金魚是怎樣演變來的,金魚是怎麼來的?

時間 2021-06-26 01:10:09

1樓:你的合夥人

金魚是從野生鯽魚馴化而來的觀賞魚類,中國是最早馴化出金魚的國家。自然界中的鯽魚體色為背灰腹白,在天然水中比較容易躲避敵害。

有時,鯽魚的色素細胞發生變異而使魚體呈金黃色。如果沒有人的干預,這樣的變異個體會因容易暴露目標而被敵害吃掉。中國人在比較早的時候即開始發現和利用這種變異。

金魚是世界著名三大觀賞魚類之一,發源於中國,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金魚在我國觀賞魚出口**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擴充套件資料

金魚在分類學上與鯽魚同屬一種,與鯽魚相比,金魚在外部形態上產生了巨大的變異,但總體上整個魚體可分為頭部、軀幹、尾部三個部分。有些品種頭部上端有肉瘤,有些品種鼻部上方有絨球,有些品種眼部凸出、位置朝上或有水泡,還有的品種鰓蓋外漏形成翻鰓。

金魚軀幹體披鱗片,主要有正常鱗、透明鱗和珍珠鱗。其側面具有側線,不同品種金魚的側線上鱗、側線下鱗和側線鱗數目不盡相同。典型的金魚軀幹具有胸鰭、腹鰭、臀鰭、背鰭和尾鰭,個別品種無背鰭或臀鰭。

金魚尾部由尾柄和尾鰭構成,其尾鰭形狀變化多端。

2樓:夏日驕陽

金黃色野生鯽魚經人工培育成的金魚

3樓:志在無為

金魚是由鯽魚演變來的,是鯽魚的一個變種,它和鯉魚不同一屬。

外觀最明顯區別在於鯉魚幾乎都是單尾,而且嘴巴處有一對須。金魚出來部分品種一般都是重尾的,雙尾或者是三尾。

金魚是怎麼來的?

4樓:不乖的

根據史料的記載和近代科學實驗的資料,科學家已經查明,金魚起源於我國普通食用的野生鯽魚。

它先由銀灰色的野生鯽魚變為紅黃色的金鯽魚,然後再經過不同時期的家養,由紅黃色金鯽魚逐漸變成為各個不同品種的金魚。

作為觀賞魚,遠在中國的晉朝時代(265~420年)已有紅色鯽魚的記錄出現。在唐代的“放生池”裡,開始出現紅黃色鯽魚,宋代開始出現金黃色鯽魚,人們開始用池子養金魚,金魚的顏色出現白花和花斑兩種。到明代金魚搬進魚盆。

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屬於脊椎動物門、有頭亞門、有頜部、魚綱、真口亞綱、鯉形目、鯉科、鯉亞科、鯽屬的硬骨魚類。金魚和鯽魚同屬於一個物種,在科學上用同一個學名(carassius auratus)。

金魚的故鄉是在浙江的嘉興和杭州兩地。根據日本學者鬆井佳一(1934)的研究,中國金魚傳至日本的最早記錄是2023年。金魚傳到英國是在17世紀末葉,到18世紀中葉,雙尾金魚已傳遍歐洲各國,傳到美國是在2023年。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生物學家陳楨、李樸等,在遺傳學、胚胎學等方面對金魚進行了大量深入而細緻的科學研究,並且考證了大量科學史料,從而得出了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的結論。其理由是:

①任何一種金魚都可以與野生的鯽魚進行雜交,雜交的後代有正常的繁殖後代的能力。一般來說,種內雜交是可育的,而種間雜交由於生殖的不親和性是不易成功的,或即使能雜交成功,也往往由於性細胞減數**時染色體不能配對,而不能繁殖後代。金魚和鯽魚能雜交,並能繁殖,這就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極為密切。

②金鯽魚(即紅鯽魚)與鯽魚體形完全相同,其差異僅僅是在顏色上有紅色和銀灰色之分,在行為上有畏人與不畏人之分。金鯽魚是由鯽魚演化成金魚的最原始的中間過渡型別。它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③金魚和鯽魚胚胎髮育時期不僅形態完全相同,而且在同一溫度條件下,發育的速度也是相同的。體形的分化在孵化後的幼魚階段發生,有的性狀的分化,如龍眼、虎頭、絨球、水泡等是在孵化兩三個月之後才出現的。

④利用金魚血清作血清學沉澱反應,結果是相同的。

⑤對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組型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不僅數量相同,二倍體(2n)均為100,而且形態也十分相似,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很難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所謂二倍體是指細胞含有兩組染色體的個體,幾乎所有的高等動物的體細胞都是二倍體。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它存在於細胞核中,每一個物種的染色體數目都是恆定的,以保持其物種的相對穩定性。

⑥在對金魚和鯽魚各種同工酶的分析中,發現在各自的組織之間的酶譜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也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密切。

這樣,就從科學上證實了金魚與鯽魚的同屬同種,即金魚是由野生鯽魚變異而來,金魚的祖先就是野生鯽魚。這在生物界是無可非議的了。

以上,從發展的一面論證了金魚的祖先是鯽魚。另外,從金魚中普遍存在的“返祖”現象也可證明金魚是鯽魚演變而來的。在實際中,我們可發現任何一對純種金魚所繁殖的後代幼魚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金魚個體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未能完成從鯽魚演變到金魚的全部變異過程,在部分品種特徵上程度不同地出現不尋常的現象棗返祖現象。

如龍睛魚中有的個體眼球為一邊突出而另一邊不突出或突出不明顯,有的個體眼球雖然突出,但是卻長出和鯽魚相同的單葉尾鰭和臀鰭;在沒有背鰭的蛋種金魚中,有的個體在背部長出刺狀及瘤狀的背鰭殘跡,甚至長出不完整的背鰭;珍珠魚中有的個體長不出珠鱗;甚至還有個別與野生鯽魚完全相同的金魚。若將各種奇形怪狀的金魚後代個體,按其變異程度的不同,由強至弱地依次排列在一起,用聯絡發展的觀點加以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完全是一種“返祖”現象。

6樓:烏臀

小魚是由魚卵變來的哦。 “千年魚籽,有水就有魚”的說法並不正確。 水是不會自己生出小魚的。

窪地長時間積水後就會有魚,這有幾種可能性。 1 這個地方本來是有魚的,這些魚在乾旱來臨之前就會產卵,並將卵埋在淤泥裡,親魚會因為乾旱而死亡,但魚卵能活幾個月,在下次雨季來臨時,就會孵出小魚了。 2 因為下了大雨,附近的魚塘被水浸沒,裡面的魚或魚卵被衝了出來,並在窪地上孵化或成長。

3 因為鳥類或其它動物到水邊捕魚,把魚卵帶到了窪地,魚卵就會孵化為小魚並在窪地成長。這也是魚類傳播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在裡用大缸放一缸水,無論多久也不會孵出小魚。

所以說有水就有魚這句話是錯的。

記得采納啊

7樓:匿名使用者

野外 一般草魚鯽魚 是把魚卵排出體外,這些卵就好比蛋 以後會孵化出小魚。 然後公魚 來撒精 精子給予魚卵生命。 生命就這麼誕生了 大魚遊走。

人工環境下的時候 空間有限 小魚孵出來了 大魚並不認識小魚 就當食物吃了

8樓:匿名使用者

魚類的起源和進化

魚類是低等的水棲脊椎動物,是屬於有頷脊椎動物。從整個動物演化的情況來看,脊椎動物是從無脊椎動物演化來的,有頜類是從無頜類進化而來。

在泥盆紀時代,魚類就出現了四大類:棘魚類(acanthodii)、盾皮魚類(placodermi)、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及硬骨魚類(osteichthyes)。

一、棘魚類

在地質年代上是出現最早的魚類,化石出現在志留紀,最初發掘出來的棘魚化石僅僅是一些棘和鱗片,到泥盆紀時,已達最高峰,化石也較完整。棘魚是原始有頜類的一種,上頜(顎方骨)與下頜相咬合,體長僅是幾釐米的小魚,如梯棘魚(climatius)(見圖),

體呈紡錘形,歪尾,偶鰭除胸、腹絡之外,在胸、腹鰭之間,腹部兩側尚有五對較小的鰭,奇鰭和偶鰭基部較寬,各鰭前均有一小棘,棘魚的名稱由此而來。體表覆蓋一層細密的菱形鱗片,頭上排有規則的小骨板保護頭部,鰓孔不外露,頭側各有5個鰓小蓋,其上覆蓋著一塊大的骨質鰓蓋物。

棘魚曾一度被劃為盾皮魚類的一種,是由於它的細密的鱗片和頭上的小骨板,現在對這點還有不同的看法。也曾經把棘魚類劃為軟骨魚類,是因為它有歪尾。現在更多的人認為棘魚接近硬骨魚類的祖先——古鱈魚類,是因為它的鱗片、部分骨化的骨骼及鰓蓋等這些特徵。

二、盾皮魚類

體外被有盾甲,盾皮魚類由此而得名。有頜(有典型的下頜和與頭骨愈合在一起的上頜),有成對鼻孔,偶鰭和歪型尾,骨骼為軟骨。它是在志留紀與泥盆紀時期,沿著和早期的鯊類與硬骨魚類不同的進化路線發展起來的有頜脊椎動物。

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退出歷史舞臺,只少數延續到石炭紀。

盾皮魚類是比較複雜的類群,它是由許多種類共同組成,下面簡述幾類:

1.節頸魚類(arthrodira),通常稱為泥盆紀的裝甲魚或頸部有關節的魚類。頭與體軀前部有骨甲,兩隻大眼在頭甲的兩側,一對鼻孔位於頭的前端,有一背鰭,歪尾,脊椎骨僅有椎弓和脈弓。代表種類為節頸魚(coccosteus)。

2.扁平魚類(petalichthyida),代表種類為大瓣魚(macropetalichthys)。有一個強壯骨質頭盾,類似於節頸魚類的頭盾,腦也與節頸魚類相似,頭盾之後是胸盾和一對胸棘,體被大鱗片組成外部甲胃。大瓣魚與節頸魚類有親緣關係,在早期各自沿著不同的途徑向前發展。

3.褶齒魚類(ptyctodontida)是小型的眉皮魚類,頭甲退化,胸甲也退化,除胸棘外,尚有一個大的背棘,頭骨顯得短而高,上下頜短,有發達齒板,適於食軟體動物,腦顱的構造和銀鮫有頗多相似之處,有人則認為是銀鮫的祖先。

4.硬鮫類(rhenanida)是一類體型平扁,頭部寬闊,體表具有小結節,似現代鯊的楯鱗,口端位有尖利的牙齒,眼與鼻孔都位於頭部的背面,胸鰭大,和近代鰩和相似,但頜的構造仍是原始的,內部結構比軟骨魚原始,只是兩種不同的動物沿著相似的路線發展進化的結果。

促使棘魚類和盾皮魚類絕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促使這些類群衰落的主要原因,則是早期的硬骨魚類與鯊類的興起和發展,它們有更好的適於游泳的結構,超過了同時代的棘魚類和盾皮魚類,在同一水域環境生存的棘魚類和盾皮魚類,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了。

三、軟骨魚類

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從有化石記錄開始以來,就已明顯的表明,它們是兩個系統,從兩股道上發展來的。盾皮魚類是軟骨魚類的近親,棘魚類則是硬骨魚類的近親。

由於軟骨不利於儲存化石,除少數情況外,保留下來的大多是一些牙齒和鰭刺。軟骨魚早就分為兩個支系:一支為鯊鰩類;另一支則為全頭類。

裂口鯊(cladoseiache)(見圖)

代表最早階段的軟骨魚類,化石最早發現於上泥盆紀。體長約1m,呈紡錘形,體被楯鱗,2背鰭,第一背鰭有一棘,至尾,偶鰭基部寬,末端尖,胸鰭大,腹鰭小,沒有發現鰭腳構造,頜弧的懸掛方式為雙接型(除上頜直接聯在腦顱外,尚通過舌頜骨與腦顱相接)。

弓鮫類(hybodonti)中的弓鮫(hybodus)是作為鯊類進化中的中間型別的代表。化石在泥盆紀末期出現,到古生代後期和中生代才興旺起來。頜弧和腦顱聯接方式為雙接型,偶鰭基部變窄(運動顯得更加靈活)和出現了鰭腳。

在分類上已歸人鯊目。

現代鯊類如:扁鯊、六鰓鯊科等的化石,在侏羅紀就開始出現,和現代鯊類變異不大。現代鯊類頜弧與腦顱聯接方式由原始的兩接型改變為舌接型(上、下頜通過舌頜骨與腦顱相聯)。

大多數為海產,極少數到淡水中生活。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支為紡錘形體型、迅速游泳的種類,即鯊類;另一支為扁平體型、底棲、少活動的種類,即鰩類。

全頭類(holocephali)則是從下石炭紀開始出現,可能是從原始的,祖先型的鯊類中發展出來的輻射分支,屬於食軟體動物型別,其親緣關係尚不能確定。

四、硬骨魚類

一般認為從棘魚發展而來。從最早的化石記錄開始就分成兩支:一支為輻鰭類,發展為現代硬骨魚類的主體;另一支是肉鰭類,由其中的總鰭魚類演化出陸生脊椎動物。

輻鰭類(actinopterygii),化石由泥盆紀開始,發展至今天,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早期階段為軟骨硬鱗類(chondroste)以古鱈魚類(palaeonisci)為代表,泥盆紀開始出現,石炭紀是它的全盛時期,到三迭紀漸漸被全骨類代替,到白堊紀絕跡。體呈紡錘形,被菱形硬鱗,骨骼大部分為軟骨,脊索發達,上頜固定在頰部,歪尾,上葉覆有鱗片。

全骨類(holostei)比軟骨硬鱗魚有明顯的進步。椎骨骨化,上頜不再固定在頰部,歪尾,鱗片變薄。化石在三疊紀開始出現,全盛時期是中生代,到中生代後期漸被真骨魚類取代。

現代生存的只北美的雀鱔和弓鰭魚。

真骨類(teleostei)是輻鰭類發展的第三階段,它是沿著全骨魚類所取得的那些進步性,繼續向前發展,所以它能繁榮昌盛,至今不衰的分佈在全球各個水域,佔領各種生態環境。化石在侏羅紀開始出現,在白堊紀和第三紀時期,廣泛的輻射發展,成為各種生態型別,使它們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

肉鰭類(sarcopterygii)或稱內鼻類。包括肺魚和總鰭魚。肉鰭類的化石從泥盆紀早期已出現,在以後的地質年代從未得到大的發展,中生代末期已接近絕滅,至今殘存的肺魚有三屬,而鰭魚則僅有矛尾魚留存在到現在。

古總鰭魚的一支演化出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

人是怎麼演變來的,人是怎樣演變來的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 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 脫氧核糖核酸 dn...

怎麼分辨母金魚與公金魚,怎樣判斷金魚是公的還是母的?

戎俊拔 一 外部形態的區別 1 體形的差別 雄性金魚一般體形略長,雌性金魚身體較短且圓。懷卵期雌魚較雄魚腹部膨大。2 尾柄的差別 雄魚比雌魚略粗壯。3 胸鰭的差別 細心觀察可發現,雄魚稍尖長,胸鰭第一根鰭刺較粗硬 雌魚呈短圓形,胸鰭第一根鰭刺不太硬。4 的差別 由肚皮向上看,雄魚 小而狹長,呈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