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孫老闆
復照青苔上,是唐代詩人王維《鹿柴》的最後一句,沒有下一句。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擴充套件資料
1、《鹿柴》創作背景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2、《鹿柴》鑑賞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陽返照的餘暉。深林本就幽暗,林間樹下有青苔,更強調了其幽暗。
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讀來,會覺得這一抹餘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線光亮,給冷冷的青苔帶來了一絲暖意。
但稍加體會就會感到,實際恰與此相反。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這就譬如作畫,在大幅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一點暖色,在四周冷色嚴嚴的包裹下,暖色只會顯得微弱和孤立無援,絕不會改變整幅畫的基調,而被襯托後的冷色,反而會帶給人更深刻的感受。
2樓:小山村情懷
作品原文: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白話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譁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創作背景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整體賞析
鹿柴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
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
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前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
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是相對於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於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3樓:儒雅的地球儀
鹿柴[作者] 王維
[全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青山郭外斜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麼
4樓:大美高陵我的家
綠樹村邊臺,青山郭外斜
上一句後字是「東到海」,下一句後字是「復西歸」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註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 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長...
勤能補拙下一句是什麼,“勤能補拙”的下一句是什麼?
繁飄丶末葉 勤能補拙 是現代成語,無固定下一句。拼音 q n n ng b zhu 釋義 勤奮能夠彌補不足。造句 他的手腳雖然慢,但勤能補拙,因為堅持不懈,一天出的活也不在少數。工序操作,在於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一勤天下無難事,勤能補拙,所以只要勤勉不懈,誰都可以到達理想的彼岸。他的手腳雖然慢些,但...
如若負你的下一句怎麼接,你若負我下一句是什麼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ru y o r n b zh ch f i j m w i 解釋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幹了壞事終究要暴露。出處 漢 枚乘 上書諫吳王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莫若勿為。如若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下句該怎麼接? 原詩 卜運算元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