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星伝風語
執著和認真來比較,可以暫時認為「執著」是認真到沉迷的程度。例如沉迷某個網路遊戲,當死定的認為裡面那個角色是自己,裡面的環境,裡面的條件是真實的,那麼很認真,積極的在那個遊戲裡面衝,最後會獲得什麼呢?
我們一生人是80歲的話,比喻這個遊戲是8個月將要結束,這段時間是給你必需,沒有選擇的玩這個遊戲了,那麼稱之為命,即遊戲中的角色已經定好了,不同角色有不同任務,責任。這稱之為道,做武士有武士的責任,父親有父親的責任,母親有母親的責任,兒女有兒女的責任,佛**,在家居士都有其責任,按責任做好就是正道。在遊戲中做好自己本分,但不能太過沉迷,因為我們終歸要離開那個遊戲的,而且離開那個遊戲會到什麼地方?
全由在遊戲過程中我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心所決定,例如我們訓練自己慈悲心,將去天國,訓練自己向阿彌陀佛的心,將來去極樂世界,訓練自己貪心,嗔恨心,愚痴心,邪知邪見,懷疑心等將去三惡道,訓練自己傲慢心將去阿修羅道。。。。
2樓:需求分析者
這個執著不是堅持信念的執著,唐僧執著吧,要不如何去取經?
執著又是執念,執實際上是偏執,是「偏」,也有狹隘的意思,佛所領悟的是放下思想包袱和貪慾,以及恐懼,生活會更快樂,所以這裡的執著主要還是一些心理問題,貪心,小心眼,所以可以說對事不能太貪心,不能太小心眼,要寬容或有更寬闊的心態才能感知到事物的本質和宇宙的奧祕,傳統說法是不要鑽牛角尖,漢語有很多歧義,不能從某一個解釋去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執著是真心去做後,最後隨緣而不執著。。。。。
4樓:最勝子
我不知道哪本經典裡有這句話。
佛法深奧,在流傳過程中,不少人依文解義,摻雜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舉個例子,「所知障」本來是指無知無明造成的障礙,卻被很多人解為知識越多障礙越多。即使被大眾捧為圭臬的說法,也應該多觀察才好。
執著在佛法中指的是「我執」與「法執」,是貪嗔痴與輪迴痛苦的根源,要依靠佛法來對治。但是卻被無限引申,把不執著理解成了隨便、放逸,甚至把過失奉為智慧。如果一切不執著,懂和不懂一個樣,修和不修一個樣,那還學佛修行幹什麼,還不如去修貪嗔痴更顯得隨緣自在。
為什麼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5樓:8萬4千法門
1 佛法,它的大原則,就是破執著。我們凡夫執著有,佛常常講空,破我們「有」的執著;二乘人執著空,佛對他們說法,統統講有,破他「空」的執著。
2 為什麼佛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好像是自相矛盾,其實不是的,佛是破執著而已!
3 佛有沒有說法呢?佛沒有說法。你執著有,佛說空,把你「有」破掉,「空」是破你執著的一個手段,你不執著「有」,那「空」也沒有了。
4 可是,我們的毛病,往往就是非要執著一樁不可。我們現在執著「有」,佛說「有」是假的、是虛幻的;我們不執著「有」了,我們又執著「空」。
5 不執著這一邊,就執著那一邊,佛說兩邊都不可以執著,這才叫中道。你要是執著一個「中道」,那你又錯了!要曉得,中道本來也沒有,那是不得已而建立的。
6 佛法自始至終,無非破執著而已!有執著就錯了,一定要明白這個真理。一切都不執著就是佛,如果你執著一個「我一切都不執著了」,你還是凡夫。
7 佛講經說法,所說的這些話都是方便說,都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怎麼說法?真實說就不能開口,那就是真實的,一開口就錯了;真實的不能動念,一動念就錯了。
「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是真實的,那叫真實說。
8 所以講到真實之處,的確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不得口的,一開口就錯了,一動念頭就錯了。一動念就是起心、就是執著,所以經上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6樓:木木的知識分享
我的理解,供您參考:有三層意思。第一,佛菩薩慈悲眾生,教化眾生講究機緣。機緣不成熟,說了也是白說,還可能起反作用,所以要應機說法,不僅要契理,更要契機。
第二,這與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異曲同工。真正的真理,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的,是一種心靈共鳴的感悟。悟了就是悟了,沒悟說了你也不懂,理解不了。
第三,就是天機不可洩露,有些事不能說出來,說了就是洩露天機。另外佛雖然通達一切,但是並不代表要把知道的都說出來。有些事不說出來對大家都有好處,***。
7樓:**的小狗狗
就好比你聽一場美妙的**會。之後別人問你這個**具體是什麼樣的?你能說出來嗎?
8樓:荒誕不經
不可說,又稱不可言說,或單稱不說。謂真理可證知,然不可以言說詮示。
《瑜伽師地論》卷十六謂不可說總有四種之別,即︰(1)無故不可說︰謂補特伽羅於彼諸蘊,不可宣說若異不異。
(2)甚深故不可說︰謂離言法性,不可思議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等不可宣說。
(3)能引無義故不可說︰謂若諸法非能引發法義梵行,諸佛世尊雖說不說。
(4)法相法爾之所安立故不可說︰所謂真如於諸行等,不可宣說異不異性。
《異部宗輪論》、《大智度論》卷一等謂犢子部將一切法分為五法藏,立『非即非離蘊補特伽羅』,攝之於第**可說藏。法藏《華嚴五教章》卷一等依據《十地經論》卷二所說因分果分之文,而謂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即緣起因分為普賢境界,因人所知所了分齊故可說;性海果分為十佛自內證境界,唯與證相應,遠離說與見,故不可說。
9樓:竹清芯
心執有方為有,即為有,而易縛於有,增煩惱痛苦,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然有無在心,豈能無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豈能執色為空?
對色無色,無染無執著心,一片光明通透清靜心,而行善於無跡,靜存神閉目悠遊於無際,動朗然於自然逍遙悟無生之理,而儘自然自在,隨緣解縛束,返有為無,而人之悟空卻執著於無,執著於虛無,感嘆萬事虛無甚至墮入虛無主義,閉門參禪獨坐,刻意挺直腰板坐**調呼吸,雖能解脫塵勞,降煩惱除思慮仍不免刻然為之,而演其形,換而言之,參禪豈能是坐正,調呼吸,執著於形體?而忘其形調思慮盡於此言,萬事皆忘迴歸呼吸綿長,從聽呼吸至忘呼吸,至入極靜。而能憶生身初嬰兒面目,除盡煩惱塵垢,回顧往事,自不必提,塵勞之事,儘自無用,心田直至開朗,而不復返塵勞,頓時超脫物外,清靜自全,而不為物染則道德種子俱全,感物遂通,道德俱全,即名為聖境,大人給小孩講故事,小孩子聽故事聽得繪聲繪色,天花亂墜,猜有猜無,而人之於世諸事與物,不也有若如此,事事念念勞煩於心,抬眼不知卻有何事,而多做惡行。
佛說:不可執著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理解應該是影響修行吧。我們執著的東西,到頭來都是空的,放下執著才能獲得清靜的心,才可以進而談修行。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是讓我們不要執著於有相的一切。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樓:夢中的五臺
執著是產生煩惱的根源。
佛教中講了三個障礙:
1無明障,這是由於無明引起的。無明就是不覺悟。正是由於無明障,阻礙菩薩成就佛果。
2所知障,這是由於分別引起的。正是由於所知障,阻礙菩薩見到法界的實相。
3煩惱障,這是由於執著引起的。正是由於煩惱障,阻礙眾生解脫生死輪迴。
修行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三障,才能證得解脫與菩提二果,才能成佛。其中第一關就是要破除執著,也就是破煩惱障解脫生死輪迴。
12樓:三世真知者
都有 你執著之後 不但你的心理要的疾病 你的身體也會得病 而且你的事業家庭都會有影響 更包括修行本身 。執著就容易著魔 說白了 時間長就得精神病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執著是不掛在心上,心無所縛。
萬事由心起,而不隨心去的意思是
14樓:甜錄俗
世間事飄忽不定者多,萬事隨心,隨不了心者便隨緣,隨不了緣者便隨時勢。
15樓:匿名使用者
千頭萬緒皆從心中而來,但卻不會隨著心裡的想法而去
佛曰 什麼意思
16樓:匿名使用者
我問佛:為何抄不給所
襲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bai?
佛曰:那只是曇du花的一現,用來zhi矇蔽世俗dao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此語出自六世**喇 嘛倉央嘉措的詩《我問佛》。
17樓:法界一心
佛沒有說過這幾句話吧,是後人編撰的吧。
18樓:匿名使用者
執著如淵
(深淵、抱怨類的,不是正道) 執著如塵 (名利、物質) 執著如淚(悲傷、墜落) 【純屬個人理解】
19樓:匿名使用者
????????????
佛曰,執著如塵,佛曰。執著如淚 。。求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