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是一首傑出的哲理抒情詩.詩歌採用象徵的手法,通過這種給人強烈印象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感情.帆就是詩人的化身,詩人那孤獨、反叛的靈魂象徵,那對自由的嚮往也象徵詩人對自由的嚮往,同時也象徵著詩人那一代貴族革命家對自由的嚮往.
詩在描畫風景,進而說明發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那惡劣的社會環境在詩中對大海糟糕場景的描寫中得到了貼切的表現;那進取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也在詩的敘述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象徵性的畫面中,在人格化的描摹中,詩人歌頌了嚮往自由、不懈追求的志向與靈魂.
詩《小松》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愛吃貓的魚
《小松》是唐代bai詩人杜荀鶴的du一首七zhi言絕句。這首詩借dao鬆寫人,託物諷喻,詩中
版字裡行間充滿權
理趣,耐人尋味。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原文】
小松自小刺頭深草裡,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譯文】
從小埋沒草叢之中,小小松針不為人所知。如今松枝超過了野草,剛剛被人驚訝發覺。時人目光短淺,不識蒼天大樹。等到枝幹凌雲,才說確實真高。
3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應該愛護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回高.
詩人起於微末,而胸答
懷壯志,有濟世之才,正如小松一般,一定能成長為棟樑之才.詩中寫出了小松的幹雲壯志,對於不識大才的“時人”,詩人也表達了一種輕蔑.詩人的自信、氣概以及對當時世態的不滿,表達的委婉而充分.
4樓:疾風健速
在小的時候不被人發覺,如今松枝己超過蓬高(野草)了。當時人們不知道這是參天大樹,等到長大了人們才稱讚:這棵樹真高!
5樓:friend文件
詩《小松》表達了應該愛護小松。
如果滿意請採納啦~~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的愛護小松
7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對小松的喜愛之情
8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憎恨與不滿之情
9樓:楊孑萬
。。。。。。。。。。
小松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樓:樂樂姐就是我
1。反映了作者出身輕微 也能成大業的 觀點
2。也諷刺了世俗 小人趨炎附勢的本質
杜荀鶴《雪》中尾聯表達了什麼情感
11樓:匿名使用者
結尾兩句轉而譜寫出激情慷慨的絕唱,這樣的情調轉換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
身陷敵手的文天祥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讚歌.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鬱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為國家安寧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詩小松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小松》頭一二句,極其生動地刻畫出了松樹小時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關注的環境中漸漸成長的過程。它剛剛出土時,被周邊的雜草深深地掩蓋著,儘管不被人識,它依然表現出了特異的品格,長著一個“刺頭”。一個“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質鮮活地表現了出來。
它的自強不息、不畏困苦、奮發向上的品質及經過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頑強的拼搏,“而今漸覺出蓬蒿”,是說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經嶄露頭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籌。供參考。
13樓:七裡田間小菜花
小松[ 唐 ]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借鬆寫人,託物諷喻,詩中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賞析:這首小詩借鬆寫人,託物諷喻,寓意深長。
鬆,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鬆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
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裡”──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
“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麼?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
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裡”到“出蓬蒿”,只能“漸覺”。
“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
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鬆。大鬆“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
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裡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自敘 杜荀鶴》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4樓:滄海半杯
表達了詩人雖貧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貧為樂,表現出了貧賤不能移的處世態度。內
原文:自敘
作者容:杜荀鶴 (唐代)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於貧。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
杜荀鶴 《雪》的 思想感情
15樓:投機士
這首七律
dao,陳述懷抱,滿篇韻味,生動感人.
詩的首聯概述詩人的境遇和處世態度.“酒甕琴書伴病身”,開頭七字,形象逼真地勾畫出一個當時封建社會中失意潦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東西:
藉以瀉愁的酒甕,藉以抒憤、寄情的琴和書,詩人是十分貧寒、孤獨的.可是詩人對這種貧苦生活所抱的態度,卻出人意料,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熟諳時事樂於貧”.原來他“樂於貧”乃是因為對當時晚唐社會的昏暗社會現實非常熟悉.
“熟諳”一詞,總括了詩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馬上塵”(《感秋》)的長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如何造成的.“樂於貧”的“樂”字,表現了詩人的耿直性格和高尚情操.這樣正直、高尚的人,不能“樂於”為國施展才華,而只能“樂於貧”,這是統治者造成的真正悲劇.
寄遠杜牧後兩句表達的情感,寄遠 杜牧 後兩句表達的情感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 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 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為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 正是 誰家 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