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職語文教學教研分享
cháng
cháng是書面語,指古人穿的下衣,像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2樓:匿名使用者
讀chang,指長裙。
李清照這首詞寫的是詞人在丈夫遠別之後孤獨寂寞難以排遣的愁悶相思之情。詞的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以冷豔之秋景,渲染出肅殺冷落的氛圍,襯托了詞人內心因獨處而產生的孤寂悲涼的感情。帶著這樣一種心情,詞人「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想以水上泛舟來排遣內心的愁緒。
可是,舊地重遊,物是人非,益發顯出自身境況的孤獨悽切了。正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情境中,詞人「獨上蘭舟」時的「輕解羅裳」這一細微而又傳神的動作才具備了豐厚的審美內涵,因而在解讀時是不可視而不見的。這裡的「輕」應是「緩慢地」之意,著重刻劃的是詞人解衣時動作遲鈍猶疑的情態。
詞人此時剛從午睡中醒來,「玉簟」的秋意以及滿目的敗荷,更加重了她內心的孤獨傷感,更加重了她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因相思之情甚切而變得神情恍惚,於是在「解羅裳」時,心不在焉,慢慢騰騰,這正是無所依傍的空虛心態的形象反映。本來,水上泛舟,穿長裙是很不方便的,但詞人因剛午睡醒來,感覺天氣驟涼,才穿上了長裙的,而她漫步湖邊時,觸景生情,一時興之所至而要泛舟消愁解悶。她原沒作泛舟的準備,所以沒有換划船的短衣,而穿著曳地的長裙,登舟划船很不方便,她便只好「解羅裳了」。
其實,此時正值初秋,天氣驟涼,而水面上風又大,涼意猶重,詞人又已感到了「玉簟秋」,在這樣的情勢下,又何必要「解羅裳」呢?即使「羅裳」再長再窄,只要提起下襬,就可以「上蘭舟」了,**有「解羅裳」的必要呢?因而此處「解羅裳」的動作,實在是一種下意識的、猶猶豫豫的、無可無不可的舉動,所以「解」得是那樣的「輕」。
「輕」字雖是白描,卻形神兼備,極富畫意,細膩委婉地表現了詞人矛盾的心態,十分耐人品味。
由此看來,把「輕解羅裳」解之為「小心登舟」之態,並不恰切,因為「解羅裳」可以勉強理解為羅裳太長,為方便登舟而解下,但「輕」字卻沒有了落實,輕輕地解開羅裳與「小心登舟」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絡。至於說從「輕」字可以看出詞人解羅裳上蘭舟的舉動是無可奈何的,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泛舟消愁,本是詞人此時主動的行為,自願的選擇,她為的是借故地重遊,來化解內心的相思之愁,來尋找已經逝去的美好的回憶,甚至可以說,是她此時所能想出來的打發時光,排遣憂愁的最好的辦法了,怎麼能說解羅裳上蘭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舉動呢?
既是無何奈何的不情願之舉,她又為什麼非作如此選擇不行呢?她可是「獨上蘭舟」,並沒有別人極力相勸啊!
3樓:匿名使用者
chang,指的是下裝
4樓:匿名使用者
音同「常」,絕對確定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什麼意思?上蘭舟為什麼要解羅裳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划著小船去遊玩吧!
古代婦女的衣衫很繁雜的
其實,給你個建議,學習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精神,尤其是古詩詞,講究理解它的意境,而不是個別字的深解。就像用外語來翻譯中的詩詞,即使每個字都翻譯正確了,但那種韻味已經消失了。每個人對同一首詞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這麼一個故事,一隻螞蟻爬牆,總是在到達牆頂的時候掉下來。
三個人看到了就有了三個感悟。有人欣賞它的堅韌,有人學到適時的放棄,有人學到變通,繞過這堵牆。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學到什麼,而不是是否跟其他人學得一樣,不是嗎?
6樓:匿名使用者
古書裡「裳」有下衣的意思,也就是上衣下裳。但在詩經裡,裳字很多次出現,其意思已發生改變,與衣、服意思混為一體。比如: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憂矣,於我歸息?再如: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更如: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又如: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還如: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此處裳已與布,簾相近)。
「裳」的讀音應該也隨之發生變更。由現代漢語中裳字的輕聲讀法「shang」推斷之,文言中,尤其詩詞中「裳」字讀音更多應該為「商」,只不過口語中多被讀成輕聲。何況,裳字由其造字的角度推斷,也與「尚」音相近。
《說文》中說裳與常同源,所以後人每讀裳必音「常」,孰不知「常」音源於「尚」。可以再舉幾列唐宋以來的詩詞為據。1、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北宋郭茂倩樂府詩)(如古音都讀「腸」,那這裡上下兩句同為「腸」韻,啟不難以為詩哉!)。唐宋以來的近休詩中,裳的發音從韻律學上來講發「商」的音更有韻味,可見,此時的「裳」字已經與現在口語中的衣裳(輕聲shang)已經很接近。
所以,近體詩詞中裳字讀成「商」音,本人覺得更加符合詩詞的特點(因為詩詞算文言,不可能出現輕聲字,所以讀一聲「商」)。
「羅裳」解釋已不勝繁多。「羅」字從服裝面料的角度講,其本意為: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如:
羅綺,羅扇等。羅裳當然就應該是穿起來比較涼快的服裝。此處的羅裳不妨以「單薄的夏衣」來理解它。
何況,詞中展現的又是「紅藕香殘」的慘淡秋光,加之落花飄零浩蕩江風,清照這樣的女子身著單薄的綺羅夏衫登舟,一定不堪消受,所以才會有脫下單薄的夏衣,而更換為秋服,然後去登舟一覽秋景。「輕解羅裳」的用意,是含蓄地掩飾詞人對逝去的美好時光的惋惜。秋裝不如夏日羅裳的華美,脫下華麗羅裳有如告別褪色的青春,折射出的是詞人對往事不再、年華易逝的無奈。
7樓:匿名使用者
蘭舟是床
這個是首表思念的詞 前面的用詞是"玉簟秋" 秋可以說冷 也可以說孤獨 從邏輯上講 冷了就找暖和的地方去 這句就是 脫了衣服** 一個"獨"字把那種孤潦寂寞說得真妙
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把腰帶解鬆一點,這樣就方便坐下來彎腰划船,跟彎腰挖地一樣的,腰帶太緊會勒得不舒服。
9樓:盧孝寬
參看揚之水《也說「輕解羅裳」》(道客巴巴上有),裡面解釋得很詳細。簡單說,宋時女子裙內著褲,所以脫下裙子也無暴露體膚之虞;而「獨上蘭舟」意味著要自己划船,穿著高檔織物做的裙子恐怕弄髒(由「輕解」亦可見愛惜羅裙),動作也不方便。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什麼意
10樓: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後,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蓆,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意地道出自己滯後的節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後,神不守舍,對環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紅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
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次寫在閨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遊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歡快。
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鬱。「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女詞人獨坐舟中,多麼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
另外,「月滿」也蘊含夫妻團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11樓:匿名使用者
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蓆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蓆。
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瞭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蓆也涼了。
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
但後者不如前者那麼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
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麼,「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蓆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裡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讚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白雨齋詞話》)李清照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並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遊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划著小船去遊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迴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
「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裡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
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於《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於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致的遊玩。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於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前兩句是倒裝句。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託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誰」,這裡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迴文書,這裡指情書。作者這麼寫,看似乎淡,實則含蓄有韻味:
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象「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這裡作者這樣寫,不言情而情已自見。
這種借寫事來抒情,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二、寓抽象於形象之中,因而更覺具體生動。單說「誰寄錦書來」,未免顯得抽象。作者藉助於雁能傳書的傳說,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這就通過大雁翔空,形象地表達了書信的到來,使人可看得到,摸得著。雖然這種寫法,並非自她始,但她的雲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飛雁傳書,顯然畫面更為清晰,形象更為鮮明,這種點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三、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在這夜景裡,即使收到情書,無疑是高興的。但光是這樣理解,還不可能發掘「月滿西樓」句的真正含義。
雁傳書信,固可暫得寬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實,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這才是真實的感情。「月滿西樓」句和白居易《長相思》的「月明人倚樓」含義相似,都是寫月夜思婦憑欄望遠的。
但李作較之白作似乎進了一步,關鍵在於「西」字,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由於李清照既然思念著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會思念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