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544年(即魯襄公二十九年、吳餘祭四年),季札受聘出使魯國,他帶著隨行人員從吳都出發,一路北行,當他進入徐國地界時,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五穀豐茂,暗暗稱讚:"果然名不虛傳,徐君素以仁義著聞,今得見矣。"於是決定拜見徐君,傾吐仰慕之情。
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吳國貴公子季札來訪,心中特別高興,盛情相待。在交談中,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佩的寶劍,非常喜愛,幾次欲言,又不便啟齒。季札從徐君的舉止神態上,看出了他的心思,欲將寶劍贈送給徐君,但轉念一想,佩帶寶劍出使別國,這是一種禮節,現出使魯國,沒有寶劍怎麼行呢?
季札在心裡許諾:待從魯國回來,一定把劍贈送給徐君。
辭別徐君,季札來到魯國,魯襄公請季札**了一場極其隆重的高水平的"周樂"演出,這位來自"蠻夷區"的季札竟能"盡知其意",邊觀邊評,妙語珠連,議論風生,乃至轟動了周文化中心,使"魯人敬焉。"
在魯國一年多時間,季札出使返回。他與隨從從魯國又途經徐國,決定再次拜訪徐君,告知聘魯的收穫,並將寶劍贈送徐君。當他來到徐國,聽說徐君已經去世,季札非常悲痛、後悔,他將寶劍贈給徐國嗣君,嗣君答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
"從者諫說:"這是吳國之寶,何況徐君已死,又何必贈呢?"季札說:
"我上次未贈,是因為出使需要,但心中已將寶劍默默地許給了徐君。怎麼能因為徐君不在,就違背自己原來的心意呢?再說,作為一個吳國的使臣,不講信用,鄰國會如何看待我們吳國呢?
"因徐國嗣君一再堅持不受,季札即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柳樹上。
文言文季札掛劍的翻譯
季札掛劍的翻譯
《季札掛劍》全文翻譯 30
2樓:匿名使用者
閱讀《季札掛劍》,回答問題。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史記·吳太伯世家》)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季札之初使( ) ②豈以死倍吾心哉( )2.「始吾心已許之」與前文何處形成照應?
3.李白在拜謁季子廟後,曾寫下詩云:「延陵有寶劍,價重千**。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
歸來掛墳鬆,萬古知其心」。多少年來,季子的德行品節,一直是後人仰慕歎羨的典範,你從季子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4.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史記》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有家喻戶曉的朝臣,有百戰百勝的名將……,讀後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結合以前所學,「博浪一擊震天地,圯橋三進升雲霞」說的是其中的哪一位? 1.①出使 ②違背
2.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3.不違背本心,不以外物的變化而失去本性;誠信守義。
4.張良
3樓:干將莫邪
自己想一想,你值的我信任!!!
吳季子掛劍墓樹的翻譯,吳季子掛劍墓樹季札 中的其心許之矣是什麼意思
一 原文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心欲之。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 然其心許之矣。反,則徐君死,於是脫劍致之嗣君,不受。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二 譯文 春秋時代,吳王餘祭四年 公元前544年 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 季札是吳王壽夢之子,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 途經徐國,徐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