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燈的作品鑑賞

時間 2021-05-04 02:34:17

1樓:暮夏淺眠

一、《阿q正傳》

寫於2023年12月至2023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2023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2023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集《吶喊》。

《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記》

首發於2023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2023年5月陳衡哲白話**《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裡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裡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集《吶喊》中的一篇**,也是該篇**的主人公。這篇**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這篇**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

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裡人們嘲笑的物件,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創作從2023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2023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2023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2023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五、《在酒樓上》

《在酒樓上》是魯迅《彷徨》中的一篇**,被魯迅胞弟周作人認為是魯迅寫得最好的**之一,是「最富魯迅氣氛的**」。這篇****了辛亥革命後,曾經參與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有人認為,魯迅在呂緯甫這個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並藉此思考自己的命運及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獨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魯迅實際的選擇是與他在這兩篇**中假想的兩條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條路。

古墓中有長明燈嗎,古墓中的長明燈是怎麼回事?

肯定有燈,擺設用的,墓主生前器物都陪葬了,豈會無燈?長明燈有,但只是個噱頭,裡面也放很多燈油,但不會點燃後封墓,是一種儀仗用的,或者是墓主復活之後再點燃照明的。古墓裡面的氧氣根本不可能支援長明燈消耗,燈捻子必須一小時撥一次不然就熄滅了。古墓往往與世隔絕,這樣才能使寶物歷經千年還儲存完好。但是世界各地...

黔之驢的作品鑑賞

第一夜的薔薇 黔之驢 是我國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開頭是這樣寫的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作者首先從故事發生的地區環境寫起。黔 是唐代當時一個行政區的名稱,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 四川東南部 湖北西南部和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帶有什麼特點呢?無驢 從來沒有過驢子。這一特點很重...

古代墓穴裡的長明燈除了迷信,還有什麼講究

在農村,有很多東西都是前人延續下來的一下說法,也無法具體考證,只是將其作為一種風俗一直沿用,農村老人過世在我們這裡也有一下講究,但不是在棺材底下點一盞油燈,而是老人去世後尚未放入棺材時,在堂屋暫放的木床前頭,也就是老人腳底正對的方向會點一盞油燈。而且這盞油燈一直到老人入殮進入棺材之前都不能熄滅,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