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從孔子和亞當·斯密。
義利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和階級特性出發:
1.孔子提出了以滿足自身存活需要,天下共利為中心內容的義利思想。亞當·斯密提出了以個人自利為動力,客觀推動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利思想。
二人的義利思想建構在人性論和功利主義。
的理論基礎上,具有個人利益的肯定、社會利益的重視、義與利的和諧以及提倡勤勞節儉的道德規範等相似內容。然而,他們畢竟是處於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文化背景。
下的兩位思想家,其義利思想必定反映各自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
2.孔子義利思想的理論重心在於損個人利益而求天下之利;亞當·斯密義利思想的理論重心與孔子的恰恰相反,在於追求自利是推動社會繁榮富裕的必由之路。可以說,孔子是「公利論」的理想主義者。
而亞當·斯密是「功利論」的現實主義者。
2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長久。不同點,孔子的義和利概念和物件更廣泛。
3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基本原則一致,都是要社會化。區別主要在孔學是維持封閉體的穩定,而斯密學是開放性的。
孔子認為君子的義利應該是怎樣的?這種義利觀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指導意義?
4樓:蘿蔔蘿蔔要不要
我也想知道,有誰能help me的?
我找到了!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
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
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說中的**基礎和**模式分別是什麼?
5樓:美國貨幣史
亞當斯復密的絕對成。
制本說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斯密認為,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所花費的成本絕對地低於他國,就稱為「絕對優勢」。如果這種絕對優勢是該國所固有的「自然優勢」或已有的「獲得優勢」,它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發展某種產品的生產,並且出口這種產品,以換回他國在生產上佔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做對**雙方都更加有利。
斯密的這種國際**理論被稱作「絕對優勢說」,也稱「絕對成本論」,又稱「地域分工論」。
亞當斯密與大衛李嘉圖2個模型的區別和聯絡
6樓:網友
你是說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的話,那我還可以說上幾句。呵呵。例說明:
中國 花500個工時可以生產一輛汽車。
花5個工時可以生產一件衣服。
日本 花100個工時可以生產一輛汽車。
花4個工時可以生產一件衣服。
這時候中日**會提高雙方的生產率麼?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日本無論生產汽車還是衣服。
都比中國生產能力更強。
但是讓我們來做一筆簡單的計算。
在中國和日本不做**的條件下。
中國人花505個工時。
可以得到一輛汽車和一件衣服。
但是在**的情況下。
又該如何呢?
如果中國把這505個工時都用來生產衣服。
很顯然可以生產101件衣服。
這個時候 在日本市場上是25件衣服換一輛汽車中國就可以拿101件衣服中的100件。
去和日本人做生意。
假設中國商人和日本達成共識:「50件衣服換1輛汽車」
日本人覺得有利可圖。
答應了條件。
於是中國換回2輛汽滾罩車。
在**的條件下。
中國人花同樣的505個工時。
得到了2輛汽車和1件衣服。
而在不和日本做交易的條件下。
中國人只能得到1輛汽車和1件衣服。
顯然做**對中國有利。
讓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的情況。
現在日本人有200個工時。
在不和中國做**的情況下。
其中100個工時用來生產了1輛汽車。
另外100個工時用來生者消產了25件衣服。
在和中國做**的條件下。
日本決定把所有的精力用來生產汽車。
於是用所有的200個工時生產了2輛汽車。
日本決定**其中的一輛給中國。
在中國的市場上「1輛汽車=100件衣服」
日本給出了首備知條件「1輛日本汽車換50件中國的衣服」
中國覺得有利可圖。
答應了 這樣在做**的情況下。
同樣的200個工時。
日本得到了1輛汽車和50件衣服。
而在不和中國做**的情況下。
只能得到1輛汽車和25件衣服。
我們可以看到。
日本和中國之間通過「一輛汽車換50件衣服」
這樣來交易。
都取得了實惠。
所以 只要是**。
只要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相對更」為擅長的生產就能夠提高交易雙方的生產率。
增強競爭力和人民的福利。
這就是200多年前著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
為國際**的發展進一步提供了理論依據。
7樓:網友
有區別 也有聯絡。
好好看書吧 孩子。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與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的異同?
8樓:網友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範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範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亞當斯密
9樓:網友
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
10樓:起床失敗回籠覺
應該是國際分工學說。
高中歷史題亞當斯密認為每人行為的動機,主要在於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
奉旨填詞三變 從材料看利益是推動經濟活動的動力 亞當斯密是肯定這種活動的 而要保證利益的最大就只能存在自由經濟市場 至於重商主義是英國伊麗莎白時代通過國家肯定從事商業活動的行為 亞當斯密最大的觀點就是人是自私的 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都將自私下去 這是對商業資本主義最好的詮釋 西方史學界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
《國富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主要內容和觀點是什麼啊?
暴走少女 國富論 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人們能在個人的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如果這種經濟活動不會受到干預,那麼,經由 機制這隻 看不見的手 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會推進公共利益。國富論 這部著作奠...
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的經典語錄,微觀經濟學之父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曾經提到鑽石與水的悖論
斯密的經典語錄 1 我們每個人都是經濟人。當誰觸碰到自己的利益時,他們都會發出低沉的怒吼 2.在一生之中,變化多端,隨機投緣.一些人時運亨通,到老來卻陷於悲慘的境地,正如史詩中普利亞莫斯地故事那樣 這話的意思可以這麼理解 這世界分為2種人 一種是領導者 一種是被領導者 而領導者用被領導者控制去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