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的故事,一鼓作氣的故事

時間 2021-05-08 02:52:25

1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莊公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雙方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魯國的一位叫曹劌的將軍率部隊與齊國交戰。

當時,作戰以擂鼓作為進攻號令,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曹劌按兵不動,齊軍擂第二遍鼓時,曹劌還是沒下令,齊軍第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

”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戰鬥勝利後,魯莊公問曹劌:“剛才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後,才出軍?

”曹劌說:“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氣。擂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減退;擂第三次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沒了。

這時我軍再擂鼓進攻,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鬆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

2樓:一粒沙粒一粒麥

舊時齊魯交戰時,魯莊公手下平民參謀曹劌建議作戰時魯軍首先按兵不動,而在齊軍三次擊鼓後,士氣低落之際,擂鼓殺陣,獲得勝利。

3樓:每視每刻

一鼓作氣故事: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4樓:春意盎然

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

"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

"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

"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

"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

"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

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

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拓展資料:

【成語】: 一鼓作氣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舉例造句】: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拼音**】: ygzq

【近義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 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歇後語】: 曹劌論戰;水裡的**

【燈謎】: 通風;風箱;皮老虎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英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造句】:

1. 我軍一鼓作氣,攻下了敵人兩個據點。

2. 我們大家一鼓作氣,把剩下的活兒幹完。

3. 趁此大捷,我軍應當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4. 古語說的好"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5. 我們要一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6. 在學校舉辦的爬山比賽中,我一鼓作氣,第一個登上山頂。

7. 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氣,不要打退堂鼓。

8. 同學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9. 我們一鼓作氣地完成了任務。

10.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氣的精神。

5樓:sunny柔石

一鼓作氣,是發生在春秋戰國事情的長勺之戰的故事。這場戰爭跟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曹劌在士氣高昂的時候 ,大敗齊軍。

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一鼓作氣告訴我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儘快完成目標,成功率也會更大。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

詳細解釋

1.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 【示例】:初聽這話,還是~的。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4.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1. 我軍一鼓作氣,攻下了敵人兩個據點。

2. 我們大家一鼓作氣,把剩下的活兒幹完。

3. 趁此大捷,我軍應當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4. 古語說的好"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5. 我們要一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6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莊公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雙方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魯國的一位叫曹劌的將軍率部隊與齊國交戰。

當時,作戰以擂鼓作為進攻號令,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曹劌按兵不動,齊軍擂第二遍鼓時,曹劌還是沒下令,齊軍第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

”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戰鬥勝利後,魯莊公問曹劌:“剛才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後,才出軍?

”曹劌說:“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氣。擂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減退;擂第三次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沒了。

這時我軍再擂鼓進攻,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鬆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

7樓:匿名使用者

一班家裡來人了看看,…一班車可苦可樂一附一入入職體檢費心想事成ヾ ^_^♪①·必須的啊啦啦啦啦(✪▽✪)一班的很久以前了回去的話題終結者嗎丁啉·澤洋

一鼓作氣的故事是什麼

8樓:小時愛生活

一鼓作氣故事:成語故事

9樓:晴晴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

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

“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

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

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

”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

“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

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

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

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

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一鼓作氣的故事簡介50字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準備進攻。

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齊軍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說:

“進攻的時機到了。”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

戰爭勝利後,魯莊公問曹劌說:“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後,才能出擊呢?”曹劌說:

“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鬆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

”魯莊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讚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 [ yī gǔ zuò qì ]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自】:春秋左邱明《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勇氣就減弱,到三次擊鼓時士兵勇氣已經竭盡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會衰弱。曹劌論戰 是吧 再 第二次。衰 減弱。竭 枯竭,盡。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第二次會弱一下,等到第三次擊鼓 而不開戰 時,剛才振奮的士氣就已經消耗殆盡了。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再 第二次 衰 衰弱 竭 耗盡 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

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的作是什麼意思

叫我大麗水手 曹劌論戰 中 一鼓作氣 的 作 的意思是振作。作拼音 zu 部首 亻 結構 左右結構 筆順 撇 豎 撇 橫 豎 橫 橫 釋義 1.起,興起,現在起。2.從事,做工。3.舉行,進行。4.幹出,做出,表現出,製造出。5.當成,充當。6.創造。7.文藝方面的成品。8.同 做 9.舊時手工業製...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的意思

陰陽怪氣de可可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的意思是敲第一遍戰鼓時,將士們都精神振作 求戰心切 敲第二遍戰鼓時,將士們的鬥志開始衰減 等到敲第三遍時,將士們就無心戰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現在用這句話表示 做事要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勁頭過去了,就無法繼續做了。作者及簡介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