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跟著老王看新鮮
手工紫砂壺和機制紫砂壺的區別有如下四個方面:
1、內壁光滑程度不同
全手的壺都是通過拍打泥片後直接通過拍打成型的,“受傷”的基本都是外壁,內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響,其成型前的拍打紋理可以完整的儲存下來了。而半手的基本上不會有,多是刮過的痕跡。
2、壺底痕跡不同
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製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機制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3、接縫線數量不同
手工紫砂壺只有一道接頭,在壺內裝把處可見到一條不明顯的接縫線;機制紫砂壺在壺嘴和壺把內側各有一條比較明顯的接縫線。
4、印章不同
內章的看法根據壺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無論圓型還是方型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鋪著的時候蓋上去的。看帖子裡也有另外刻字在內壁的,當然這也是證明全手的一種方法,做全手壺的人用心可謂良苦呀。
通常情況下,圓型的壺的內壁章一般都是有變化的
擴充套件資料:
紫砂壺的燒製工藝:
紫砂壺的捂灰燒製工藝是通過運用其他介質人為地對窯變現象的一種應用~,在燒成過程中使紫砂壺變色均勻的一種燒成工藝。
龍窯燒成時,因為茅柴未完全燃燒的殘留物和炭灰的堆積,特別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區域性混合還原氣氛,造成紫砂壺的變色現象。經過摸索、總結規律後,這種窯變現象逐漸授掌握運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壺裝入匣缽內,在其內外用礱糠等塞滿整個匣缽,遮蓋封閉後把匣缽裝在龍窯最底部位置進行燒製。
因不具備龍窯底部的混合還原氣氛,匣缽內一般採用細煤粉,木屑等碳性較強的燃料作為填充物,形成區域性還原氣氛。並採用低溫(約1100-1150℃)燒製,以增加製品表面的碳素附著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很強,其本身又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和碳素,在還原氣氛下,這些有機物和碳素不易燃盡,並且在400-600℃時有feo的情況下,氧化碳分解反應強烈進行,反應所產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體表面,這些碳素的氧化在還原氣氛中要推遲到燒成的末期及冷卻的初期才能燃盡,所以捂灰燒成時的溫度要低於實際的燒成溫度。
而密封匣缽中塞滿的碳性填充物,能減少燒成時匣缽內燃燒產物中游離氧的含量,並隔離壺體,使紫砂壺在良好的區域性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滲入,加強了紫砂壺的著色效果。各種紫砂原料由於其本身化學成分含量的差異,以及燒成時溫度和氣氛等因素,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會呈現多種青黑色調。
捂灰工藝
捂灰工藝主要是含鐵量較高的紫砂壺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使原料中氧化鐵存在的形式發生改變。在正常燒成條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鐵的結晶形成大多數是赤鐵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赤鐵礦被還原成了磁鐵礦晶體,故捂灰製品表面對磁鐵有一定的吸附性。
紫砂泥料中如綠泥類等一部分含鐵較低的泥料一般不適宜捂灰燒成(捂灰燒成後多呈淡灰墨色,色澤效果不佳)。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如再在中性-氧化氣氛的窯爐中復燒,郾又會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早在明代,紫砂工藝大師陳仲美就已使用調砂和鋪砂的方法,來增強紫砂器表面的裝飾效果。
調砂工藝
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據要求調入各種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質顆粒,以提高顆粒密度。
鋪砂工藝
調入的顆粒和基泥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本色調砂;調入的顆粒和基泥不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異色調砂。
本色砂調入原泥中,由於泥料質性相同,燒成後胎質色澤不會產生較大變化,但基泥中的顆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強坯體骨架的作用。對於一些質性較軟的顆粒,還需對顆粒進行600-800℃的素燒以增加強度,否則顆粒在成型過程中易被工具壓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現象。
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縮和變形率均比較大,不利於單獨製作大型作品,需憑藉調砂的方法增加坯體強度,這樣的坯體燒成後整體收縮及變形減小,提高了燒成成品率。因此現代所見朱泥壺大多摻以粗砂顆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將成品泥素燒後研磨成的粉料)支撐。
異色調砂因調入的顆粒和基泥色澤、質性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若調入顆粒質性較硬時,燒成後器表顆粒凸顯,呈粗梨皮狀;當調入顆粒質性較軟時,燒成後器表會產生細微的凹點狀。顆粒質性越軟,凹點就越明顯,形成一種猶如桔皮狀的肌理效果。
鋪砂工藝
鋪砂是指紫砂坯體在製作過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採用鋪、點、撒等方法,施於尚有一定溼度的坯體表面。再借助工具將砂粒嵌入坯體表層。鋪砂主要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使燒成後的紫砂器表面鋪入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
鋪砂顆粒的質性一般要求高於或等同於坯體顆粒的質性。如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顆粒拖尾及燒成後因顆粒收縮較大而產生和胎質不相容的現象。
抽砂工藝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漿料中分離出某一部分規格的顆粒。在40目的粉料中抽離出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顆粒與細料燒成後形成一種粗與細明顯的對比效果,產生新的質感。
紫砂壺的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鍊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鏽”,所以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壺的特殊材質使得壺透氣效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餿的特點。
第四、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五、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六、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樑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
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第七、宜興紫砂壺可塑性好;
第八、宜興紫砂壺乾燥收縮率小;
第九、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宜興紫砂壺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
第十、宜興紫砂壺成型後不需要施釉。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樸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
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
2樓:啦啦王
方法如下:
1、看內壁紋理。這個是鑑別全工最好的方法。全手的壺都是通過拍打泥片後直接通過拍打成型的,“受傷”的基本都是外壁,內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響,其成型前的拍打紋理可以完整的儲存下來了。
而半手的基本上不會有,多是刮過的痕跡。
2、接頭。這個是我最不願講的,因為這個技術性是最低的,也最容易做假的,假的真能以假亂真。而且真正的全手工,稍微用心點,接頭也可修掉的。所以這點在我看來基本不作為鑑別全手的方法。
3、看外型。我想這一點是很多人都沒有人提起的。外型是給我們的第一印像。
有人會說啦,外型無外乎是石瓢、西施、仿古、容天、掇球、潘壺等形狀唄。我所說的外型不是這些具體的壺型,而是要從壺型中看出是不是全手工,這也算是一門學問吧。說到這裡,很多稍微專業一點的應該想到了吧。
全手工的原理最最基本的身筒是全手工拍打成型的。所以壺身筒必定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不對稱性。
4、 看內章。內章的看法根據壺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無論圓型還是方型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鋪著的時候蓋上去的。
看帖子裡也有另外刻字在內壁的,當然這也是證明全手的一種方法,做全手壺的人用心可謂良苦呀。通常情況下,圓型的壺的內壁章一般都是有變化的。
這種變化是不規則的,大家也看過很多做全手壺過程的帖子。這種內章的變化不是用明膠做的那種印章能做出來的效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身筒成型的過程,印章應該是有怎樣的變化。
那種假的全手的印章的現在沒有樣板,所以沒有拍成**。對於全手方型器,特別是純四方型的,身筒是用四方形的泥片合成的身筒,所以印章的變化不大。
3樓:匿名使用者
要做到像純手工壺,必須要在壺內留下純手工壺成型的痕跡,現在仿純手工壺的做法,多數用石膏模搪胚的時候,搪出形狀之後。用皺紙壓出收縮紋和泥凳紋再上底。技法高明一些的,會用模具擋出轉折的一部分,留下大部分的手工痕跡。
因為搪的過程,要用手指頭在身筒內“橫拉”,多數會留下手指頭指模的拉絲紋,如果看到內壺肩或內壺腹下部是拉絲紋,則百分之百是模子壺。現在相對高明的技法,是戴著塑料模搪胚,這樣就不會留下拉絲的痕跡。但會連什麼痕跡都看不出來了。
也就是是說,壺內非常光潔。什麼痕跡都沒有,這樣的壺,絕大多數都是模子壺。
有一項指標是仿不到純手工壺效果的,那就是打身筒留下的印記。我的視力比較弱,從壺外壁看身筒被木拍子打片的痕跡的能力很難,一般要藉助檯燈和放大鏡才行。身筒被拍打之後,會留下平的拍印,顏色會深一點。
但如果反覆光明針,光的很細緻的話就不容易看出拍打痕了。我拍照了一把留下明顯拍打痕跡的身筒外壁,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而擋胚壺是絕對看不到拍打痕跡的。
壺把和身筒接片的位置會用力一些,而且這個位置多數是身筒泥片的接片位置,整把壺看起來最不均勻的地方往往就在這裡。因為接片和接把那裡需要用力,很容易頂變形。再怎麼控制,依靠純手工也難做均勻的。
如果是搪胚的壺,這裡能夠做到絕對的對稱,飽滿和平整。
有一項工序叫【推牆刮底】,是從大彬時代延續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為了刮掉壺底的接片殘留的脂泥痕跡和接片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為了裝飾,或刮掉內壺壁上不均勻的收縮紋,但刮底往往是不可能刮的很乾淨,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則用力過度會將身筒頂的變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就好。
假設我們看到的刮底刮的很深,推牆推的很高,刮到連任何痕跡都看不到了,那毫無疑問不可能是純手工壺。今時今日的推牆刮底做法有了一定的改變,以往的推牆刮底,從壺底中心一直刮到內身筒的中上部分。而現在的做法,一般把把底颳了就行了,少有推牆推的很高的。
既然做純手工壺,賣純手工價,沒必要留下什麼尾巴被人揪著問話。徹底把所有痕跡推掉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現實。
擋胚壺只用一片泥圍身筒,打成大概模樣,然後放進石膏模,用手指頭用力從內向外搪出形狀。拆開石膏模後,身筒外壁留下兩條痕跡:
1.石膏模前方的分界痕
2.石膏模後方的分界痕
壺內只有一個痕跡,就是泥片的接片紋。那模子壺前面的分界痕能處理掉嗎?是不是太簡單的問題,當然能夠處理掉,而且是很輕鬆的事情了。
用脂泥填厚實一些,或者把痕跡切掉覆蓋一層泥片不就得了。
純手工是一片泥,模子壺也是一片泥。既然都只有一個接片,那模子壺就可以當成純手工的賣了。新手當然不瞭解,但我們是瞭解的。何況判斷的依據有很多,並不只有接片痕可以看。
如何分辨純手工紫砂壺
単聲噵鎝瞹眛 分析如下 1 純手工紫砂壺鑑別特徵一 手工接縫 下圖 豎立的粗條就是拍泥條圍身桶的手工接縫。2 純手工紫砂壺鑑別特徵二 板凳紋 純手工紫砂壺,泥片拍打成型,泥條在泥板凳上拍打的時候,泥片上印出板凳的條紋,這就叫 板凳紋 老式傳統做法,板凳紋 非常明顯 當然如果泥凳本身很光,留下的泥凳紋...
手工紫砂壺和批量的有什麼區別?
全手工的紫砂壺貴點,是因為製作時難度大,製作時間長,所謂全手工壺呢就是壺的各個部分全部分別用,全手工,做出,再靠藝人的經驗和審美能力。批量生產的壺就是所謂的灌漿壺。做法是把。紫砂礦砂材料磨成泥漿狀,到入到事前做好的石膏模具中,由於石膏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所以短時間內脫開模具就能得到壺坯,但實際上這種做...
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的區別是什麼,紫砂壺如何辨別全手工還是半手工
痿病 過年的時候和一個高階工藝師閒聊。他給我講了句笑話,說如今在市場上對壺的工藝要求實在有些 無理 顧景舟大師倘若再活過來再做壺,可能壺都賣不掉。我問他此話怎講?他說 現在市場對手工藝品的要求太高簡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機械的精度。如口蓋最好是靜配合!對嘴,把的要求也是極致化,毫釐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