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請問是不是渾身有一層白色的黏膜啊 還魚鱗不全 你的魚情況挺多的啊。
分個先後來**吧。
若是有白的黏膜 可能是水黴病 最簡單方便的方法 用淡鹽水浸泡30分種 可以把有細菌藏匿的黏膜剝離。這個不難治 一天一次浸泡 直到好了為止。
不愛吃食 就不喂 餓不死的 肚子很鼓 很明顯的腸炎症狀 但是也是很好**的 只要在賣魚的地方買一瓶呋喃西林藥液 一立米的水放一瓶蓋。
如果是一層小白點或 咖啡色小白點。
有一招很靈 到賣魚藥的地方 買一瓶 硝酸亞汞。
一立方米的水 只用三分之二瓶蓋!!!因為他的藥性很強 建議少用一點 慢慢迴圈** 要是5釐米內的小魚 要更少。 也可聽取魚販的建議 但千萬要看魚的大小。
一般一星期內痊癒 這個病不好治撒。 頭一天可能沒有明顯變化 很正常 主要觀察魚能受得了藥勁不能。
魚鱗不全不知道伴隨有表皮腐爛沒有 可以用高錳酸鉀溶液塗抹在傷口上。
若沒有腐爛 不知道是不是魚鱗一片一片的翹開 那就是炸鱗病了(也有你說的腹部腫脹的症狀哦)這個也可以用呋喃西林浸泡 用量同上。
你的魚病症應該是2種混合 不過很好**。
我再給你具體說一下方安吧:
可先**水黴病 用藥浸浴。
浸浴以後的水一定要倒掉 換用熟水靜養。
30分鐘以後可以直接在水裡加半瓶蓋的呋喃西林 浸泡到第2天 一直迴圈到病症好了為止。
最重要的你的水質我看是很糟糕了 是不是很渾濁啊 要不就是不抽魚兒的糞便 造成水質的變質 換水吧 具體方法不要我教你了吧 要是不知道 查一下我以前的問題 裡面有的。
還有什麼不清楚的 給我發訊息。
最後祝 養魚快樂!要愛惜你的魚 不要做個養魚的文盲 要不然代價就是生命。
2樓:鳳尾龍睛
其實鸚鵡是很容易飼養的,你的魚有腸炎症狀,水溫也略微有點高,不過現在氣溫高,只能多換水來緩解。
方法,每天換掉三分之一水,然後加鹽,再加入新水,連續三天魚就會活躍起來,你試試吧。
救救我可憐的小鸚鵡魚吧
3樓:竹魈
這個據你的描述,可能是魚體白粉病,將病魚撈出,用鹽水洗浴一下就可醫治。
鸚鵡魚白點病中期.晚期有救嗎,有什麼方法嗎?
4樓:過期膠囊
都什麼人啊 哎 孔雀石綠是巨毒 早禁用了 還有 你們說那些魚藥只有新手才會用 瞎用 最後把魚折騰死 白點病是可以醫好的,一般不會致命,不過會相互傳染 這句話還是對的 我不管你缸裡現在多少度 生高水溫度到30度 一般3天內會退掉白點 3天內不要餵食 白點退了 可以少喂些 讓它們恢復體力和免疫力 1周後把溫度降回26度 白點是水溫過低 或者換水被溫差激到了造成的 會傳染 但是這種菌在溫度達到30度以上時候會自行死掉的 如果在**期間你有大鹽 更好 撒兩把大鹽進缸裡 估計你沒有療養缸 就主缸裡下吧 沒辦法 以後準備個療養缸。
5樓:匿名使用者
白點病是可以醫好的,一般不會致命,不過會相互傳染。不知道你所指的症狀如何,還是去賣魚的花鳥市場,賣點專門致白點病的雨藥就可以。
6樓:匿名使用者
使用孔雀石綠 用量根據你的缸的大小 個人選擇 不可以走極端。
預防白斑病 水黴病 可以控制水溫在26-28度 抑制病菌的生長和繁殖。
7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啊 加點白點藥 把溫度調到28度 幾天就好了。
救救我的鸚鵡魚吧
8樓:醜興旺
是頭洞病 我以前也碰見過 一下的方法是在網上找的 感覺比我自己打的詳細 所以就給你**了 會好的。
1、頭洞病又名「臭頭病」。這種病是一種很常見並且死亡率較高,一 旦受到細菌二次感染救活的幾率非常低。
2、病魚的表現:一般被感染的魚,頭部及身體的側線部最容易感染並形成直徑1~2毫米的病灶洞,能夠看見管狀疹洞中長出像人的粉刺狀的白色粘稠物。得病的原因據有的是維他命元素缺乏造成,也有的認為是傷洞受到鞭蟲和細菌共同感染。
個人認為後面的可能性大些。
3、**過程:
a、準備一片甲硝唑和一小片紙並且將紙對摺一下。
b、準備3~4根醫用棉籤。
c、將甲硝唑藥片用準備好的小刀刮成細面。
d、將魚撈出並固定好不要用力,最好是用乾淨的溼軟布將魚的眼睛蒙上可以讓魚安定下來,用準備好的醫用棉籤將創面滾動前擦得方 法清理乾淨(醫用棉籤不可重複使用)。
e、創面較大的要將創洞裡的粉刺狀的白 色粘稠物輕輕擠壓滾動擦拭清理乾淨(醫用棉籤不可重複使用)。
f、用幹棉籤將 清理後的創面沾幹水分(醫用棉籤不可重複使用)
g、將準備好的藥面倒到沾幹 後的創面上,用乾淨棉籤將藥塗抹均勻(醫用棉籤可重複使用)
h、將藥棉輕輕 壓幾下使藥面能與創面佔豪(這樣可以在水中堅持更長的時間)
i、ok對了 忘了說了 記得 天天換水 或是全缸換水 最好是全缸換水 用高錳酸鉀給魚缸殺菌 半個小時 弄些日本黃粉 記得隔離有病的魚 還有 上完藥 等一會在吧魚放回去 不過時間不要長 讓藥發揮些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爛頭病。用棉籤輕擦傷口,最好能讓血出來。把甲硝唑碾碎,塞入洞中,或者塗抹下點日本黃粉。
用量沒有明確的計量要求麼,一般就是看水變顏色了 就行了 的魚缸 用四分之一袋藥 我覺得就夠了 但是要記得 勤換水 換完水 後 還要在放一點 保持濃度。
10樓:匿名使用者
頭洞病病魚隔離 大氧 水溫30度 患處塗摸上野黃粉 每天一次 千萬不可全缸換水 水質急劇變化 魚掛的更快 可每天把隔離缸內的水換1/3左右 新增的水溫要比缸內稍高一點點 要有耐心 千萬彆著急 魚和人一樣 病來如山倒 病去如抽絲。
誰來救救我可憐的魚兒··5555555···我的鸚鵡魚全死了· 5
11樓:匿名使用者
缺氧,買個充氧機或經常換水,你是不是餵了很多食物,金魚不要喂太多,金魚很貪吃,我以前養的經常撐死,鸚鵡魚應該也是這樣。
12樓:匿名使用者
鸚鵡魚是高氧魚,密度大了必須加氧。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怎麼死的啦 不過如果你想再養的話 有死過魚的魚缸最好就不要用了 這是我養魚的經驗哦。
有病的魚要馬上撈出 不能感染其他魚。
14樓:匿名使用者
溫度太低。
你不知道養鸚鵡魚要30以上的水溫嗎?
那些資料上說在25到30.可是實際上30的水溫才可以使鸚鵡正常的生長!
以後買魚的時候記得問問有無注意事項。
水溫在30以上鸚鵡魚一般不會生病的!
餵你以前的鸚鵡魚默哀。
不要隨便複製!
你沒有養過就別瞎說!
萬一養死了不是你花錢傷心啊!
急~請救救我家的鸚鵡魚
15樓:黑虎嘟嘟
1. 膚黴病——又稱水黴病、白毛病,為熱帶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黴屬、異黴屬、絲囊黴屬、腐黴屬等種類。
[症狀] 當撈捕、運輸熱帶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
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熱帶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佈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
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方法]膚黴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黴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儘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黴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黴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
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黴的生長。
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黴的孳生。
救救我的鸚鵡魚
16樓:劒氣書香
新買來的血鸚鵡魚都這樣,它們膽子特別小,對新環境時應慢。
先不要使用燈光照射它們,昏暗一點會有安全感。不要圍觀,受到驚嚇時會發生撞缸(撞死),不要急速經過魚缸,不要在魚缸前做大動作,更不要用手敲擊魚缸。
水溫保持在28°,24小時過濾、供氧。
魚糧投放後,五分鐘不見搶食要及時把餘糧打撈出來,以免浸泡後汙染水質。新魚落戶,不要急著餵食,先觀察三天,確信安全再餵食。
請大家救救我吧
如果不愛就放手,去找真正愛的人,不過,事實看來,你和你同事雖兩情相悅,但都有點幼稚,既然都不是自己要的那個人,為何不直接了當的解決,為何還要糾纏這沒結果的愛情 作為男人,你同事應該是個多情和憂柔刮斷的人 對他,是否重新選擇,你要考慮清楚!追求自己的幸福 失去了就不再回來 你們全是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
救救我的頭髮吧,救救我的頭髮吧
平安飛俠 你洗頭時在水裡滴點醋,可治頭皮,這樣一來是沒頭皮屑了不過就是頭髮光澤 澀.海飛絲的也不行嗎?這個洗髮水治頭皮效果是最好的了.話又說回下來,頭上有針扎的感覺,是不是換洗髮水太勤而導致頭皮接受不了,建議用寶寶洗髮水,減少頭損壞.還有 多用木梳子梳頭,對頭髮也有好處的. 1 梳頭可減少頭皮屑 每...
救救我的頭髮吧,救救我的頭髮吧!!!!!!!
如果你是中乾性頭髮一星期洗2次,多洗不好,油性可以每兩天洗一次,多洗會促進油脂分泌,估計你和我一樣是中乾性的 2.洗頭髮之前弄溼頭髮後,先在發稍抹點護髮素,避免洗的時候頭髮打結撕扯帶來傷害 3.每次的護髮素多用點,不要抹在頭皮,損壞部位重點抹一下,然後用梳子疏通,並用手指按摩,最重要的是,與其作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