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犯罪是不能私了的,除非是你根本沒報案過,那公安機關都不知道的話,你們怎麼處理也沒人管,只要你們雙方都認可了就行。
民間私了 和 敲詐勒索的區別是什麼?
2樓:法學院法老周捷
行為人使用了威脅或要挾手段,非法取得了他人的財物,就構成了敲詐勒索。
但是,如果行為人使用了威脅或要挾手段,合法取得了他人的財物,則不構成了敲詐勒索。
關鍵是取得財物是否合法,私了的內容只要合法,就不構成敲詐勒索,如果私了的內容非法,又使用了威脅或要挾手段,構成敲詐勒索。
輕微的敲詐勒索構成行政責任,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行政處罰(如治安拘留、罰款等)
嚴重的構成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罪(刑法第274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3樓:錦夜流蘇
一、絕大部份的刑事案件都不可以私了。要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進行公訴,即進行“公斷”。
二、極少部份的刑事案件也可以私了。
“私了”可能是所謂的“受害人”敲詐勒索,但也有可能是侵害人想逃避公訴案件。
4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私了和敲詐勒索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前者合法,後者違法,甚至犯罪。
民間私了超出一定範圍,也不為法律所保護,即不合法。可以私了的範圍是:民事糾紛,刑事案件中的民事糾紛部分。也就是說,只有不觸犯刑法的案件才可以私了,否則,法律不對其保護。
私了的前提是:雙方(或多方)均懷有善意,即誠懇信用,並以解決糾紛、節省成本為目的。如果私了的目的是逃避法律,逃避制裁,或懷有惡意,隱藏敲詐勒索的目的,則不屬於法律承認的民事私了。
建議:如果感覺到對方誠意不夠,有被敲詐勒索的危險,則請避免私了,最好報警,由公安部門和司法部門解決,這樣肯定不會吃虧。
5樓:北京的劉律師
看具體什麼問題了,可找律師幫助解決。
6樓:張玉臣文博
我村有非法打石子的,我要和對方私了解決。有什麼辦法嗎
如何告別人敲詐勒索罪,需要什麼證據和程式
7樓:我是大角度
一、敲詐勒索罪的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第二條、第四條的規定,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如下:
(一)、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二千元至五千元為起點;
(二)、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巨大”,以三萬元至十萬元為起點;
(三)、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特別巨大”,以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為起點。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批准。
二、敲詐勒索罪的立案證據和程式如下
只要屬於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的證據,均可以作為證明敲詐勒索罪的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二條 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證據有下列七種:
(一)物證、書證;
(二)證人證言;
(三)被害人陳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五)鑑定結論;
(六)勘驗、檢查筆錄;
(七)視聽資料。
以上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8樓:竊書不若竊讀
告別人敲詐勒索罪,建議及時委託律師到法院起訴。
為了正確認定敲詐勒索罪,應當把握本罪的威脅和要挾方法(即脅迫)的以下特點:
第一,行為人以將要實施的積極的侵害行為,對財物所有人或持有人進行恐嚇。例如,以將要實施殺害、傷害、揭發隱私、毀滅財物等相恐嚇。由此可見,本罪只能以作為方式實施,不可能是不作為。
製造、散佈迷信謠言,引起他人恐慌,乘機以幫助驅鬼消災為名騙取群眾財物的,以及面對處於困境的人的求助請求,以不給錢就不予救助等,都不能認定為敲詐勒索罪。
第二,行為人揚言將要危害的物件,可以是財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與他們有利害關係的其他人。例如,財務所有人或持有人的親屬等。
第三,發出威脅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可以當著被害人的面用口頭、書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過**、書信方式表示;可以是行為人親自發出,也可以是委託第三者轉達;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都不影響本罪的構成。
第四,威脅要實施的侵害行為有多種,有的可以是當場實現的,如殺害、傷害,有的是當場不可能實現,必須日後才能實現的,如揭發隱私。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人威脅將要實施危害行為,並非意味著發出威脅之時不實施任何危害行為,例如威脅將要實施傷害行為,但在威脅發出之時實施相對輕微的毆打行為;或者威脅將要實施殺害行為,但在威脅發出之時實施傷害行為。此種當場實施較輕加害行為、同時威脅將來實施較重加害行為的方式,可能影響行為人實際觸犯的罪名和符合的具體犯罪數量,應當結合具體案件情況予以判斷。
採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敲詐勒索財物,敲詐勒索行為與他人交付財物之間,可以表現為三種不同的情況:
一是行為人要求被害人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交付財物,否則會在日後將其威脅的內容付諸實現。
二是行為人當面對被害人以當場實施暴力相威脅,要求其答應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交付財物。
三是行為人以日後將要對被害人實施侵害行為相威脅,要求當場交付財物。這表明,對於敲詐勒索罪來說,行為人絕對不可能以當場實現威脅的內容相恐嚇,當場非法佔有他人財物,這也是本罪與搶劫罪的顯著區別。
9樓:鄧世運刑事律師
直接到公安機關報案即可。
10樓:韋哲海
持相關證據到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敲詐屬於刑事案件麼
11樓:你好i福鼎
刑法條文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擴充套件資料
敲詐勒索罪的判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務,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本罪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可以參照盜竊罪的數額標準掌握。
因此在現實中正確的認定敲詐勒索罪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敲詐勒索財物數額較大是構成本罪的要件。
(2)敲詐勒索罪和綁架罪的區別。首先以綁架相威脅,向他人索要財務的,是敲詐勒索罪;如果是綁架人質,以釋放人質為條件索要財物的,或者以加害或者繼續扣留人質相威脅的,索要財物的,這種情況就是綁架罪。
(3)敲詐勒索罪和搶劫罪的區別。在行為人實施暴力威脅搶劫財物的情形,如果行為人當場使用暴力相威脅,使受害人不敢反抗,失去抵抗能力,而當場劫取財務應定搶劫罪;在以施加暴力相威脅敲詐勒索的情形,行為人揚言將要施加暴力相威脅,從而以後索取財物的應定敲詐勒索罪。
因此正確區分兩罪的關鍵是:如果是當場施加暴力相威脅強迫當事人將來給付財務的就是敲詐勒索罪;如果是當場施加暴力相脅迫並且當場劫取財物的,按照搶劫罪定罪處罰。
12樓:長沙金龍律師
敲詐六萬,挺黑的,是必須負刑事責任的!檢察院也可以不公訴。但是我更傾向
也極力要求公訴,被敲詐的人應該強烈要求公訴並要求民事賠償。敲詐罪和故意傷人罪兩個罪名,罪行不輕的,對這種人應該受到嚴厲的制裁,給予懲戒,否則以後會傷害更多人,這是慣犯!!
13樓:來律師
構成犯罪,敲詐勒索罪屬於公訴案件,不能由被害人撤回起訴。如果已經得到被害人原諒,量刑時可酌情考慮。
14樓:匿名使用者
屬於刑事案件 不能私了
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
15樓:匿名使用者
敲詐屬刑事案件。撤訴也會提起公訴
16樓:匿名使用者
“敲詐了6萬,還打了對方”,我怎麼看起來像是搶劫啊!
17樓:匿名使用者
屬於形式案件, 還挺嚴重的。 敲詐勒索,故意傷害。 看法官的心清了吧
如果夠成了敲詐勒索案能怎麼處罰?
18樓:網球寶貝
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問題的規定》(2000.5.12 法釋〔2000〕11號)
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規定,現對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 準規定如下:
一、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為起點;
二、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巨大”,以一萬元至三萬元為起點。
19樓:從眾法搜魏律師
利用別人違法害怕的心理強迫對方交錢的,屬於敲詐勒索行為,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 犯敲詐勒索,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中,“數額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為起點;“數額巨大”,以一萬元至三萬元為起點。
通姦私了對方給我經濟賠償,我算不算敲詐勒索罪
20樓:活著隨心所欲
這個問題屬於民事糾紛,請看下面的文字。民法作為私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與人身關係的法律。因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係中的平等性,民事法律要求充分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公共道德,不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就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其處分個人權利的意願,這即是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
在民事訴訟活動中,體現為“不告不理”原則。也就說,如果你們雙方協商完成了,保證沒有後續的糾紛存在,只要他不起訴,就沒有問題。但是他起訴了,也應該提供證據,這就涉及到另一條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誰主張,誰舉證。
因而基本上不留下什麼字據之類的,應該沒有問題。況且還是對方主動給你的。我只是一個法律愛好者,並不是律師,要是有疑問最好還是諮詢律師比較好。
21樓:東山磐石
看是如何提出的,如果有過錯的一方提出,無過錯的接受了,應該不算敲咋勒索的,如果你提出而且對方是在不情願、不得已情況下接受的,而且數額較大,就有嫌疑了,最好通過有法定責任的中間人(如社群、村委等)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