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
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2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約前390--前338) 戰國時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公孫氏,名 鞅,原名衛鞅。
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遊說秦孝公變法。孝公六年(一說三年)任左庶長,旋升大良造。孝公十二年由雍(今陝西鳳翔南)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進一步變法。
後十年(前340年),因戰功封商(今颸西商 縣東南)十五邑,稱商君,商鞅。其政治主張,強調「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史記·商君列傳》),「開阡陌封疆」(同上書),廢除井田制,確認地土私有,取消分封與世襲制度,建立縣制以加強**集權。又實行耕戰政策,凡耕戰有功者,可受賞封爵。
並厲行法治,推行「連坐法」。其變法促進經濟發展,奠定秦國富強基礎。秦孝公死,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
《漢書·藝文志》著錄《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今佚。遺物有「商鞅方升」(舊稱「商鞅量」)。
3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 戰國時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秦孝公先重用的他,後被車裂而死。
4樓:匿名使用者
衛國 秦孝公 車裂而死
成吉思汗到底是哪國人,成吉思汗算哪國人
陳叔說史 成吉思汗究竟屬於哪國人?終於明白了,有三個國家爭奪 愛你 對,外蒙古是在蔣介石的那個時期分出去的。他是中國人。 據我所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兒子也出生在中國,那他是中國人吧 按照你的邏輯13世紀中國也是屬於蒙古的。發現很多人的邏輯很奇怪,一方面很多人謾罵13世紀的蒙古人,說他們是野蠻人,是...
呂不韋是哪國人,呂不韋到底是哪國人 呂不韋的父親是誰
呂不韋 前292年 前235年 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 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 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 政治家 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
周瑜是哪國人
周瑜是東漢末年的吳國人。周瑜 175年 210年 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 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 精音律,江東有 曲有誤,周郎顧 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