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文化背景

時間 2021-05-06 06:28:04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美國在一戰前期大發戰爭財,後期參戰,撿了個便宜,之後贏得了發展經濟的寶貴時機。

由於一戰的殘酷,使得很多人對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國家、榮譽、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於享樂(跟中國現在差不多)。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當時流行作家菲茨傑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菲茨傑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這個時代表面的奢華背後隱藏著空虛和無奈。

美國六十年代社會運動有哪些 背景如何

20世紀90年代世界的時代背景

2樓:匿名使用者

兩極格局解體後,世界各國都在忙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合作已經取代東西方兩大集團間的對抗,成為新世紀國際格局發展中的重要特點.然而,經濟全球化的消極意義及其與政治多極化的不平衡狀況,給國際安全與和平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相互依存下的國際合作與單邊主義並存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和融合不斷加劇,南北經濟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矛盾與整合成了國際社會的一種現象.本文將從文化、經濟和政治三個方面集中分析國際社會中存在的新問題,試圖從新的角度把握新世紀國際格局的發展方向.

一、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整合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在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等各個層面實現了全球互動.在全球化打破了地區經濟緯度的同時,觸動了社會價值與社會認知的矛盾與整合.全球化不是純粹的經濟或政治的全球整合,「其目標甚至首先指向了文化價值方面」(注:

萬俊人:《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論》,《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2期,第39頁.).

冷戰時期,全世界被意識形態所分割.當國際關係格局衝破意識形態的控制時,人們突然發現別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已經滲入進來.在全球範圍內,各民族在首先做出排他性反應的同時,也遇到了文化認同的危機.

然而,當源於西方的工業文明和技術文明給當今世界帶來巨大的衝擊時,為了自身的發展,各個民族程度不同地從物質層面上接受了它,但也無法拒絕隱藏在物質產品背後的文化價值.於是,非西方文明的國家在世界格局的轉型期選擇了吸納與排斥西方文明的雙向行為正規化.當兩種不同文明相遭遇時,雙方都表現出強烈的排他行為,並且加強了對自我文化的認同,然後便進入了排斥與接受對方的兩難境地.

當西方推廣其文化的普世性時,世界便在一種文化全球擴張與其他文化自我認同的張力中分離與整合.

不同文化之間既有矛盾,但這種矛盾也加強了文化內部的融合的活力.從歷史角度看,當不同的文化還未發生深層的互動時,同質文化內部的衝突經常表現在經濟和政治層面上.歐洲大陸的許多次戰爭大都表現為同一文化內部的物質利益層面上的衝突.

當全球化程序將一種文化及其載體推向全球層面的互動時,文化內部的衝突開始減緩,乃至終止;文化內部的衝突轉為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例如,冷戰結束後所謂「西方民主」的勝利及其在世界範圍的擴充套件,給不同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為文化對立乃至衝突製造了誘因.從某種意義上說,「9·11」事件具有文化衝突的特點.

此外,文化間的互動又促進了同質文化內部合作的加強,歐洲終於在經濟和政治層面上走向一體化.在當今國際社會中,西方文化對非西方文化的單向整合所帶來的矛盾顯現出來,加劇了西方與非西方文化之間的緊張關係.

80年代的中國,文化背景是什麼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化背景乃是一種混血文化: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本土的傳統文化與異域的現代文化、對外開放與意識形態、激進的自由主義與頑固的保守主義……交織在一起,傳統與反傳統、權威與反權威,既相互衝突又相互滲透,構成了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奇異景觀。雖然,隱藏在這一景觀背後的社會大背景因素眾多,但是伴隨著政治、經濟改革開放而來的文化開放卻不能不是這眾多因素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不妨說,文化開放給我們帶來的首先就是新的精神參照系或新的價值衡尺,它使得本土的更顯其本土,傳統的更顯其傳統,因此,不同的價值體系、價值觀念之間的衝突就變得勢所難免。面對那難以抉擇的十字路口,一種「無為在歧路」的困惑與焦灼就顯得更加觸目,更加無法閃避。

4樓:鬱悶的華

當時沒啥文化。所以沒用文化背景。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太籠統

文化這個詞涵蓋了很多東西

背景材料: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塞繆·亨廷頓炮製了所謂「文明衝突論」。根據亨廷頓的理解,

如何理解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的各種西方青年思潮對社會穿著觀念和形式產生的極大影響?

6樓:

在西方社會二戰之後人口出生率急劇增長,使60年代青少年人數比例極高,在二戰中受損失較小的美國,有一半的人口在25歲以下,整個社會將目光的焦點幾乎全部讓給年輕人。法國著名成衣設計師繆格勒(t·mugler)對60年代的見解十分精闢:「那是一個鼓樂喧天、揮灑精力的時代,十多歲的青少年手中掌握著權柄,全世界都得聽他們指揮。

」而從50年代開始就席捲西方社會的「青年狂飆」運動發展到此時期已形成了一種較為穩定的「亞文化」,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成為並存的風格之一,對此後幾十年的社會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其最外在的表現莫過於對整個服裝業產生的深刻影響,二十世紀前五十年由設計師們構建起來的一切幾乎被完全否定。這種劇變給服裝業帶來的不再是單純的腰線高低、裙襬寬窄的變化,而是從觀念上、從行業體制、從生存狀態上的改變。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鉅變 它說明了什麼

為你留一世長髮 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汐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人民民主政權建立。1950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1950?d1952年 在新解放區進行了土地...

20世紀50年代中國急於向社會主義轉變的背景國內方面經濟上

50年代中國安全的困境,主要是由中國所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所致,包括 冷戰與傳統地緣政治因素 歷史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冷戰與傳統地緣政治因素。新中國成立時,冷戰格局已定,客觀國際環境和中國自身諸因素不可避免地將中國捲入其中,使中國很難避免與超級大國對抗的局面。兩個超級大國從各自在歐亞大陸特別是西太平洋...

如何看待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

50年代的改革,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建設需要資金,而且在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開始的一段國有化過程。從沒收官僚資本,公私合營,到後來將分給農民的土地重新收歸國有搞人民公社。50年代改造的成果就是,全國的資源 財富,全部收歸國有。然而經過20多年的國有化之後,發現逐漸的再也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於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