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暮靜雨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經小雅》的這句話說得可真像她。她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醫學上,雖然得到的只是兩百萬,但換來的卻是一個個人民的生命。她那厚厚的眼鏡裡寫滿了疲倦,但又顯出了她對人民的關心。
她挽救了無數人民的生命,但得到的只有很少……很少……
2樓:鄭州圖潤楊編輯
娶了她生猴子 生崽子
3樓:介曼青
屠呦呦,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受到了無數的表彰和榮譽,如果讓我為途遊有點讚的話,我會非常願意的,我也贊同。
屠呦呦為人類做出了什麼貢獻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屠呦呦為青蒿素**人類瘧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得到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推廣,挽救了全球範圍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為人類**和控制這一重大寄生蟲類傳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也成為用科學方法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並走向世界最輝煌的範例。
陳竺表示,屠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極大增強了我國科技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屠呦呦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藥學家,她和團隊成員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國內完成的。
屠呦呦獲獎是我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舉世公認的標誌性成果,和國家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的和平發展的事業緊密相連。屠呦呦獲諾獎是空前的,但也一定不是絕後的,隨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逐步實現,相信今後會有更多中國科學家的優秀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
屠呦呦,女,2023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2023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23年9月獲得拉斯克獎。2023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2023年1月,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3年11月26日,屠呦呦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物件。
5樓:小墨黑魚
屠呦呦,女,藥學家。2023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2023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2023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23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23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23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23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6樓:貝殼王爺
她和她的團隊研究出來了青蒿素用於**瘧疾
7樓:匿名使用者
?28282929292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什麼斬獲諾貝爾獎孫建勇
8樓:百度使用者
2023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榮獲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2023年9月,他曾獲得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他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的女科學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萃取了一種名叫青篙素的物質。為全世界億萬瘧疾病人造福。
不過做出如此貢獻的屠呦呦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沒有中國兩院士光環,她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
那麼一個三無教授為什麼能夠成就今天的輝煌呢?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踏實和勤奮。
他是和勤奮是屠呦呦打小就養成的品質,2023年,她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喲喲,e為鹿鳴之意,取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一句,學生時代的圖呦呦因為他是和勤奮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5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醫學學院藥學系畢業,被分到衛生部直屬中醫研究院。從此,他埋頭從事生藥炮製及化學等中藥研究,一干就是半個世紀。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研究院條件非常艱苦,瘦肉極為簡陋,只是有用於土法煉製的七口大缸和幾間平房,但是同悠悠從來不抱怨,一心撲在工作上,那是他身患結核病仍然堅持去野外採集標本,認真實驗,
9樓:匿名使用者
屠吆吆在青蒿素提取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於**瘧疾起來了重大的作用。這個功勞是相當大的,獲得諾貝爾獎也是眾望所歸。
屠呦呦的頒獎詞都說了什麼?
10樓:溫文新
諾獎委員會關於屠呦呦的頒獎詞:
千百年來,寄生蟲病一直困擾著人類,並且是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甚。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對一些最具危害性的寄生蟲疾病**上做出來革命性貢獻。其中,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從生物學角度講,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世界。人類和其他大型動物並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居住者,許多其他生物同我們共存,包括一些對人類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許多寄生蟲能導致疾病發生。
從醫學角度講,蠕蟲對人類的危害尤其明顯。全世界估計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蠕蟲感染,這種情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南亞和南美洲更為嚴重。自古以來瘧疾就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
瘧疾通過攜帶寄生蟲的蚊子傳播,這些寄生蟲侵入人體紅細胞,引起發熱,嚴重的情況能導致腦損傷和死亡。全世介面臨瘧疾感染風險的人口超過34億,而每年因瘧疾死亡的人數超過450萬,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對抗瘧疾的傳統藥物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末,**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將目光轉向傳統中草藥,以研發對抗瘧疾的新**。她篩選了大量中草藥,最終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查閱了大量古代中醫書籍,獲得了指導其研發的線索和靈感,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殺死瘧疾寄生蟲有顯著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不管是在受感染的動物抑或受感染病人身上都有顯著療效。青蒿素能在瘧疾寄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這也能解釋它在對抗嚴重瘧疾上的強力功效。
阿維菌素和青蒿素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全世界每年感染瘧疾的病人接近2億。目前青蒿素已被廣泛用於所有瘧疾肆虐的地區。
當青蒿素被用於綜合**時,它能夠降低瘧疾的總死亡率20%,降低兒童瘧疾死亡率30%。僅在非洲,這就意味著每年超過10萬人因此得救。
阿維菌素和青蒿素的發現對遭受嚴重寄生蟲病患者的**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三人的研究成果對寄生蟲疾病的**帶來了一場重大變革。這三人的科研發現的全球影響及其對人類福祉的改善是無可估量的。
屠呦呦的事蹟說明了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屠呦呦的事蹟說明了屠呦呦是中國藥界的驕傲,像她一樣的一代代中醫人才,艱苦奮鬥,細心耕耘,為中國的中醫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屠呦呦為我們年輕一代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她執著的進行科學研究,攻堅克難,向醫而行的形象已經深深印入人心。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並因此在2023年9月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23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藥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捨,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藥「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
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
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藥)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
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遊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
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2023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2023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2023年才得到完全認可。
第一篇中文**2023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更是到2023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衝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
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
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
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
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與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據說中國研製「嫦娥一號」的開支,僅相當於一公里地鐵的費用。
屠呦呦們從事青蒿素的研究條件十分簡陋,他們土法上馬,購置三口大缸做實驗用具。現在一些科研人員動輒要求與「國際接軌」與老外攀比。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當可觀的,但高水準的、具有首創性的成果卻不多。
大量的資金因疏於監管而浪費,裝置被閒置。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