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反映了當時是計劃經濟制度。
一句俗諺:種田種得全,只要買點鹽!反映了小農經濟這一經濟形式的特點。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小農
2樓:楓島
c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雹陪橡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能力。材亂塌料反映了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是自給自足,與市場聯絡很少,並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c項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
a項與材料無關;b項正確的反映了小農經濟的特點;d項正確,小農經濟下家庭結構較為穩定源旁。
票證經濟給我們的教訓
3樓:財經布穀
教訓最關鍵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以後,必須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中。首先先科普一下票證經濟的含義:根據相關書籍與資料顯示,票證經濟學亦稱「無價**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經濟學科。
它是在短缺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無價**廣為流通、使用的必然產物。
我這邊給您科普一點小知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研究物件:票證經濟產生、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及其票證經濟的決策和管理。理論基礎:
以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和社會學為主體,與生產力經濟學、消費經濟學、數理經濟學以及經濟倫理學相滲透。票證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乙個重要特徵,在當時政治主導經濟的乙個時代背景下,在最大限度的收集公共資源的同時也極大的限制了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顯而易見票證經濟的最大缺點就是限制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它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市場經濟。
站在當時老百姓艱苦的歷史條件下,實施票證經濟確實是必要的舉措,在耕地,化肥,水利,農藥,種業水平低下的歷史條件下,糧食產量增長率低於人口增長,國防,工業化等歷史性任務,急需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以票證經濟進行強制分配,同時遏制市場經濟的發展,避免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的必要政策。
總之,票證經濟讓中國人在物資極度稀缺的時候能比較公平地獲得最基本的生活物資。讓中國平穩地渡過了最困難時期。但它遏制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降低了社會主義建設程序。
4樓:衛星紅旗
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要措施。
在耕地,化肥,水利,農藥,種業水平低下的歷史條件下,糧食產量增長率低於人口增長。
同時國防,工業化等歷史性任務,急需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以票證經濟進行強制分配,同時遏制市場經濟的發展,避免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的必要政策。
糧票等票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1、建國最初幾年,人口眾多,百廢待興,必須有計劃地分配十分有限的生產生活資料。
2、開放前一直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
3、抗美援、文@革、天災等原因,使得建國後的很多年,工農業生產一直未有大的起色,物質仍然長期匱乏,所以還得這樣。
6樓:網友
經濟因素,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生產力水平低,落後。 制度因素,當時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分配製度因素。
中國長期戰亂,生產遭到極度破壞,社會**不足,需國家統一分配。
7樓:霧月迷霜
國家的經濟力量較弱 商品**不足 需要糧票來協調經濟發展 後來國家富了 糧票也就不需要了。
糧票的由來以及使用方法,一系列的詳細規定……
8樓:0愛笑的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應用的有價**,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糧票最早在晉冀魯豫邊區,1953年**人民**頒佈《關於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的命令》,逐步建立糧食等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8月25日,***下達《市鎮糧食定量**暫行辦法》。9月5日,糧食部以命令形式釋出暫行辦法。
同年,地方**開始實行這項制度。此後,長期實行糧油憑票證**制度。居民除在國有糧店憑**本購買基本口糧外,在商店或飯店購買食品、商品時,必須同時支付票證和貨幣。
簿冊和票證的發行,及糧食關係與戶籍制度緊密掛鉤。城鎮居民以戶為單位,依照糧食戶口領取居民糧食**本,有稱購糧本、糧本或糧油本,以月份為期限在國有糧店購買糧食、食用油。糧票獲取的主要途經,由城鎮居民憑居民糧食**本到指定國有糧店兌換。
另對體力勞動者有所補貼。
改革開放後,商品**逐漸充分,1985年,**放開糧食**管控。商品敞開**後,進入1990年代,憑票**制度已名存實亡。1992年11月,糧票被廢除。
票證是某一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見證與縮影。從左圖票證的取消到右圖票證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
9樓:無限粉
c試題分析:左圖所示糧票是中國從1955年到1993年發行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城鎮居民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1955年8月25日,***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糧票從此應運而生,此後,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種票證進入人們的生活,各種商品皆需憑票購買,中國進入長達30多年的「票證時代」。以糧票為代表的票證,是中國因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商品短缺的見證。而右圖所示**的出現,反映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選c.
點評:改革開放前由於當時城鎮人口急劇膨脹,使得商品糧的需求量迅速增長,而其時國家的糧食產量有限,於是,國家就對糧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發放購物票證,一方面限制糧油需求迅猛增長,另一方面保證人民物質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開放後,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票證基本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