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

時間 2021-06-04 12:12:19

1樓:q王小年

出自:《赤壁賦》

此段是文章在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後,作的結尾。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這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餚核既盡,杯盤狼藉」。

客解決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於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

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遊結束了,一篇《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於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後,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美筆調所表現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公元2023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闢」,慘遭折磨。

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

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

翻譯是:於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餚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裡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3樓:李源璐

你這個是要翻譯還是什麼啊??說清楚啊

赤壁賦裡最後一句"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裡不知是不知道的意思還是不知不覺

4樓:嗨星刃

個人覺得是不知不覺吧。。

ps:中學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 -~!

5樓:風吹過

不知不覺啊,前面都說了睡在船裡了,當然是不知不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