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主觀唯心主義對嗎

時間 2022-03-05 04:25:26

1樓:脈脈不得語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巨集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以些判斷:這段對話的意思應該是主觀唯心主義。與那個有名的故事「心動,風動」是一個道理。

2樓:西江月明人未知

不是。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主觀精神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但只要對修行有一點了解就會知道,事實上個人主觀精神的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是夢幻泡影。修行本來就是要破除這些對自性的矇蔽。

然後上面那一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確實修證得出的結論,是客觀存在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這個是非唯心,非唯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呢

4樓:y穎哥哥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5樓:匿名使用者

身心需要時常的修行不然容易迷惑

6樓:超級昨天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開始就是結束,結束也是開始。身為器,承載著靈魂,塵世中萬物生生不已,運動不止。

佛曰:不可說,乃宇宙至上真理。神秀主張人在塵世中修煉,要時刻清淨內心,不要被紅塵遮蔽了靈魂,講究適可而止,知足常樂,人生在世就幾萬天,莫貪戀紅塵,永享極樂。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7樓:正達美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言自性風光,但是

是否真達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師自己所說的:

熟則熟矣,猶欠篩也/.

8樓:小清心麼麼噠

意思是要時時檢查自己,是否離佛所說的越來越遠?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

9樓:匿名使用者

喻我們的「色身」本來就具有智慧,就如同一棵「智慧樹」;我們每一個人的「光明心靈」,本來是沒有「塵垢煩惱」的,如同象一座本來沒有塵垢的「明淨鏡臺」。但是因為我們身處於種種塵垢的世塵中,就難免會受到世間煩惱塵垢的汙染;所以,我們應該要用我們的「本具智慧」,時時不斷地觀照修正我們的「光明心靈」,不要讓我們本來光潔明亮的心靈染上種種煩惱塵垢,如同「明淨鏡臺」一樣被塵垢汙染而失去了本來的明淨。

喻「色身」為「智慧(菩提)樹」。喻「心」為「明鏡臺」。喻「勤拂拭」為「以智慧觀照修正」。喻「塵埃」為「世塵煩惱」。

感恩。阿彌陀佛!

10樓:匿名使用者

保持身心清淨,不要被五欲六塵染汙了,像鏡子照物一樣,物來應物,物去無痕。

11樓:食書狼

是個比喻,前段把身心比喻成菩提樹和明鏡臺,後面的要勤於擦去上面的塵埃,意為要時時刻刻都自我反省**有做得不對的或者是不夠好的,有不對的就改正,有不夠好的就儘量完善。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是唯物還是唯心?哪種唯物或唯心?為什麼?

12樓:龍喜場

是唯物的。

「菩提並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唯心的。

希望對您有幫助!祝好運!

13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物既是空,心亦是空,本來無一物,何來唯心唯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什麼意思。能否有佛家高人給講解一二。

14樓:匿名使用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15樓:匿名使用者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因為其師兄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悟禪不徹底,於是他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就我本身來講,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我認為,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

16樓:匿名使用者

身體象菩提樹,心象鏡子,身體和心都會被社會不良的風氣所汙染,就像樹和鏡子都會落上灰塵,那就要時常檢討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或者有了不好的習慣和習氣,那就要象擦拭樹和鏡子上的灰灰塵一樣,把它們這些身體和心靈中不好的東西清除掉。莫使心靈汙染,髒了。這樣才不至於墮落,受苦報。

阿彌陀佛

17樓:匿名使用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巨集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別讓他有汙染。

19樓:匿名使用者

鈴鐺聲清脆響亮,不只手上有,耳上也勾掛鈴鐺耳墜,長長晃盪,帶出一波金炫光芒。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20樓:匿名使用者

摘錄如下: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w5020047

這是禪宗的神秀大師所說的修行偈頌。是對修行狀態的一種概括。「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一種比喻。

因為修行是為了證菩提(覺悟真理之意),這個證是內心的證,人在覺悟之後,內心能亮如明鏡,照見一切萬法實相,不再有迷惑困擾,這是禪家修行開悟後的一種理想境界。因此這裡比喻修行的身體是「菩提樹」,是用來修證菩提的工具;比喻心是「明鏡臺」,是可以照破迷暗的「明鏡」。心的自身有這樣的功能,只是在悟與迷、染與淨的區別之上。

但是在真正的開悟明白之前,修行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要把這個心看好,管好,象擦鏡子一樣,時時自省,覺察它的染汙動靜,一旦遇境生染,便即時擦淨使它保持原來的明淨。

整個的偈子也是一種指導修禪者用心的方法,因為禪家的修持核心是修心以明心見性,所以心地的清靜與純度是整個修持當中非常關鍵的部分。這個偈子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自我觀照,提高內省與保持自身修養也有很實際的指導意義。

當然,六祖慧能根據神秀之偈又有進一步的回答,表明了自身已有所證悟的境界,那又另有不同了。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染塵埃這是誰說的

據 六祖壇經 載 唐高僧五代傳人弘忍禪師與徒眾論道,命各以心得書一偈語,時上座神秀書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時時勤拂試,莫叫染塵埃 出自五祖的高徒,當時六祖為了跟隨五祖弘苦,拌座伙...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有什麼典故?駒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身心需要時常的修行不然容易迷惑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開始就是結束,結束也是開始。身為器,承載著靈魂,塵世中萬物生生不已,運動不止。佛曰 不可說,乃宇宙至上真理。神秀主張人在塵世中...

李伯請說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的全文

你好沒有找到李伯清的有關文章。下面的可以嗎,請參考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 今尼泊爾境內 的王子喬答摩 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