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紙的起源和發展?造紙術的發源地是哪裡

時間 2025-02-13 17:00:09

1樓:1234小妖精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

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

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

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

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型,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2樓:愛上費列羅的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3樓:齊宣王

西元2世紀的蔡倫造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紙的出現遠比這個要早,蔡倫最大的功績是改進了造紙術,蔡倫的改進使得材料更為便宜易得,製作方法更為簡便,易於推廣。

但是由於造紙的工藝畢竟有限,直到唐朝,他們所用的紙都是非常短小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高7寸1分,《中秋帖》8寸4分。《蘭亭序》高7寸左右,算是比較大的了。

到了唐代,紙的寬度還是無法做寬,但是能將其做的更長,紙往往做成狹長的手卷形。

東晉末年到唐朝初年,流行一種麻做的硬黃紙,因為麻的纖維比較長,能將紙做的更大。這種紙比較厚,做好之後用蠟來染。寫字的時候不透墨,毛筆纖毫畢現。

現存的唐摹本王羲之書法,都是用這種紙摹出來的。

晉唐還有楮皮紙、繭紙、苔紙等,都是比較厚,很硬的紙。

較厚、很硬,這點很重要,並不是他們做不出薄的紙來,這和當時的書寫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直接影響到書法的筆法。這個下一節細說,我們繼續梳理書寫紙的發展脈絡。

宋元時期造紙技術更加成熟,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以前名紙,無不仿造,尤以澄心堂紙為最佳,宋代的許多著名書畫家多用此紙。除此之外,張有自造紙也很有名。

至於箋紙、匹紙、各色箋紙和藏經紙更是名目繁多,不可屈數。

元代造紙中之特異者,有白鹿紙、黃麻紙、鉛山紙、常山紙、英山紙、觀音紙、清江紙、上虞紙,箋紙則有彩色粉箋、蠟箋、黃箋、花箋、羅紋箋等。

造紙術的發源地是**

4樓:黃天一氣啄案

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的洛陽。

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紙是由植物纖維(麻類)製成,因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中所說的「紙,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纖維。

1933年,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烽燧遺址首次發現一片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西元前49年)之木簡,為漢宣帝。

年號,則此紙亦為西漢故物也」。

直至1990年,學者們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先後八次發現西漢初年至末年製造的麻紙,罩晌時間均在東漢蔡倫。

造紙」之前。

到了東漢,蔡倫在物敬鋒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制造麻紙技術的經驗並進行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一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稿做主持研製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

與造紙業的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製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

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隋唐五代時期是麻紙的全盛時期,而雕版印刷。

的發明更進一步促進了紙業的興旺。

唐末南方製造出竹紙,這一時期還發明瞭在色紙面上飾以金銀粉的金花紙、水紋紙和砑花紙。宋元時期皮紙與竹紙由於技術的進步而成為主要紙類,麻紙則因原料問題開始衰落。

明朝是造紙術的集大成階段,其技術也被宋應星。

在《天工開物·殺青》中記載下來。中國造紙術在發明之後,開始向外傳播到世界各地。

古法造紙的製作過程

5樓:甜筒第二支免單

古法造紙步驟一共有五步如下:

1、斬竹漂塘:造紙的工匠上山砍竹後,把竹子泡在水塘裡,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2、煮徨足火:蔽敏將軟化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浸泡在木桶中蒸煮8天,這樣,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就去除了。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裡浸石灰水蒸煮,如此經過反覆進行十幾天。

經過反覆的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被分解了。

3、湯料入簾: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搗成泥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4、覆簾壓紙: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

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這樣,紙就基本造成了。

5、透火焙乾: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巨集洞枝牆,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以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溼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乾透後揭起來顫擾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造紙術起源於中國的原因

6樓:不執念於過往

造紙術起源於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擁有豐富的竹和木材資源,同時也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書籍,讓人們有了對紙張的需求,從而促進了對於紙張製造技術的發明和創新。

更進一步的來說,造紙術在漢朝時期首次出現,被髮明後被廣泛應用於文化和經濟領域。從此,紙張的製造技術逐漸傳入了西方,並對後來的印刷術和文化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造紙術在中國的發明源於多種因素的結隱遊合。其中,中國古代對材料的使用和改進十分重要,對於各種木材和纖維材料進行了仔細研究。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技術和文學發展也為紙張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古代的文學作品和書籍都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這些都是耗時費力,難以儲存和使用的。精湛的製造技術使得較大面積的紙張製造成為了可能,得以鬥睜取代書寫文字的竹或木材料,從而達到了更加便利的書寫和傳播的效果。

總的來說,造紙術在中國的發明和普及與中國獨特的文化、技術和材料資源等多種因素有關。此外,在那個時代,中國還是乙個文化繁榮的國家,這也為發明和普及造紙技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惠灶銷銷及於中國古代,更成為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一步,世界各地人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也離不開紙張的廣泛應用。

造紙術的介紹,有關造紙術的資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 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

造紙術的介紹,造紙術的簡要介紹20個字

現代的造紙程式可分為製漿 調製 抄造 加工等主要步驟。1 製漿的過程 製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製漿法 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2 調製過程 紙料的調製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 色調 印刷性的優劣 紙張儲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早在公元二世紀,人類就已經...

中國的造紙術對世界的影響,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紙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在第一張紙出現以前,人類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的傳播媒介,中國的簡 帛,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的羊皮書卷,都曾在人類傳播技術史上佔有過一席之地。但是,當紙張出現以後,它們又都很快的一一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讓位於集萬千優勢於一身的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