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阿紫
本文是《水經》中《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的一條注。記敘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
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
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匿於天空,遮蔽住太陽,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
「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
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
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了。這裡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
下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藉此可寫出船行之快。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
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定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
山連,則水不得他洩,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裡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物件,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裡先寫俯視江中所見。
「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淨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
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
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
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又大為異趣。
最後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匯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
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
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悽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
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
「久絕」,迴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本文雖屬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佈局巧妙,渾然一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採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
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悽、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著首段關於山峽總的特點來寫。
最後,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2樓:逍遙走天地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物件,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物件,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峽》中作者是怎樣來描寫三峽秋季景色的
3樓:阿沾
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
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創作的。
原文節選: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文: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此文是一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描繪出三峽各具特色的四季風光,展現出了長江萬里圖中一幀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全文結構嚴謹,佈局巧妙,渾然一體,其用語言簡意賅,描寫則情景交融,生動傳神。
創作背景:酈道元生於官宦世家,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
它名義上是以《水經》為藍本作的註釋,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酈道元(472—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範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
描寫三峽風光的句子,讚美三峽美景的句子
描寫三峽風光的詩句應該是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表現三峽險的句子是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表現三峽窄的句子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風清逐塵 描寫三峽風光的 應該全文都在描寫風光。險的句子 重巒疊嶂,隱天蔽日,...
關於三峽的,三峽之秋的,關於三峽的資料,三峽之秋的資料!
弦之月 長江三峽介紹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 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這裡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佈,水流洶湧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
巴東三峽是哪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巴東三峽指的是長江三峽,長江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完美的組合而成,共同構造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1 瞿塘峽 山勢雄峻,上懸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下雄關,因而有 夔門天下雄 之稱。2 巫峽 幽深奇秀,兩岸峰巒挺秀,山色如黛 古樹青藤,繁生於巖間 飛瀑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