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河姆渡居民種水稻,半坡居民種粟
河姆渡居民住幹欄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
半坡居民燒製出紅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河姆渡居民是2023年前的,半坡居民是2023年前的
都使用弓箭,射獵鳥獸,製作骨器和陶器
相同點 我國南北方土地肥沃;學會了飼養家畜;學會了種植莊稼;開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能製作陶器;使用磨製石器.
不同點 半坡位於黃河流域 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溼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幹攔式房屋.
河姆渡遺址是繼黃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之後發現的史前文化的又一座豐碑,這一發現再次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
距今2023年前的河姆渡先民是怎樣生活的呢?要知底細,請去河姆渡遺址尋古探源。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於2023年,在距寧波市以西25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口北面被發現。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測定,第四層距今約2023年,第一層距今約2023年。
經兩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6700餘件。這些文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河姆渡先民為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表現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秈稻和粳稻,比被稱為亞洲原生稻——印度盧塔爾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水稻之一。
(2)運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術,建造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房屋。堪稱為2023年前的一個奇蹟。
(3)從編織到紡織、縫紉。原始河姆人編織技術已較嫻熟,主要是編織葦蓆、搓繩等,而紡紗織布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從出土的葦編殘片及品種齊全的紡織工具來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機來編織。
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兩三千年。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
(4)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出土了8支木槳和兩件以獨木舟為原型的陶塑藝術品。河姆人的木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槳。
舟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漁業的發展,而且擴大了活動和交往範圍,促進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獨具一格的製陶技術。河姆文化早期製陶工藝已漸趨成熟且獨具一格。從備料、成型、到裝飾、燒造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擅長陶塑工藝,能燒造出形狀各異、精美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藝術品,並已發明了彩陶技術。
(6)掌握了髹漆技術,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說明河姆是最早發明髹漆的地區之一。第二文化層木構水井是我國最早的考古發現。
(7)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審美意識,且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
①石、玉製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②發明吹奏、打擊樂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壎、木筒。
河姆人制作的骨哨已達5孔,**工作者以此仿製的雞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聲音階。③精緻的象牙雕刻藝術。出土的蝶形器和鳥形圓雕等象牙製品,圖案線條簡潔流暢,其中「雙鳥朝陽」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高藝術成就。
從這些藝術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
遺址中大量用動物肩胛骨製成的耜、骨鏟及木杵等農具的發現,表明早在2023年前,河姆渡已進入耜耕階段,證明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經濟。河姆渡人已過上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為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出土的動物遺骸,經鑑定至少有61個種、屬,植物也在25種以上。動物中除了我們熟悉的以外,還有紅面猴、豹、豺、黑熊、老虎、大象、犀牛等,海生類動物有鯊、鯨、裸頂鯛等。從動物遺骸的數量來看,說明當時漁獵經濟仍佔重要地位。
同時,這些動植物的發現,對**古代氣候演變及原始畜牧業的起源很有價值。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只有黃河流域才是中華遠古文化搖籃的傳統觀點,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2樓:美學鶯兒
相同:1.都是原始農耕的起源
2.都是文化的起源
不同:河姆渡 距今有七千年,用磨製石器,用耒耜【lei si】耕地 幹欄式房屋 吃水稻
半坡 距今有五六千年,磨光石器 ,用石刀耕地 半地窖室房屋 吃粟
3樓:長鋏歸來乎
樓主問的是兩個遺址文化型別的不同,還是遺址建築形制的不同?
4樓:髑疍_楓
相同:都處於新石器時期,都使用的是磨製石器不同:半坡:自然環境:位於北方黃河流域,氣候乾燥,河流較少農作物: 粟
建築形式:半地穴式房屋.
陶器:彩陶
距今:五六千年
河姆渡:自然環境:位於南方長江流域,氣候溼潤,河網密佈農作物:水稻
建築形式:幹攔式房屋.
陶器:黑陶
距今:七千多年
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區別
5樓:
1、時間不同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2023年前)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曆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2、自然環境不同
半坡遺址位於黃河流域,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溼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幹攔式房屋。
6樓:悠行專用
糧食作物不同:河姆渡部落主要種植水稻,半坡部落主要種植粟。
房屋的結構不同:河姆渡部落為幹欄式房屋,半坡部落為半地穴式房屋。
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河姆渡部落位於長江流域,半坡部落位於黃河流域。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
7樓:暮光之血城
一個是南方的,一個是北方的
對比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文化特點的異同?(時間、地點、自然環境、建築形式、反映的是什
8樓:匿名使用者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2023年左右。
半坡聚落的範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佈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
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
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
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製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
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燬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
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陶器的使用在當時佔重要地位,在製作技術上已採用了模製法和泥條盤築法,並逐漸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面紋飾最具特色。陶器上還有可能為早期文字的雛形的標誌符號,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並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住房。
半坡遺址為主要的產陶地,在該處曾挖出一個窯。容器多為手工製作,有時則採用泥條盤築法或模製法。窄底的盆、碗是為典型容器形狀。
容器經打磨,上有壓印裝飾,或黑、灰色的條紋裝飾。主要花紋為幾何圖形,偶爾出現人面圖形。容器邊緣所刻劃的一系列約二十種記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方式。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2023年,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2023年前。通過2023年和2023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幹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
三、四文化層儲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蹟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釐米厚的稻穀、穀殼、稻葉、莖杆和木屑、葦編互動混雜的堆積層,最厚處達80釐米。稻穀出土時色澤金黃、穎脈清晰、芒刺挺直,經專家鑑定屬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秈混合種,以秈稻為主(佔60%以上)。伴隨稻穀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還留著殘木柄和**的藤條。
骨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當時的稻田分佈在發掘區的北面和東面,面積約6公頃,最高總產為18.1噸。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範圍內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遺蹟,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佈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簷下還有1.
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樑、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樑,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樑、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蓆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紮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幹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溼多雨的地理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
建造龐大的幹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複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 河姆渡遺址塑像2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穀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聖人發明的,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結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區別,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與大汶口遺址有什麼不同
1 時間不同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 約7000 5000年前 遺址。半坡遺址,有6000 6700多年曆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2 自然環境不同 半坡遺址位於黃...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房屋的特點 原因 作用。及其他歷史題
1.半坡房屋屬於半地穴式建築,北方寒冷,因地制宜,保暖,防止野獸攻擊 河姆渡房屋屬於杆欄式建築,南方水汽潮溼,避隔雨水,防止潮氣 野獸攻擊。2.非洲 南美洲,兩河文明 蘇美爾文明 雅典文明 瑪雅文明 巴比倫文明 3.泰國 4.鑑真和尚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江雪 1 半坡 特點 半地穴式 原因及其...
玉琮是哪個遺址出土的文物A 半坡B 河姆渡C 良渚文化D 馬被人
虎賁 名稱 玉琮 類別 玉器 年代 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 良渚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 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下列氏族公社人類遺址中,地理位置最東的是 a 山頂洞人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父系氏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半坡3圖中,有效的歷史資訊說明了什麼? 半坡人已經開始開始種植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