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地理環境如何

時間 2021-10-19 14:41:30

1樓:匿名使用者

亞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可從數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分析。在數

理位置方面,亞洲的北部接近北極,其大陸上最北點是太梅爾半島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緯77°43′),而北地群島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過北緯80

°;亞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陸上的最南點是馬來半島上的皮艾角(北緯

1°17′),至於亞洲最南的羅地島則更超逾赤道而達南緯11°03′。這樣,

亞洲南北所跨緯度超過90°,因而使亞洲從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從赤道帶

到北極帶的所有氣候帶。

亞洲大陸從東到西也極為遼闊,其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經169°40′),最西點為小亞細亞的巴巴角(東經26°03′)。亞洲

東西之間佔有經度達164°17′,將近全球經度的半數,東西時差達11 個小

時。亞洲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相距各約8,000 公里。遼闊的空間增加

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區域差異,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間條件。

在海陸位置方面,亞洲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們的邊緣海,從北、東、南三方面圍繞著亞洲大陸,在小亞細亞還濱臨

地中海和黑海。亞洲這種臨海的位置和漫長的海疆,對於海上交通、自然資

源和氣候型別分佈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世介面積最大的陸地——亞洲大陸

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由於海陸冷卻與增溫

的條件不同,以及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的影響,遂引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有

典型的季風氣候。亞洲的西部,與歐洲接壤,有很長的陸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遠,因此亞洲大陸在氣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大西洋氣流的影響。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複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

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

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

相同。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

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

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

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

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

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

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

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

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絡。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

形複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

多火山**。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

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複雜,在各大

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複雜,不僅大陸性氣候

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型別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

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型別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型別和植被型別,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複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

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

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複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

亞的溫帶闊葉林帶→**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

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佈、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

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

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

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

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季風性氣候典型是亞洲氣候的最突出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

度最大,影響範圍最廣。亞洲季風影響範圍,佔有49 個緯度,包括三種氣候

型別—即溫帶季風氣候、**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大陸位於回

歸線兩側的地區,多為熱帶乾旱氣候;而亞洲,北迴歸線橫貫的南亞的中部

和東南亞的北部,由於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一年中仍有潮溼的雨季,即使

在南亞次大陸,其乾旱氣候區的面積,也並不大。(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就基本氣流來講,東亞對流層低空盛行風向,冬季為西北、北和東

北季風,夏季為西南、南和東南季風;對流層中、高空,冬季為極地和副熱

帶西風帶分別控制的地區,夏季則受副熱帶西風帶所左右。就盛行氣團來講,

冬半年東亞大陸為極地或極地變性大陸氣團所控制,多冷鋒和寒潮;夏半年

則主受熱帶海洋和熱帶大陸氣團的影響,常有颱風、雷暴。在氣候型別上,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乾冷晴朗;夏季溼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

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於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

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乾溼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

晴朗乾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乾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

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各種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亞洲的降水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季節差

異。亞洲降水的地理分佈很不均勻,大致從溼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

減,在中亞和西亞出現最乾旱的荒漠地區。(1)馬來群島及其附近,因處於

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常年陽光直射或近於直射,溫度高、溼度大,年雨量

超過2,000 毫米。由於太陽直射一年有兩次越過赤道南北移動,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兩次高峰,但總的來看,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2)亞洲

東、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和西伯

利亞東部沿海,因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年降水量從南向北漸

減,多在600~1,000 毫米之間,是亞洲著名的季風夏雨區。這裡個別迎風

山坡,降水特別豐富,如著名的世界溼角乞拉朋齊即在此區。另外,個別地

區,冬季風從海上吹來,又受地形抬升影響,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島的

西部、我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東部、印度半島東部沿海等都屬冬雨較多的

地區。(3)西伯利亞,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區域。北亞降水分佈,隨著

距離大西洋的遠近而從西向東遞減,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區

大部不超過350 毫米,東北部則減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帶,受海

洋季風影響,則降水又較多。北亞氣候寒冷,蒸發較弱,凍土廣佈,雖降水

較少,但仍為冷溼環境。(4)西亞和中亞少雨區。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位於東北信風帶,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區成為荒漠。小

亞細亞沿海及地中海東岸,因受地中海影響,冬季多氣旋過境,降水較多,

小亞細亞內陸降水偏少。中亞一般是指蘇聯的中亞細亞、我國**和新疆、

蒙古這一廣闊區域,由於離海較遠,多為閉塞高原與盆地,且東、南方面多

高山環繞,海風難於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區甚至不足100 毫米,內陸有大面積荒漠存在。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複雜多

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

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型別:(1)水

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型別,主要分佈在亞洲

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水稻生長髮育。水田在耕地面

積中所佔比重很高,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農種植技術水平較高。這一地區

是世界稻穀主要生產地帶,水稻集中分佈在平原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島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帶,爪哇島,恆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亞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區之一,年輸出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島上的幾

個三角洲地帶水田最為集中,大都是單一水稻種植區和大米出口區。這一類

型地區多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除我國、朝鮮等國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關係居於優勢。一般來說,我國、朝鮮、日本等國採用精耕細作,單位面積

上投入的勞動量多,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面積產量名列世界前茅;而東南

亞、南亞的水利化、化學化等水平較低,多靠天收成,單產不高。

(2)旱田農業。多分佈在水田區的周圍,年降水量較前區為少,雨量變

率較大,須具備完整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才能旱澇保收。大多數國家多采用分

散個體經營,屬集約化水平較低的自給性農業。多種植旱田糧食作物;經濟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時,種植業與養畜業結合較緊密,主要飼養馬、

牛、羊、豬等。以我國華北、東北,印度德干高原,恆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為代表性區域。(3)遊牧半遊牧農業。包括蒙古,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以及西亞的乾燥、半乾燥草原與荒漠區,同時也包括部分山區和丘

陵地帶。主要利用天然草原為放牧場,逐水草而居,放養牛、綿羊、山羊和

駱駝等。畜產品以自給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豐富的「綠洲」地帶發

展有灌溉農業,以種植麥類和雜糧為主。(4)種植園農業。為亞洲近代出現

的一種農業地域型別,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推行強制政策逐漸形成的。多

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園,一般為外資所控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種

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多分佈在熱帶雨林地區。(5)遷移農業。這是一

種原始的農業經營方式,以種植雜糧作物為主,大多同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

適應,主要分佈在偏遠的山區。

陝西地理環境的影響,陝西地理環境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東經 105 29 111 15 和北緯31 42 39 35 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 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 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西北 西南 華北 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 河南 湖北 四川 甘肅 寧夏 內蒙古 重慶...

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係,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回頭我給你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你可拉倒拔 地理環境是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僅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還與當地的物產 文化歷史等一定因素的影響。比如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形成這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靠山食山,...

長沙地理環境怎樣,長沙的地理環境特點與當地的春節習俗有什麼關係?

位置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其地域範圍為東經111 53 114 15 北緯27 51 28 41 東鄰江西省宜春地區和萍鄉市,南接株洲 湘潭兩市,西連婁底 益陽兩市,北抵岳陽 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