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暴走少女
皇帝以下的**主要是三省、六部、九卿。
1、三師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三師,天子所師法,無所總職,非其人則闕。
三公,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親王拜者不親事,祭祀闕則攝。隋廢三師,貞觀十一年復置,與三公皆不設官屬。
2、尚書省
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
六尚書:兵部、吏部為前行,刑部、戶部為中行,工部、禮部為後行.(吏部 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
戶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禮部 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
兵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刑部 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
工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
3、門下省
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
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門下省有錄事四人,從七品上。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
起居郎二人,從六品上。典儀二人,從九品下。城門郎四人,從六品上。符寶郎四人,從六品上。
4、弘文館
學士,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皆參議焉。
5、中書省
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侍郎二人,正三品。
掌貳令之職,朝廷大政參議焉。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表章。
主書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起居舍人二人,從六品上。
通事舍人十六人,從六品上。
6、祕書省
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丞一人,從五品上。監掌經籍圖書之事,領著作局,少監為之貳。
7、殿中省
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五品上。監掌天子服御之事。
8、內侍省
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內侍四人,皆從四品上。
9、內官
貴妃、惠妃、麗妃、華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論婦禮於內,無所不統。
10、御史臺
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侍御史六人,從六品下。
簿一人,從七品下。殿中侍御史九人,從七品下。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
11、太常寺
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總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諸祠廟等署,少卿為之貳。
12、光祿寺
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
擴充套件資料: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誌。
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係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
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
凡**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
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揮的作用,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機要之司”。《資治通鑑》卷192記載:他於貞觀元年十二月對群臣說:
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
人心所見,至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捨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
2樓:菜菜王國
品級職官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1][2]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2]
正二品 尚書令[注 1]、大行臺尚書令[1]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護[1]
正三品 侍中、中書令[1]、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1]、上都護、
從三品 御史大夫、祕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2]
正四品上 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衝都尉[1]
正四品下 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2]
從四品上 祕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從四品下 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衝都尉
正五品上 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勳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正五品下 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衝都尉、太子洗馬
從五品上 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祕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從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 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勳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 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
從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祕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勳翊衛旅帥、上縣令
從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
正七品上 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軍器監丞、中縣令、親勳翊衛隊正、親勳翊衛副對正、中鎮將
正七品下 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從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勳衛太子親衛
從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臺/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折衝府校尉
視從七品 薩寶府祆正
正八品上 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執乘親事
正八品下 奚官/內僕/內府局令、備身、尚藥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臺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從八品上 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衝府旅帥
從八品下 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 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嶽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事
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內僕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衝隊正
從九品上 尚書/御史臺/祕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從九品下 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衝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流外一等 諸衛/都水監/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臺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署醫針師、內侍省寺人
視流外一等 薩寶府祓祝
流外二等 太卜署卜助教、祕書/殿中/內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臺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錄事、典客署典客、親勳翊衛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臺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 城門/符寶書令史、祕書/殿中/內侍省、御史臺書令史、、諸牧園苑監錄事、諸倉監/諸關津錄事、、諸衛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祕書/殿中/內侍省諸局書令史、內侍省內典引、尚藥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署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 諸衛羽林軍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主藥、門下/中書省傳制、太醫署按摩祝禁工、御史臺監察史
視流外四等 薩寶府率
流外五等 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史、諸都護府史、太官署監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勳翊衛率府史、大理寺獄史
視流外五等 薩寶府史
流外六等 親勳翊衛府史、諸倉關津府史、、太醫署藥園師、諸亭長
流外七等 門下省主節、諸掌固、**監歷生、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 守宮署掌設
流外九等 國子學/太公廟幹、諸輦者
唐朝**官制爵男性
正一品:王(親王、國王)
從一品:嗣王(承嫡親王者)、郡王
從一品:國公
正二品:開國郡公
從二品:開國縣公
從三品:開國侯
正四品上:開國伯
正五品上:開國子
從五品上:開國男
女性[編輯]
正一品:公主、妃、王妃、王太妃、國夫人
從一品:郡主
正二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郡夫人
從二品:縣主、郡夫人
正三品:婕妤、良娣
正四品:美人、郡君、良媛
從四品:郡君
正五品:才人、縣君、承徽
從五品:鄉君
正六品:寶林
正七品:御女、昭訓
正八品:采女、奉儀
勳勳官12階。北朝《木蘭詩》雲:“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疆。”
正二品:上柱國
從二品:柱國
正三品:上護軍
從三品:護軍
正四品:上輕軍都尉
從四品:輕車都尉
正五品:上騎都尉
從五品:騎都尉
正六品:驍騎尉
從六品:飛騎尉
正七品:雲騎尉
從七品:武騎尉
散官文官
文官散階29階。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
正二品:特進
從二品:光祿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正議大夫
正四品下: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太中大夫
從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議大夫
從五品上:朝請大夫
從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議郎
正六品下:承議郎
從六品上:奉議郎
從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請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從七品上:朝散郎
從七品下:宣議郎
正八品上:給事郎
正八品下:徵事郎
從八品上:承奉郎
從八品下:承務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從九品上:文林郎
從九品下:將仕郎
武官武官散階43階,名號中有“懷化”、“歸德”的散階專門賜與蕃官。
從一品: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輔國大將軍
從二品: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從三品: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正四品上:忠武將軍
正四品下: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從四品上:宣威將軍
從四品下: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正五品上:定遠將軍
正五品下: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從五品上:遊騎將軍
從五品下:遊擊將軍、歸德郎將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從六品上:振威校尉
從六品下: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懷化中侯
從七品上:翊麾校尉
從七品下:翊麾副尉、歸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從八品上:禦侮校尉
從八品下: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從九品上: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女官正五品: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宮正
正六品: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司寶、司衣、司飾、司仗、司膳、司醞、司藥、司饎、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司制、司珍、司計、司正
從六品:司閨、司則、司饌
正七品:典記、典言、典簿、典闈、典籍、典樂、典賓、典贊、典寶、典衣、典飾、典仗、典膳、典醞、典藥、典饎、典設、典輿、典苑、典燈、典制、典珍、典計
正八品:掌記、掌言、掌簿、掌闈、掌籍、掌樂、掌賓、掌贊、掌寶、掌衣、掌飾、掌仗、掌膳、掌醞、掌藥、掌饎、掌設、掌輿、掌苑、掌燈、掌制、掌珍、掌計
從八品:掌正、掌書、掌筵、掌嚴、掌縫、掌藏、掌食、掌醫、掌園
不入流:女史、宮女
註釋^ 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多半空置,唯有高功極勳者居之。
參考文獻
^ 1.0 1.1 1.2 1.3 1.4 1.5 《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
^ 2.0 2.1 2.2 2.3 杜祐《通典‧卷四十‧職官二十二‧秩品五》。
有誰知道VUNSUN這個牌子,有誰知道D X這個牌子的嗎?
沒什麼呵和 vunsun,由virtuous unleash sun 中文意思是 釋放無限的正能量 所組成,中文簡稱 微色。天然水晶來自於億萬年的大地深處,晶瑩剔透,巧奪天工,無限神祕。vunsun在這裡為您釋放她美麗而向上的正能量,在有愛相隨 淡定如水的日子裡,只為讓您有一絲歡喜,一份快樂,在您表...
有誰知道這個,有誰知道這個是什麼字?
五福 以壽為先,古人早有定論。今人也同樣視壽至重,可見古今同理。慶陽習俗人過六十歲後,每逢生辰,就得祝壽。祝壽是晚輩為長輩的壽誕表示祝賀,其目的祝長輩健康長壽,並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後來賀壽的年齡有些地方從五十歲開始,五十歲以下叫做生日。人生六十歲稱 花甲 七十歲稱 古稀 八十歲稱 八秩 九十...
月餅的變遷,有誰知道,月餅的變遷,有誰知道?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中秋佳節吃月餅,是一件人間樂事。月餅 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 夢樑錄 一書,不過,它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在 水滸傳 金瓶梅 這些以宋代社會為背景的 中,有關中秋賞月的宴筵上,還未能見到有關吃月餅的描述,說明當時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月餅。直到明代的 西湖瀏覽志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