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國土從來沒簽訂過割地條約,為什麼國土面積還很小?

時間 2025-04-01 03:45:19

1樓:十二二兒

因為明朝皇帝崇禎特別固守,保持著特有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管理不善,導致內亂,被佔領了東北的大塊土地,因此明朝國土面積很小。

2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明朝的國土沒有實際的邊境線,再加上管理不統一,所以國土面積很小。

3樓:浩宇星辰

因為他當時統一的地方也不多,國家一直不太強大。

明朝是唯一乙個沒簽過任何不平等條約,沒割過地的朝代嗎?

4樓:匿名使用者

是,而且也是唯一乙個沒有和親的朝代。

5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太祖朱元璋明確放棄了我鴨綠江以南的領土!要知道在元朝(非四大汗國,為元朝直領)鐵嶺衛的南界在高麗首都開城150公里處,相當於從大同江口向東拉直線到東朝灣,而到了洪武26年(或者是28年)鐵嶺衛經過一系列談判就縮回了鴨綠江邊!請問這算不算割讓領土?

明朝從來沒有沒割地賠款過款,為什麼在國土上比元朝相差了那麼多?

6樓:tio丶

明朝在滅掉元朝時,因為戰事,掉了一部分的國土,所以才這樣的。

7樓:星星重16克

明朝未能徹底收復邊疆一些少數民族的地區,主要是邊遠地區不服從明朝管制。

8樓:娛樂百事曉

因為對於北邊的蒙古族來說,明朝並沒有去征服他們,而是讓他們自生自滅,而且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沒有拓展疆土的打算。

9樓:夢哈伴你讀文化

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明朝對於民族區域管理不恰當,以至於明朝一直存活在各種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下,從而導致明朝末年時期****根本就無法調動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從而明朝的真正領土只剩下了區區十幾個省!

10樓:帥到被人砍路過

明朝雖然沒有割地賠款過,但是明朝剛剛滅掉元朝的時候,有一部分地區沒有收到了他的管理。

11樓:網友

是因為儲備多啊,乙個機智的人都會未雨綢繆,事先把事情考慮完整。

12樓:匿名使用者

看起來小,實際很大了。

為什麼明朝從來沒有沒割地賠款過,但是國土面積一直在縮小?

13樓:小菜哦

明朝的**集權衰落了,少數民族趁機圈地了。所以國土面積一直在縮小。

一、特殊的民族政策

明朝是從來沒有割地賠款過,可是明朝**弄了一種特殊的民族政策,就是對各地少數民族實行的特殊政治制度,跟現在的香港和臺灣一樣了,雖然說是屬於我們國家的,但是他們擁有獨立治理地區的權力,明朝那個時候也是這樣做的。

二、「以夷制夷」的政策

開始明朝這個政治政策是玩的很好的,利用少數民族的人來管理少數民族,**就把管理少數民族的同學給他乙個官當,這樣**只要管理乙個人就好了,簡直方便又有效了。也就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的由來了。

三、少數民族政策尤為寬鬆

開始這個政策是非常棒的,可是給了少數民族極大的管理地區的權力,這樣做可以方便**管理,又可以團結了少數民族,可惜這個政策有乙個大的問題就是**對他們實現政策太寬鬆了只是要他們不滿意,隨時可以反抗,要知道管理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少數民族的人哦。

四、明朝走下坡

在明朝國力強大的時候,看不出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明朝到後面發展,無論是國家軍事能力、、政治指揮能力、更重要的經濟出現了衰落等等問題的出現,導致國家**集權出現了衰落,根本就壓不住少數民族了。

就在這個時候少數民族趁機圈地,直接無視明朝**,加上明朝**對他們這樣的行為,還保持沉默,沒有帶兵攻打,要知道我們國家可以很多個少數民族的,這個一點土地,那個一點土地,就這樣把明朝的國土面積硬生生的變小了。

14樓:董公子財經

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是明朝的傳統,所以他不會割地賠款,國土縮小,是因為敵人強大。

15樓:d**id烏拉拉

明朝當時利用「以夷制夷」的政策將當時的少數民族徹底的管理起來。當**集權衰落之後,少數民族就趁機佔領了大片土地。

16樓:網友

當時明朝奉行著一種特殊的民族政策,就是中原王朝對各地少數民族都有著一種比較特殊的政治制度,他跟國內大多數漢族人的制度不相同,他對邊疆少數民族政策尤為寬鬆,甚至在少數民族的居住地,都有著特殊的政策。明朝當時正是利用這種「以夷制夷」的政策將當時的少數民族徹底的管理起來。

17樓:網友

因為當時實施了特殊的民族政策,所以才會國土面積一直在縮小。

18樓:詩允love詩傑

明朝當時正是利用這種「以夷制夷」的政策將當時的少數民族徹底的管理起來。

19樓:小貓不吃醋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就是還是很大的差距的,很多的土地都是在壓迫的,

20樓:娛樂百事曉

明朝周圍的敵人都很強大,元朝一直在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而且他周圍的這些敵對勢力都在慢慢蠶食明朝的國土。

21樓:才易綠

因為明朝的時候,對少數民族的管理比較寬鬆,對少數民族進行特殊管理,給少數民族劃分出一定的區域。

明朝不割地不賠款,為何領土會縮水?

22樓:還是離開

明朝在建立後,將漢人的血性展露無疑,歷代君王皆堅守著不割地不賠款的政策,在其最強盛時期,東西、南北橫跨一萬多里,國土面積之大。但最終,明朝沒有守住自己的江山,在羈縻政策的影響下,明朝漸漸地失去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當然這個政策其實並沒有多大問題,只是**王朝國力的減弱使得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變得不受控制。

23樓:科普小星球

明朝中後期,由於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到瓦剌,導致朝廷國力衰減,領土才縮水的。

24樓:網友

朱元璋打下大好河山之後,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也就是讓後金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在****的監督下自治。這就是領土越來越少的根本原因。

25樓:蕭索玉

明朝確實是沒有割地沒有賠款,因為是直接放棄了。打不過你我就跑,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真正能掌控的領土不過也就兩三百萬罷了。

26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近現代,明朝時,敵人從來都是直接過來搶,何必還繁文縟節地去搞割地賠款的手續。

27樓:網友

時明朝奉行著一種特殊的民族政策,雖然號稱沒有割地賠款,但是由於周圍大量的土地都已經丟失,所以這些丟失於明朝來說也有著很大的原因。

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是哪一次,和明朝滅亡有什麼直接聯絡?

28樓:橘子說愛

明代沒割過地,但是棄過地。先說一下割地,一般都是兩國先打一仗,戰敗或者投降的一方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就會籤條約割讓某江以北、某嶺以南等等,但是這個明朝沒有。達成和議,雙方以叔侄相稱,對方減幾萬銀絹,明方割某州並某縣,劃某關與某水為界這事,明朝也沒有。

總之就是明朝沒有割過地。

但是你不割地,也可以直接放棄啊。不同於割地的被動,棄地完全的明朝自己的選擇。比較明顯的就是放棄河套,也就是常說的放棄東勝衛。

宣德以後,經過明成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明朝經濟下滑,不適宜繼續擴張,明朝採取了回縮的軍事戰略,即主動放棄一些比較偏遠、資源貧乏沒有利用價值、內亂不已難以控制的地方,比如河套。

隨著洪武五年明軍第三次北伐的失敗,明軍開設在北邊採取收縮鞏固的態勢,大寧、開平全部回遷,東勝衛也內遷大同。所以在宣德時期,為了鞏固晉北,又遷回去一些,但無一例外全部在今天長城之內,而豐州灘從此與明朝無緣。

像晚清打敗仗後,與西方列強簽訂條約並割讓土地,這才算是割地。當然,本質上失地和割地都是一樣的,都體現了帝國的衰弱。因為當時的明朝一直在收縮國線,河套丟了,東南亞的領土被放棄,臺灣被佔,葡萄牙人開始染指澳門。

如果今天按照當時明朝的版圖來算,那麼東北不屬於我們、青藏不屬於我們、新疆不屬於我們、內蒙也不屬於我們,沒機會說固有領土,中華民族的發展空間將會十分狹隘。

29樓:丸子閒談文化

是朱棣在位的那段時期,因為這次的割地讓蒙古族佔了不少便宜,所以間接導致了日後明朝的滅亡。

30樓:網友

應該是在朱棣在位期間割地的,當時朱棣把北方的很多領土都讓給了蒙古,這有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31樓:橘瓜

朱棣割了很大一塊地給蒙古,這導致了蒙古的領土變得很廣大,控制起來就非常不好控制,因此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32樓:網友

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是發生在朱棣時期的,朱棣把地都丟給了們們蒙古族,壯大了他們的力量,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33樓:網友

朱權當時的封地是長城最東邊的防線,沒有這一塊,長城的防禦就是不完整的。朱棣卻把朱權調走了,還直接把關外很多地方送給了蒙古,使得蒙古族的實力增強,埋下了隱患。

34樓:網友

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當時割了一塊肥沃的土地給蒙古,這一舉動擴大了蒙古的統治範圍。

35樓:網友

是朱棣時期,他將朱權的封地改了,也就是長城最東邊的防線,而且他還改了中心,這導致明朝將一大片土地給了蒙古,這使蒙古壯大起來,間接滅亡了明朝。

36樓:嫣然

明朝朱棣時期,就是為了自保把很多領土都給了蒙古族,就是因為如此,間接地壯大了蒙古族的實力,導致明朝後來的滅亡。

37樓:檸檬玖柒

朱棣當時直接把關外很多地方地方送給投降自己的蒙古人,後面發生戰爭的時候浪費了明朝大量財力和物力,迫使明朝滅亡。

明朝國土有多大,明朝真正的領土到底有多大?

永遠的勝利者 明朝在第三任永樂皇帝的努力下,國土面積得到了很大的擴張。在北方5徵蒙古,使北元勢力退回到了大漠以北,而且在南方又成功征服了安南 也就是今天的越南 在第五任宣德皇帝時,明朝國力達到鼎盛,同時國土面積也達到鼎盛,也就是樓主給出的那張圖 正統皇帝時期 但是當初新中國在繪製明朝朝代疆域圖 有兩...

大學的女生會喜歡那種從來沒談過戀愛的男生嗎

談戀愛是每個成熟的青年男女都會經歷的一種社會活動,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往往是甜蜜而又快樂的,男女雙方都恨不得每天都能夠呆在一起。其實,談戀愛除了能夠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甜蜜的滋味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 讓你可以有個傾訴的物件談戀愛的時候相比於單身的時候,你的很多生活中的煩惱和問題都有了可以傾訴的地方,...

如何跟從來沒溝通過的爸爸溝通

跟父母相處也是一門藝術。對子女而言,面對父母,有時說話 做事,毫無顧忌,想說啥就說啥,想幹啥就幹啥,無意中可能會衝撞到父母。遇到脾氣不太好的父母,可能會認為子女不尊重他們,甚至會認為子女不孝順他們,忍不住會對子女發火,有些還會動手打子女。這樣一來,矛盾激化。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