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在我看來,有沒有天子就是乙個地方與**的區別。
曹操擁護天子,那麼他就有了乙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是君主要我出兵的,而別的勢力打曹操的時候也只能說說清君側之類的理由,兩者一對比,就會發現曹操要名正言順的多,因為所謂清君側都是地方說的,而不管天子的意向是什麼,只要他下了旨,那麼「奉命」行事的曹操就是正義的。
而且當初迎奉天子的時候,曹操的實力並不強大,天子在彼,那些想打曹操主意的自然有所忌憚,我想這也是曹操要迎奉天子的理由之一吧~
當然,也不能光說迎奉天子有什麼好處,畢竟當時曹操還算是個英雄(後來是梟雄了),希望天子有個安定的處所,能夠匡扶漢室應該也是在他的考慮之內的,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利益(只不過後來曹操的野心膨脹了才會利用天子攫取更多的利益)
以上都是我看易中天品三國之後對你這個問題的一些感想,望你能滿意~~~
2樓:網友
你錯了,普通老百姓還是隻認皇上的,大漢統治這麼多年,其民心所向,心理上認可,再說天子被曹操控制他可以發號施令,你不聽,名不正,言不順,給曹操攻打你的理由。,這是形式主義的體現,但是沒有形式何來內容?你說呢?
3樓:不吹不黑醬
這個…古代打仗都要有個理由,證明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曹操就可以藉著皇帝的名義下道聖旨,你要不從就藉著你抗旨的名義出兵討伐,再說曹操沒有那麼不得民心,在他治下老百姓生活得還算好,再加上幾個主要大城市都在他手上,沒有不強的道理…
曹操挾持天子以令諸侯中的天子是誰
4樓:愛連君
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西元181年—234年),漢靈帝劉巨集次子,東漢最後一任皇帝,西元189年-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西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
西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西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諡號孝獻皇帝。
5樓:網友
漢獻帝。不過這話並不是曹操說的,不要被三國演義誤導,那個不是正史。出處《左傳·魯僖公四年(西元前656年)》。
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其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詡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軍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後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1]
6樓:空腹可吃飯否
漢獻帝劉協,史上最無能的皇帝之一!
7樓:逍遙阿七七
你好,這個天子是漢獻帝劉協。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卻單單命令不動馬超,他究竟有何背景
當時天下紛爭,群侯四起,馬超手裡有兵,自己也有謀略,因此也想自立為王,所以對曹操的命令充耳不聞。馬超是漢將軍馬騰的兒子,自小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所以喜歡舞槍弄棒,長大之後又恰巧趕上戰亂年代,一身的本領有了用武之地。在戰場上常常身先士卒,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小小年紀便揚名四海。後來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將朝...
三國中曹操有沒有想過把權利還給大漢天子?
沒有,曹操早就想要自立為王,把大漢天子廢掉了,但很怕民心不向他。沒有。曹操是一代梟雄,他想自己取代天子,一統三國,並不想把權力還給天子。從來沒有想過,曹操早期恢復丞相官職,後期逼迫皇帝封他為魏王,曹操與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而已,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他不想成為眾矢之的。為什麼三國裡大家都在爭霸,可為什麼...
三國曹操是什么天子,他是怎么做好的
曹操不是天子。是丞相。但他死後,兒子曹丕當了魏國皇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我認為,曹操不是梟雄,而是英雄 對於曹操這個人物,一時半會是說不清楚的。1000人看曹操,就會有一千個曹操,所以,建議你好好了解它,可以讀 易中天品三國 你對曹操就會有自己的印象了。曹操沒有做皇上,所以他不是天子,他的兒子曹丕追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