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中,薛剛真的反唐了嗎,他的原型又是誰?

時間 2025-02-20 16:20:11

1樓:情感導師老燕

正史中薛剛的原型是薛嵩,也就是薛仁貴的孫子,而且他確實是有反唐的事蹟。

2樓:帳號已登出

在真實歷史上,薛剛反唐壓根就不存在,就是亂編的,這件事都是假的,那**還有原型啊。

3樓:bat誰主沉浮

在正史中,薛剛真的反唐了,他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當時武則天稱帝,他起兵反對武則天。

薛剛反唐是真實歷史嗎 最後結果是什麼

4樓:得書文化

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薛剛」這個歷史人物,歷史古籍資料也查不到這個故事的任何蛛絲馬跡。但其實也並非全盤虛構,薛剛的歷史原型是薛仁貴之孫薛嵩。

說起薛仁貴,我們大家也是比較熟悉的,他原本也是將門之後,但是無奈由於父親過早的離世,而家道中落。年幼時家境十分貧寒,地位比較卑信毀微,生活上基本靠種田為生。成年後,毅然開始投軍,自此步入軍旅滑燃備嶄露頭角,戰功卓著,一路公升遷至右領軍中郎將等官職。

關於薛仁貴的故事,段胡在《說唐系列》中,就有《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傳》《樊梨花掛帥》等等。所以薛嵩作為將門之後,其父是范陽節度使薛楚玉。薛嵩臂力過人,擅長騎射,慷慨豪邁,嫉惡如仇,但是對詩書禮樂一竅不通。

只是因為出生將門,靠著祖輩的萌佑到朝廷當官,但是他的性格又不善於政務,也不善於言談,更不會拍馬奉承,所以他自己也知道公升遷無望。

天寶十五年(西元755年),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因為薛嵩的父親曾經擔任過范陽節度使,所以與安祿山關係比較好,但同時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薛氏家族也遭受了朝廷權貴的排擠。薛嵩自己感到非常抑鬱,對李唐王朝產生了強烈不滿。

於是加入到了安祿山的叛軍中,因為作戰非常勇猛,立下了不少戰功,被安祿山封為相州刺史。

後來,隨著叛軍隊伍一次又一次地被唐軍打敗。薛嵩看情況不太樂觀。於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以及不牽連自己的家族,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投降唐朝。

唐王朝廷看在他主動獻城投降,又是將門的後代,祖輩對朝廷有功,就原諒了他,後來薛嵩還被封為昭義節度使。

就這樣,薛嵩從乙個叛軍將領搖身一變,成了統領一方的唐朝地方節度使。不過他也十分感恩朝廷,此後,在職期間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戰亂之後,薛嵩為唐朝地方重建的工作做了很大貢獻,也因此獲得了唐王朝的信任。在他的治理下,昭義鎮重新煥發了生機,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擁戴。最後,皇帝還加封他為高平郡王等重要官職。

西元773年,薛嵩因病逝世,葬於今山西運城。其後世兒孫都有不錯的仕途際遇。

薛剛反唐是真實歷史嗎

5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薛剛反唐的故事是假的,薛剛的歷史原型為薛仁貴之孫薛嵩,由民間演繹而出,真是的歷史上並薛嵩一直恪盡職守,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反唐」跡象。

歷史並沒有薛剛。原型是名薛嵩,薛仁貴之孫。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投安祿山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

後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後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

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在薛剛反唐的故事中,薛剛並不是反唐,而是衛唐。薛剛所反的,是奪取了唐朝皇位的武則天,並不是整個唐朝,不然他也不會幫助廬陵王李顯討伐武則天,因為李顯並沒有新建乙個朝代出來,唐朝還是唐朝,只是武則天**了而已,薛剛所反的,是武則天。

至於薛剛這個人物的歷史原型薛嵩,更是沒有「反唐」一說。薛嵩在以四郡降唐之後便一直致力於唐朝的恢復上,恪守自己的職位,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反唐」跡象,在西元773年的時候病死了。這也是民間流傳的是「薛剛反唐」的故事而沒有說是「薛嵩反唐」。

飽受爭議的大臣李斯,在正史中是怎樣的乙個人?

李斯在正史上是乙個非常有抱負的人,並且一直踐行法家思想,非常有才能,為秦始皇統一全國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非常喜歡權力,晚年已經沒有志向了。其實是一位為了自己的野心,為了自己的目標意志奮鬥的人,只可惜背景太小,所以最終被腰斬。李斯在歷史上到底怎麼評價 李斯為秦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一點是可...

三國正史中趙雲真的不是五虎上將嗎

正史中劉備封的四個上將軍分別是 前將軍關羽 左將軍張飛 右將軍馬超 後將軍黃忠,可惜趙子龍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雜號將軍,直到死後,也沒有名號 史上蜀國沒有五虎上將,只是陳壽的三國志將關張馬黃並列一傳。陳壽在三國志中為趙雲作傳雖字數很少,但將其與關張馬黃並列,是考慮到他們的勇猛相敵,功勞相匹,如果趙雲不與...

正史中的蔣幹真的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愚不可及嗎

不是,三國演義 是羅貫中根據 三國志 寫的 蔣幹實際上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就像周瑜並非一個小氣的人一樣,蔣幹也並非一無是處,只是為了 的情節需要而做出的改變。不是的,蔣幹當時出使周瑜,是因為曹操肯定蔣幹的口才主動命令他去的,歷史上的蔣幹在見到周瑜之後鎮定自若,能夠從容應對,而三國演義中的蔣幹毫無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