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制度是在哪個朝代建立

時間 2025-02-11 00:20:16

1樓:小果優秀

兩宋就像羅馬,富庶發達、文化鼎盛、藝術燦爛、科技先進,卻最終覆滅在北方民族的侵襲之下。

來自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鐵蹄奔騰中呼嘯南下,席捲中原大地,並且建立了以大都為都城的龐大帝國——元。

這是乙個版圖空前巨大的王朝,北起西伯利亞,南到南海,東到大洋,西至中亞。如何管理好這廣袤的國土,採用怎樣的行政區劃體制,成了元朝統治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入主中原之前,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行政區劃的概念只有部族的領地和界限。比如,成吉思汗以自己駐紮的大營為界,把大營以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翰赤斤、合撒爾合赤溫、別勒古臺,他們的後裔後來成了元朝的左翼諸王;大營以西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闊列堅,他們的後裔後來成了元朝的右翼諸王。

元朝建立以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維護**集權,乾脆把行軍打仗時在各地設立的臨時機構「行中書省」確定下來,簡稱「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

行中書省這個機構,脫胎於隋唐三省六部制,朝廷在都城設中書省,在都城以外比較重要的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臨時派出機構代表朝廷管理督查地方事務。元朝將這一機制發揚光大,在**設立「中書省」,直接管轄河北、山東、山西等「腹裡」地區;其他的地方劃分為十個區域,設「行中書省」,代表**管轄所在地區,分別是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等。行省作為**的派出機構,**設定與中書省基本相同,設有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

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元朝疆域面積如此廣大,卻只劃分為十個行省,可以想象,這些行省的面積要比我們現在的省份面積大得多。比如江浙行省,就包括現在的江蘇、浙江、福建各一部分地區;江西行省不僅包括現在的江西省,還包括安徽、廣東的大片區域。

在行省界限的劃分上,元朝也貫徹了「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的原則,於是出現了陝西越過秦嶺管轄漢中、江西越過南嶺管轄廣東的奇怪格局。並且在有些地方,這種犬牙交錯的格局一直延續到現在。

除了行省,元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還設立了宣慰司、宣政院等機構,依據其民族特點對所在區域進行管理。

後來,元朝的短暫統一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瓦解,元朝統治者離開中原退回到草原之上。而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度,卻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經過漫長曆史的演變,一直延續到現在。可以說,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是對我國行政區劃的巨大貢獻。

2樓:戴飛羽

行省制度是元朝統治時期廣泛設立於全國的地方大行政區,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省」的本意為宮禁,引伸為中樞機要、行政機構的名稱,因此行省起初是指臨時性的**派出機構,取代表**行使權力之意。

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國時期,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斷事官及歸降的金朝官吏、軍閥等,也稱為行尚書省或行省。不過,這些都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定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裡」,由中書省直轄。

3樓:神思化伐

行省制源於魏晉時的行臺,當時為**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臺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乙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

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行省制度是哪個朝代的?

4樓:小林暢談教育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起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忽必烈。

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定中書省。

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

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

省、江西、湖廣。

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裡」,由中書省直轄。

行省制度目的元廷設定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側重,並不完全一致。如「生齒繁夥,物產富穰,水浮陸行,紛輪雜集」,「土賦居天下十六七」 的江浙、湖廣、江西三省,大抵以鎮壓新徵服區域和搜刮財賦為基本宗旨,其治所相應地均設在行省北端的水陸交通要衝,而不置於該行省的中心地帶,以便朝廷的聯絡和指揮。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行省制。

行省制度有何歷史意義?

5樓:員長順谷妝

行省制是蒙元統治者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後世的乙份重要遺產。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撫的高層督政區體制較穩定地確立了下來。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究竟如何?

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並非單純的**集權或地方分權。

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在於:它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該體制有三個特點:

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分馭各地,主要為**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世紀**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後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6樓:錯耕順班珍

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行省制度是什麼朝代的?

7樓:楚青夢

元朝開創的行省制度,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稱都省。腹內地區直接隸屬於中書省和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在諸路重要都會設立了10個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簡稱行省。最高長官一般稱平章政事。

8樓:徐耀軍

中國歷史上,開始實施行省制度的是在元朝。從此以後,行省制替代了郡縣制成為中國的行政管理制度,一直到今天。

9樓:榮華產業顯神通

行省制度起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

10樓:安逸文史怪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

11樓:大多數

元朝開創行省制度,後經明清兩代發展定型,才有了的今天行省制度。

12樓:h學海

從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在哪個朝代建立 在哪個朝代建立開始行省制度的呢

13樓:得書文化

1、行省制起源於元朝,忽必烈在朝廷設定中書省以統領全國政務問題,在地方又各設10個行省,全部由中書省管轄。元人虞集曾說:「中書省以治內,行省以治外」。

據《元史》記載「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中書省規定行省不僅擁有地方政權,還保留有軍權與財政權,稅務只需上交七成即可。

2、忽必烈在開創行省制時就規定**只有中書省,且地位要遠遠高於地方行省。中書省除了處理全國政務問題之外,還牢牢掌控著黃河以北的龐大地區,不是任何乙個行省可以比擬的。一旦地方政權出現變化,中書省的軍隊就可直接渡過黃河,以絕對的優勢迅速做出應對。

3、不僅如此,中書省為了防止行省的長官權利過重,就採取了分權制衡的策略,將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司法權等權利掌握在不同**的手中,甚至某些行省**由中書省直接任命,在根本上杜絕了其他行省長官的拉攏。在一些重要政務的處理上,**們要經過集中討論之後才能決定,有時候哪怕行省的最高長官提出某些想法,但在討論時**們說了一些不適宜的話,甚至在暗地裡向朝廷進行彙報,行省長官只能被迫公開處理。

4、元朝早在行省劃分之時,就一改以前根據山川河流而劃分的原則,故意將各地區的行政區域胡亂割裂,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比如劃分江西行省時,就納入了江浙福建的部分土地,使得地方行省失去了叛亂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元朝還設定了嚴密的監察制度,在全國範圍內設立肅政廉訪司,在《元典章》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載「每道設官八員,除二使留司以總制一道,餘六人分臨所部,如民事、錢穀、官吏奸弊,一切委之。

郡縣制和行省制分別是在哪個朝代時建立的

耿富貴冠霜 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行省制元朝 郡縣制,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 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 經過歷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終成型於秦漢時期。郡縣制是古代 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發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再經過秦始...

官窯是哪個朝代的?官窯是在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 尊 洗 盤 碗,也有仿周 漢時期青銅器的鼎 爐 觚 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 粉青 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

科舉制源於哪個朝代,科舉制度是哪個朝代開始的

科舉制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 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隋朝大業元年 605年 開始,唐代逐步完善 隋唐時期,而武則天最先實行殿試 科舉制度是哪個朝代開始的 萌發與南北朝,隋唐真正發展起來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創立者是隋文帝楊堅。科舉制度起源於那個朝代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