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是怎麼樣表達社會結構的

時間 2022-04-07 22:50:44

1樓:哲學和社會科學探索者

唯物史觀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意識結構。

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社會巨集觀結構的三個基本層次。

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

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2-33頁)

2樓:匿名使用者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唯物史觀,二是剩餘價值理論。深入研究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回顧唯物史觀對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影響,對於指導中國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唯物史觀為什麼對歷史研究具有指導意義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等經典文獻中,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並對唯物史觀的指導意義作了充分肯定。

列寧、斯大林、***對唯物史觀也作過精闢闡述。唯物史觀的創立,宣告了在關於人類社會歷史認識中唯心史觀佔統治地位局面的結束。正如恩格斯所說言:

「人們的意識決定於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一下也會立即發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關於一切歷史性的東西的全部傳統的和習慣的觀點都被這個原理否定了。」[1](p527)只有運用唯物史觀,才能在研究人類社會歷史時避免唯心史觀的缺點。

首先,唯物史觀正確地說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在此以前,社會學家不善於往下**像生產關係這樣簡單和這樣原始的關係,而徑直著手**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這些形式是由當時人類某種思想產生的事實就停留下來;結果似乎社會關係是由人們自覺地建立起來的。」與此不同,「唯物主義繼續深入分析,發現了人的這些社會思想本身的起源,也就消除了這個矛盾」[2](p8)。

這就是說,思想的程序取決於事物的程序的唯物主義結論,糾正了唯心史觀本末倒置的缺陷,為**歷史運動的規律找到了可靠基石。其次,唯物史觀把歷史的發展歸結為社會形態有規律的更替過程。「在此以前,社會學家總是難於分清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的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這就是社會學中的主觀主義的根源),不能找到這種劃分的客觀標準。

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係』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複律應用到這些關係上來。當他們還侷限於思想的社會關係(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關係)時,始終不能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複性和常規性,他們的科學至多不過是記載這些現象,收集素材。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係(即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

人們在交換產品時彼此發生生產關係,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裡存在著社會生產關係),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複性的常規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只有這種概括才使我們有可能從記載社會現象(和從理想的觀點來估計社會現象)進而極科學地分析社會現象」[2](p8)。再者,唯物史觀之所以能夠區劃社會形態,正確地說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其根據就在於它「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2](p8)。

持唯心史觀的某些史學家雖然也提出過歷史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的思想,但他們在解釋該過程的規律性時卻從人的理性或從「絕對精神」去尋求根據,因而難以找到正確的答案。與此相反,唯物史觀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去認識生產關係發展的水平,從生產關係、社會關係的狀況去認識思想關係的狀況,這樣,關於社會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與由這個終極原因所帶來的一系列層次性的變動,均能得到科學的說明。複次,與一切蔑視勞動群眾的唯心史觀不同,唯物史觀認為,既然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那麼,它首先應該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的歷史。

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以前那種認為英雄創造歷史的錯誤觀點被糾正了,歷史恢復了本來的面目,人民群眾恢復了在歷史上的應有地位。最後,唯物史觀首次將社會思想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與那種從思想解釋思想的唯心史觀劃清了界限。

正如列寧所說:「只有關於思想的程序取決於事物的程序的唯物主義結論,才是唯一可與科學的心理學相容的結論。」[2](p8)唯物史觀不僅正確地揭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根源於社會存在的原理,而且正確地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在怎樣的條件下發揮怎樣的反作用。

總之,由於唯物史觀的創立,人們找到了科學解釋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為真正的歷史科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用唯物史觀解釋人類社會歷史的典範,他們重視歷史研究,並始終把唯物史觀作為進行這項研究的指南,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法蘭西內戰》、《德意志形態》等許多寶貴的歷史著作,而且還留下了關於如何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方法。以他們的創造性理論和歷史研究工作為起點,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逐步發展起來。

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運用唯物史觀重新研究全部人類社會的歷史,闡明瞭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把剝削階級史學家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成績充分證明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價值。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3樓:後泰和度知

歷史觀簡單的說是你對歷史發展的看法.

在中國,如果問你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那其實就是後一句話了

:基本觀點是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基本內容就是歷史儘管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

但是他的發展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而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

這個規律,就是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係,具體內容相信不用多說了吧,樓主應該知道德.

歷史唯物主義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唯物主義出現以前,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已經鬥爭了很長一段時期.隨著遺傳學,進化論,物質結構,天文學等自然學科的發展,唯物主義基本取得了勝利和大多數人的支援.但是,在歷史領域,卻很難獲得勝利.

原因很簡單,任何人都知道,歷史是人的歷史,社會是人的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任何一個影響起程序的決定都是由人作出的.因此,這給我們一種感覺,那就是歷史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顯然這是一個唯心主義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就在於,他告訴我們,

其實歷史發展也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的,他不以人的意志轉移,其發展是要嚴格遵循生產關係符合生產力發展這一規律的.因此,我們說,歷史唯物主義,是把"

維心主義從最後的庇難所中趕了出去".

4樓:

歷史唯物主義,也叫唯物史觀,是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等內容,具體而言:

一、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這部分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基礎」,一個「本質」,三個「結構」。即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以及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一)社會存在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物質實踐活動,是人類歷史的起點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歷史歸根到底是物質生產的歷史,是生產方式更替的歷史。

(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社會發展的動力只能形成於人的實踐之中。

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三)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生產關係的總和又稱作經濟基礎。

政治結構是指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構成要素。所謂政治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即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包括由政黨、政權機關、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實體因素,以及政治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等規章與準則構成的系統。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政治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關係就是政治與經濟的關係。經濟是根源,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反映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集中體現經濟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依賴政治的保證。

社會觀念結構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它可分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不同形式。意識形態根源於社會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的功能。

二、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這部分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社會發展動力體系」和「歷史創造者」的活動。

(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闡述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其基本內容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

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構成的社會的基本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築反映經濟基礎,併為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構成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二)「社會發展動力體系」的基本觀點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以及科技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歷史的創造者」

圍繞著歷史主體的作用闡述了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係,歷史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的關係以及人民群眾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基本觀點有:人們創造著歷史,又受到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個人特別是傑出人物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創造,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和唯物史觀。

三、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這部分內容有「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人的屬性、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問題」、「人的自由及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及關於共產主義的理論問題的闡述」等。

為什麼說《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唯物史觀的奠基之作

德意志意識形態 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創立了唯物史觀。1,論述了人類歷史的前提。人們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恆產滿足這些需要的活動,即生產物質生活資料本身。2,不僅從現實的人出發,揭示了物質生活資料在在社會生...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大貢獻是創立了唯物史觀,為什麼?謝謝

雪love傑驚動 馬哲包括辯證唯物主義 唯物論 辯證法 認識論 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史觀 前者是對以往一切哲學積極合理部分的總結,譬如,有些哲學是唯物的,但不辯證 有的是唯心的,辯證的 馬克思吸收了他們合理的部分,所以不是他自創的。但是以往的哲學不管在自然觀上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到了社會歷史問題觀點...

眼睛是怎麼樣表達感情的,怎麼做到眼睛表達情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看見裡面的內容,這需要經驗和靈性。眼睛的神態和光澤可以表達人的感情。 很簡單 看眼神 感覺到什麼就是什麼 你看這個好不好啊 盛大按時電腦資料庫大會可大會枯萎戶口的艱苦變成血枯病安堵外 啊但是的難兄難弟我國有在外一 度秒十釐斤升克米 啊 啊就愛護形成吧啊歲大黃魚較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