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三國有很多不解,如何有那樣多的巧合?如多次刺殺未遂,劉備亦是如此,最誇張的就是的盧躍檀溪。等等

時間 2022-04-05 12:45:15

1樓:小奇

你說的統統全部都是人編出來的故事,全是**內容...

那看完封神你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為啥女媧要派妲己迷惑紂王搞得死傷無數?

看完西遊記是不是也要想一下,為啥李世民要跟一個窮和尚結拜?

看完隋唐是不是也要去找一下,能抗動李元霸那一千六百斤錘子上陣的馬在哪兒?

不知所謂

2樓:漱口水之家

你說的是**裡的內容,正史中跟**中有相當相當相當多的差別。很多人甚至以為三國演義就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是的。三國志是陳壽寫的,雖然不見得都是真的,但是普遍觀點接受陳壽的記載。

而三國演義只是**,都是編的。推薦你看看三國志,看完會知道三國演義簡直就是顛覆歷史。

3樓:冷純藍

嘛,巧合很正常。先不說三國是一半真一半假,本身三國就是個戰亂年代,英雄亂世出,刺殺未遂,盧躍檀溪這點我不解釋。死於意外之類的,很正常嘛。

說得難聽點,三國boss死掉是相當應該的,boss短命不解釋,英雄豪傑身後總有小人臥底。孔明不是神,不解釋。歷史上的巧合很多,沒有這些巧合,也沒有今天。

與其痛苦糾結巧合,不如淡定接受巧合。

4樓:超克它哥

那些都是經過人為修改過的,三國時期距今2000多年,很多事情都經過很多人的流傳,真相誰也不知道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作品有一點誇張不奇怪

6樓:waiter丶

這都是三國演義啊 讀讀三國志吧啊

7樓:書亦書

覺得三國演義主觀色彩太濃了,我一直都不喜歡羅貫中,那本來就是**,不能太認真,實在想知道就去研究三國志吧

8樓:shelly愛博

你說的是羅貫中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編寫的 不能當歷史 建議你去看 三國志

9樓:範海強

人才,人才。 淡定走過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根據三國志編寫的**,七分真,三分虛, 要真實點看三國志。 望採納

11樓:你丶不配love我

你說的都是演義裡的內容。。三國志通俗演義。。你應該去看看正史。。。

三國中劉備有那麼多名將,智士為什麼還得不了天下?

12樓:笑面西毒小歐陽

歸根結底應該在於劉備——諸葛亮集團對於內部矛盾的迴避,在東州,荊州,益州三大集團之間沒有建立好的管理體系。到了後期,益州集團人心已冷,不想也不可能想幫助荊州集團守住荊州,東州集團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再加上連年北伐,荊州集團元氣大傷,諸葛亮死後就只有一個魏延堅決抗魏,就是這樣一個人,也被東州集團的人合夥害死,諸葛亮死後劉禪進行了改革,企圖制衡三大勢力,重用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譙周,廢除丞相制,無奈諸葛亮雖死猶生,影響巨大,劉禪空有帝號,蔣琬輕而易舉恢復丞相制,大權再度落入益州集團之手......蜀國之所以最先滅亡,就在於他不像魏國放任內部矛盾,吳國緩和內部矛盾,而是採取了打壓政策,所以最先gameover,三國相繼滅亡根源都在於內部矛盾,只不過對待方式不同,亡國時間也就不同。

13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因為當時大局已定

劉關張固然厲害,諸葛亮固然聰慧。但就算一人頂1w人曹操雄踞北方,兵多將廣。蜀以難抵抗,加上樂不思蜀的劉禪,大局已定啊。

這一劣勢以被諸葛亮看得十分清楚,故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及存亡之秋也.」

樓主的想法我也有,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估計看完《三國志》就不會有這種悲情了。頂個哦

14樓:蒙龍

你沒讀過《黑厚學》吧,劉備有厚臉皮並用這個優勢請來了諸葛亮,但她卻少了狠心,所以在對付劉表時失敗了,如果他當時取得了劉表的地盤曹操的南下夢早就破滅了。所以《黑厚學》是每個霸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15樓:匿名使用者

重在「荊州」問題,沒「荊州」,蜀國就只有守得份。。

16樓:蒲nia木

因為他優柔寡斷,愛講仁義道德!從來霸王都是不怎麼談仁義道德的,因為那只是說說而已的!

17樓:

其實劉備的謀士並不是很多,第一個徐庶身在曹營,然後龐統死在進蜀的路上,武將還可以,而且劉備是三國裡最後一個建國的,蜀兵不善戰,經濟落後,綜合國力根本沒法和魏國比,而且後繼人才很少,他拿什麼得天下啊

18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就是因為關羽私自攻打樊城所致,如果沒有這件事,就不會連損黃忠,張飛,自己也不會喪命了,也許兩家聯合還可以滅曹呢。當時我看他們死的時候,也是很不是滋味。

19樓:★天馬☆流星

因為他後來起兵伐吳,被陸遜用火燒,使蜀國元氣大傷,加上後來劉備的死,劉禪即位,只憑諸葛亮一人,難以得天下。

2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之中,以劉備實力最弱,而且劉備空有婦人之仁,並無實際才學,兒子劉禪更是昏庸無道,縱有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姜維之輩,也難助其成就霸業。

21樓:匿名使用者

問一下樓主,劉備發家的時候,曹操孫權兵力國力如何啊,都比劉備好,再問一下,劉阿斗失國的時候,這幾位都在**,在墳墓裡啊,人死了還談什麼匡正漢室

22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有婦人之仁,並且失了戰略要地荊州這就是最主要的

2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之所以有三分天下一偶,得於他重情義,禮賢下士。才有關張趙諸葛龐統等人的輔佐,不能得天下是因為他重情義,不顧國家安危,傾全國之兵為關羽報仇

結果火燒八百里聯營,最後白帝託孤,不能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是一歷史遺憾!

24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大勢 都抵不過一個「勢」字 諸葛可以助劉備取荊州 佔益州 都是順勢而為。 之後三足鼎立 蜀國國力最弱 再被年老氣盛的劉備 一折騰 被陸遜一把火 燒的國力大傷 自己也病死白帝 使得諸葛 後期不得已 只能以戰養戰。 說實話 蜀國能苟延殘喘 這麼多年 還虧得蜀國還有些人才 不然以蜀的國力 早該被吞併了 無提什麼統一天下了

25樓:扶昂

書中的理由還是封建迷信,上天不讓蜀漢一統天下,但個人認為.劉禪的昏庸是一個導致這個結果的很大因素,還有,雖然確實很佩服諸葛亮,但是,我還是對他的忠誠不太贊同,個人認為,可以稱為愚忠了,這也是一個原因,否則按照劉備死前的吩咐,諸葛亮自為帝,那鹿死誰手就真不知道了. 至於名將啥的,不止蜀漢有的,吳和魏同樣也有.

整體來說,勢力對比還是差不多的

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文章,談談《三國演義》對當今生活的影響。題目自擬 35

26樓:藥師西子

三國演義中包含了策略學,管理學,戰爭,心理,天文等多方面的學問。這是當今它還存在很多價值的原因。

縱觀中國五千多年曆史,亂世不少,但像這樣豪傑輩出的時代可謂是屈指可數。曹操,諸葛亮,周瑜,劉備,關羽,陸遜,夏侯兄弟,很多都是婦孺皆知的。裡面精彩部分很多,這也是為什麼語言不如紅樓夢的三國演義能被列為四大名著的原因。

歷史上很多著名以少勝多的戰例,有三個出自三國,官渡,赤壁,夷陵。另外,三國演義中對戰爭,地形,佈陣描寫詳細,對研究這段歷史有很大幫助。

2010~2023年是個三國年,見龍卸甲,關雲長,赤壁上下等三國系列電影層出不窮。歷史也能為現代電影帶來商機。

日本光榮公司出品的真三國無雙系列,三國志系列,以中國的歷史賺足了中國的錢。近年來本土遊戲三國殺的發展讓人欣慰,畢竟這段歷史這咱自己的,估計三國時代的群英也不願意被一幫小日本畫來畫去吧。

純手打,大概就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你要是有什麼不明白繼續追問。

27樓:wen日記

我也要寫啊,2000字,拿我命啊,唯有上網找找算了,反正作業都系應付式的......

28樓:百度使用者

我也是廣州5中耶,樓上交個朋友

29樓:親愛無色的

你們也要寫啊?我們也要哦 我也是高一的 可以留下個qq聊下麼。你是廣州的麼?

30樓:匿名使用者

南海中學高中部不解釋

三國時期有哪些重要的事件?

三國演義的賞析

31樓:匿名使用者

好的方面:36計的應用,至今我們都還能用到裡面的知識。社會人物的表現。文學藝術很高。

社會價值很高。

壞的方面:就是唯一的不足,人的生命很脆弱,人的生存都有很大的挑戰

32樓:匿名使用者

來來去去不就是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代表了我國古代文學的xx水平?

真的你還不如去google的文章搜尋那裡搜尋答案,當然要抄的話也不能抄前面的,要抄後面的

3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 不黃很暴力

對劉備的評價 20

三國演義中作者的情感是尊劉貶曹的,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34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因為:劉備在偏遠的西蜀,而曹操在漢朝皇帝身邊。

周公輔佐周成王,也受到了兄弟們的不滿和猜忌,他不得不向邵公等解釋清楚。周公邵公同輔周成王,如果邵公不懷疑周公,周公也沒必要向邵公解釋。為什麼說周公要謀反?

為什麼邵公懷疑周公?這是因為周公在周成王的身邊,別人妒嫉他。貶曹也是因為曹操在皇帝身邊,而且他的兒子篡奪了皇位,所以連曹操也受到人們的唾罵。

既然貶一個,就要尊一個。尊的這一個只能在劉備和孫權裡面選了。兩者一比較,就看出來了:

劉備姓劉,自稱皇叔,而且有諸葛亮和關羽襯托,所以尊劉是最好的選擇。如果照《三國演義》的排家譜,劉備要是皇帝的玄孫輩的。

35樓:鐵脊蛇矛

元代末,人心思漢,所以擁劉.而古代是"寧要無才之德,不要無德之才.''曹操很早看透官場,意圖篡漢,被人們稱之為奸,所以才尊劉貶曹.

36樓:林遠山

古代士大夫\讀書人,都有忠君觀念的.

曹操是東漢**的丞相,把持朝政,培植羽翼,剷除異己,後來,他的兒子逼東漢皇帝"禪讓"天下.

劉備,是皇族,是積極重振漢帝國的.

所以,尊劉反曹.

37樓:匿名使用者

尊劉砭曹

三國是東漢分出來的

漢朝是劉氏

漢高祖 劉 邦

所以作者尊劉

劉備的資料

38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162-223),蜀漢昭烈帝,蜀漢的建立者,漢室宗親,亂世的梟雄。在鎮壓黃巾起義時認識關羽、張飛二人,三人名為兄弟,實有父子之誼。由於劉備是漢室宗親,所以雖然關羽長劉備兩歲,但仍尊劉備為兄長。

鎮壓黃巾後,劉備被封為安西縣令,後因不滿督郵對自己的百般刁難,鞭打督郵後棄官出走。(正史為劉備鞭打督郵)後又投奔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縣令。

其後,曹操攻打徐州,陶謙向劉備求救,劉備遂從公孫瓚處借來數千兵馬,又借得將軍趙雲,往徐州救援。此時呂布偷襲曹操的根據地濮陽,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劉備則進駐徐州。

陶謙將小沛城交與劉備。 然後趙雲欲離去,劉備苦苦相留,趙雲答應日後必來投奔。其後陶謙病故,將徐州城交與劉備。

劉備遂自領為徐州牧。此後被曹操所敗的呂布前來投奔,劉備讓其居小沛。後來,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只能前往小沛。

其後袁術派紀靈帶大軍攻小沛,呂布用「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但其後,因張飛和呂布產生矛盾,使呂布攻小沛。劉備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

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其後袁術稱帝,曹操動員劉備、呂布、孫策三路人馬攻打,佔壽春後劉備前往小沛。其後曹操欲討伐呂布,便聯合劉備一起討伐。呂布得知後立即先攻破小沛,劉備只得逃往曹操營塞。

下邳城破,白門樓上,呂布苦苦求僥,劉備只說了一句「公不見丁原、董卓乎」,便讓呂布喪了命。其後,劉備隨曹操一起回許都,卻不願居於人下,以打袁術為藉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打完袁術後,劉備立即攻佔徐州。

曹操聞訊後大軍攻城,劉備三兄弟失散,劉備隻身逃往河北投袁紹。其後在延津被曹操擊敗,被袁紹派往汝南。

官渡一戰,曹操大破袁紹。劉備自以為許都空虛,便於汝南聯合劉闢一同打許都。結果曹操及時趕回,劉備大敗,只能前往荊州投奔劉表。

又因為不願居於人下,一次酒後說了幾句真話,劉表知其意,就讓其前往新野。曹操派兵前來攻打,劉備用計在道旁放火,燒跑了夏侯敦。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劉備只能逃往江夏。諸葛亮隻身前往東吳遊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為大都督在赤壁大破曹軍,曹兵北還。此後,孫權又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以促成孫劉聯盟。

劉備在這一時期取了荊州南部許多州郡,並佔了襄陽。

210年,東吳大都督周瑜起兵取西川,卻不料中途箭傷發作,逝世在巴丘。龐統此時前來投奔劉備。劉備在權衡了臥龍、鳳雛的軍事能力後,決定帶龐統、魏延、黃忠前往取西川。

不料在戰鬥中龐統中箭身亡,劉備只得讓諸葛亮入川,並留關羽守荊州。成都城前,馬超加入,並勸降了劉璋。214年劉備遂自領為益州牧,並於其後連克數十州縣,蜀國的版圖初步形成。

218年,劉備因兵馬整齊,便起兵攻漢中,欲收東川。定軍山一戰,黃忠因法正之謀,斬殺了曹軍大將夏侯淵。漢中已得,劉備自封為漢中王。

其後,關羽起兵攻樊城,卻不知見好就收,東吳呂蒙趁機用「白衣過江」之計取了荊州,使關羽走投無路,最後在麥城被俘。建業城中,關羽被孫權殺害。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國。

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之名在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為爭奪荊州,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出兵30萬攻打東吳。卻不料在起兵前夜,張飛被屬下所殺,屬下投奔東吳。這更堅定了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

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陸迅堅守不戰。時過一年,劉備在長江岸邊擺下八百里連營。陸遜趁蜀軍戰義已無之時用火攻,連營被燒,劉備只能狼狽逃走。

逃至白帝城,劉備以此為行宮,暫時住下。

次年,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蜀相諸葛亮,以後事、孤兒託之。見諸葛亮無反意、只願一心撫佐太子劉禪後,劉備方才放心。言訖即逝,終年63歲。

高三了,對很多事情有太多的感慨,我也想了很多,作為一名女的理科生,我想考四川大學,可我上學期期末

真心取不來名字 我是四川大學的,我認為你還是有希望的,500多分,不知道你是500多少分,我看了下川大往屆在廣西的收分情況500 是有希望的,但具體你水平我不清楚也不能說的很肯定,還有你說的500 只是期末成績,建議你根據你高考前的診斷考試成績再看看 不知道你們那裡叫什麼,四川這邊叫一診二診三診 四...

讚頌諸葛亮一二功蓋分三國,有誰能告訴我,功蓋分三國是指什麼嗎?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選自 八陣圖 杜甫,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這兩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直譯 立下的功超過三個國家立的功,它就叫八陣圖 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 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

為什麼我耍的三國無雙四就有很多人無法選

武將的出現是有一定的條件的,具體的給你一個表 蜀 魏延 黃忠 關平 關羽 月英 孔明 孔明 蜀任意一人 姜維 蜀任意二人 龐統 蜀任意三人 劉備 蜀任意四人 魏 夏候淵 夏侯敦 曹仁 曹丕 龐徳 馬超 司馬 魏任意一人 徐晃 魏任意三人 張郃 魏任意二人 曹操 魏任意四人 吳 甘寧 淩統 孫策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