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國鼎立為什麼形成的,三國鼎立是怎麼形成的

時間 2022-03-28 22:45:25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使各地的人才分散於全國,或依附於地方豪強,或隱居躬耕。而各路軍閥,由於對待人才的態度和方法不同,導致其成就和結局也各不相同,如董卓、呂布、袁紹、袁術等人都因不注意招攬人才或不能量才用人而難免敗亡;曹操、劉備、孫權則都因知人善任、馭才有術而成就霸業。以袁曹為例,應該說統一北方的主動權本來是在袁紹手裡,因為與曹操相比他有許多優勢:

河北袁氏「四世三公」的門第;擁有河北四州之地;北方豪傑之士紛紛歸附等等,袁紹也曾以此誇耀:「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而曹操在物質條件各方面都不如袁紹,諸葛亮曾分析過: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但是「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仰亦人謀也。」曹操最終還是戰勝了袁紹。這裡諸葛亮說出了曹勝袁敗的根本原因,即曹操在「人謀」方面戰勝了袁紹,最後取得勝利。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袁紹一意孤行,不採納謀士的良策,坐失戰機;曹操博採群策,抓住時機,一戰成功。二、袁紹外寬內忌,不善用人,手下將士紛紛棄之而去;曹操唯才是舉,善於用人。

三、袁紹的個人素質遜於曹操,他所看重的是兵力、地利;而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他看重的是人才和謀略,也正因如此,後來王夫之才會評袁紹「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建非常之業」。所以,官渡之戰曹勝袁敗並非偶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起決定作用不是經濟因素而是人的因素。

三國鼎立局勢的出現,更是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漢末軍閥混戰的過程中,存在著統一的客觀條件,尤其對於曹操而言,這些條件在赤壁之戰前已趨成熟:曹操自統一北方後,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取得了對南方孫權的優勢,劉備則更不在話下。

曹方此時如能審時度勢,正確決斷,則能一舉成功。然而,曹操此時卻反了與袁紹相似的毛病,一意孤行,不納謀士的良策,視己軍之缺點若無睹,這樣一來,焉能不敗。及至戰敗,退回北方,已是元氣大傷,無力再南下,只能據守北方了。

反過來,曹方決策的失敗,則證明了孫劉決策的成功。在當時統一形勢發展的時候,孫劉方面的謀略家也不失時機地結合客觀形勢與自身的情況,不謀而合地提出了相似的統一方略,即魯肅的東吳對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公元200年,魯肅向孫權建議: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無他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王號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從中可以看出,魯肅的這個對策可分三步:一、立足江東,見機而作;二、乘北方亂,佔領荊州;三、建帝王號,逐鹿中原。這樣,就為孫權提出了一條務實的政治路線,故江東日後的活動,也基本上按此進行。

無獨有偶,在劉備方面,諸葛亮也提出了類似主張:公元207年,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指出曹操佔「天時」,地廣物博,對南方已形成壓倒性優勢。孫權踞江東,得「地利」,「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所以,劉備所能做的只有:一、避曹操鋒芒,奪取荊、益,以為立足點;二、借「人和」,待天下變,北伐中原,以成一統。在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把人的因素放到了首位,他所講的「人和」包括三方面:

(一)、招攬英雄,「賢能為之用」;(二)、和撫夷越,「國險而民附」;(三)、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待時機成熟,北伐中原。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由上可見,這也是一條符合客觀實際的路線,後來成為了劉備方面政治活動的主要依據。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孫劉兩家的謀略有一共同點,即先謀分,再謀合,突出「人謀」的因素,因此這成為了孫劉聯合的基礎,導致孫劉聯盟抗曹局面的出現,改變了當時政治格局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南北的均勢,使歷史的程序朝著三分的軌道發展。於是,在赤壁之戰中,「操軍破」,「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勢成矣」。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從此再無力南下。

而在這之後,孫權著手奪取荊州,劉備則進入了四川,雙方既鬥爭,又聯合,從而在形勢上真正形成了三分均勢,最後導致三國鼎立局面出現。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諸葛亮、魯肅雖然都謀劃三分,但這並非其謀略之本意,他們的最終目的還是一統天下,並且兩人都為之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然而,三分的局面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說明,三分雖是由人謀劃的,但一旦等三分的均勢,包括政治、經濟、人才、地理等因素在內的客觀形勢形成,其發展趨勢則是任何人的主觀意志都無法控制的,只能由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來決定,但無疑,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人的因素。

當然,這其中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的也是不容忽視的:孫劉結盟共拒曹魏,形成了南北三方的政治均勢;南方几個對立競爭的經濟區興起,使南方統治者可以此為基礎,長期與北方抗衡,從而形成了三分的經濟均勢;孫劉雙方分別據長江、秦川蜀道,與曹魏相拒數十年之久,所以在這裡又形成了三分的地理均勢。這些因素,也在客觀上不約而同地把局勢推向三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三國鼎立局勢形成的歷史原因是極其複雜的,然就其主要原因來說,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引起的各地人才分流,最終導致人才和人謀的均勢形成,這對三國的出現起了主導作用。而這裡所講「人謀」也並非某個或某些人的主觀意志,而是三方的人才依據客觀形勢所作出的正確的和錯誤的決策反作用於現實而體現出來的一種平衡運動。無論是直接規劃三分的諸葛亮、魯肅,還是破壞其謀的呂蒙、關羽,以及三方決策者運籌謀略的得失,都在客觀上合力把歷史推向三分,這就是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必然之勢。

再加上政治、經濟、地理、軍事等因素的作用,從而最終織就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

2樓:喜腦弓子

人們平常總說赤壁之戰的結束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

三國鼎立是怎麼形成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簡單說):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後來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赤壁,大敗而回。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孫權接受魏的封號稱吳王,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為都,實際並不受魏的控制,到公元229年也即皇帝位,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三國之間雖不時發生戰爭,但疆域大致穩定:魏與吳、蜀間的界線是長江與淮河之間、今大別山、湖北漢川至興山一線、大巴山、秦嶺,而吳、蜀之間以今湖北的西界、貴州務川至臺江一線、廣西西界和中越邊界為界。

在曹操平定烏桓以後,東北的疆域基本已恢復到東漢中期的範圍,但鮮卑人已大量進入緣邊地區,魏國的實際控制範圍縮小了。謝謝採納

4樓:匿名使用者

行成的原因是赤壁之戰影響不知道

5樓:兩隻文化

但就是這時,三國的國主都遇到了自身年老的情況。曹魏還算好一些,曹丕才繼位,但是劉備此時卻是年齡大了,在他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他能選擇的繼承人只有一個劉禪。而劉禪他在資質上面只能算是中流之資,但是幸好有諸葛亮這才可以使蜀漢免於滅亡。

為什麼說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6樓:藏教

個人觀點:三足鼎抄

立的根本原因襲有兩點:赤壁之戰,隆中對.

赤壁之戰使得曹操實力大損,無法在短時間之內統一天下.而且還奠定了吳國的地位,給劉備爭取了時間.

而隆中對,確切的說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士子對劉備的支援,才使得劉備有三分天下的希望與資格.劉備漂泊半生,就是因為一直得不到當地世族清流的支援.江東與荊襄的爭鬥從劉表孫堅就已經惡化,雖然不是死結,但是孫權或者曹操的利益集團已經成形,諸葛亮他們不管投靠誰,都不會受到重用,所以才推出劉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當時如果諸葛亮他們倒向曹操,那麼五年之後,曹操必將再度大舉南侵,進而一統天下;如果諸葛亮他們倒向孫權,那麼五年之後,孫權必定已經安定荊州,打下益州,從而完成魯肅的榻上策,與曹操南北分立,隔江而望.

好比司馬代魏,其實天下大勢在那個時代是操控在那些世族大家手裡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易中天品三國:陸遜之死,三國鼎立局面成立的原因是什麼?

8樓:夜墨珺

東漢末年

bai,爆發了黃巾大起du義,由於起義軍zhi規模較大,朝廷不能有效鎮壓dao。東漢**就改州刺版史為權

州牧,加重其權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撲滅起義力量。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軍閥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佔領更多的地區,不斷的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9樓:飄在空中的沙魂

實力和歷史格局,但歸根結底是經濟的問題,經濟導致朝政的腐敗,而腐敗牽引混亂,民不聊生,當然會形成鼎力局面,至於幾國,沒有必然的聯絡

10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勢力均衡所致,還受到封建經濟分散性與地域性影響

1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應該是「一戶為單位的小農業經濟」!因為這個才有了各個割據勢力的生存「經濟基礎」。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問題太模糊了。你的側重點是指軍事還是政治還是經濟,其實是很多方面很多細節一起促成的,簡稱歷史發展的需要。這個問題**起來怕是幾十萬字也不能說明白。

一句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1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王室衰敗,導致諸侯權勢迅增,強者生存,最終產生三國鼎立局面。

14樓:匿名使用者

關羽把來曹操放了...當時諸葛亮知道源關羽重情義,必定會放走bai曹操du

,只是當時不放,吳國必趁zhi亂收取魏國,當

dao時蜀國才剛剛起步,那樣蜀國也將被吳滅,所以諸葛亮考慮全域性又送給了關羽一個人情,不斬他,讓他好好為蜀國效力,赤壁之戰後才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魏、蜀、吳三國鼎立是東漢末豪強割據性的影響和軍閥割據的繼續。

第二.吳、蜀自強是形成與維持鼎立的根本原因,吳、蜀和好是維持後期鼎立的重要因素。

第三、吳、蜀聯盟

16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 ,奠定了鼎立的基礎,創造了未來鼎立的良好形勢~~

17樓:匿名使用者

後漢的民心所向,以及思想所控制

18樓:阿輝ahui阿輝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三國鼎立為題目的手抄報,著急啊,三國鼎立為題目的手抄報資料,著急啊

1。少喝瓶裝水。一個瓶子重複使用20次可減少30 的碳排放量,帶上漂亮的水壺外出吧。2。電視,電腦不用就關掉。閒暇的週末是不是一整天開著電腦,電視,給家裡製造一些聲音呢?如果離開的時間比較長,至少關上顯示器。3。夏天空調溫度應儘量調高一度。夏天只要吧空調調高一攝氏度,全國每年節電33億度。4。少開私...

歷史上三國有沒有韓良這個人,歷史上的三國並沒有韓良這個人,他只是電視劇中虛擬的人物。有人認為,韓良,實際上就是張良。秦滅韓後,

沒有。韓良是香港電視廣播 tvb 2011年製作的科幻古裝和時裝電視劇 穿越劇 回到三國 中的人物,劉備的另一個軍師,專門與諸葛亮做對。電視上的而已,歷史上無記載。回到三國 是香港電視廣播 製作的穿越古裝劇,由林峰 馬國明 楊怡領銜主演,劉家豪監製,劉枝華 黃育德編劇。該劇講述一個平凡的80後青年,...

急急急急急急!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是歷史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為什麼?簡單點的,謝謝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的必然趨勢,其實很難斷言誰是誰非,誰是進步誰是退步。如果一定要有個評判,我個人認為,老百姓的生活變化是最好的標準。東漢末期群魔亂舞,民不聊生 三國鼎立,老百姓的日子安穩了些,或許從某種程度上是進步了。但三國時期,也打了不少仗,百姓還是苦,因而不全是進步。思路分析 從東漢統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