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什麼不願意出山呢

時間 2022-03-26 12:15:15

1樓:白土知道

那麼這個司馬徽到底是何許人?一般來看,我們最早關於司馬徽的認識都來自《三國演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第一次錯把司馬徽當做諸葛亮,後來劉備想請司馬徽出山,被婉拒。第二次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司馬徽說過一句話叫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

然後司馬徽就沒再出現過,但是通過這一句斷語,就足見司馬徽非同一般人。

今天我們來看看史載中的司馬徽到底有沒有那麼神奇。司馬徽是潁川人,學識淵博、對人和時勢的判斷非常準確,而且他對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等多種學問都非常精通,絕對的三國第一通才。

雖然司馬徽才能如此高深,但他卻一直沒有出仕。在公元198年的時候,司馬徽來到荊州,在襄陽做客,當時荊州有很多名士和士人都來向司馬徽請教學習。

此時的荊州最高長官是劉表,根據史載來看,這劉表在當時也算一個豪傑之士。年輕的時候,就有美名,位列「八俊」。先後被朝廷重用,在荊州前刺史王叡被孫堅殺後,董卓表奏劉表為荊州刺史。

但是當時前往荊州的道路被各地紛紛起兵的小民間勢力所控制,於是劉表就扮作普通人,一人一馬,來到荊州之地。劉表到荊州後,團結地方勢力,重用有志之士,荊州迅速恢復了秩序。而且在先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獲得了更好更大的發展,使得荊州社會安定,人民富足,成為當時士族和人才紛紛嚮往之地。

水鏡先生司馬徽來到荊州之地,正是因為劉表在荊州的大治,不僅社會富足,而且重視治學,設立學校,光求名士。按說劉表既然有此想法和政策,其人應該是非常有志向才對,像司馬徽這樣的大才,劉表應當重用才是。

關於這一點,劉表聽說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大名之後,確實親自去拜訪過一次。但是劉表拜訪之後,出來說的一句話,卻十分令人意外,他十分不屑地說:「人人都說水鏡先生司馬徽如何厲害,但依我來看,他也不過是一個書生而已,並沒什麼獨特之處嘛。

」水鏡先生司馬徽絕對是三國第一高人,但劉表在拜訪水鏡先生之後說的這一句話,卻暴露了三國梟雄之間的區別。劉表雖然在荊州的政略上很有成績,但其胸襟和識人用人的能力卻離一個梟雄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水鏡先生作為當時大才,依劉表的能力根本駕馭和使用不了,甚至可以說,三國無人能駕馭水鏡先生司馬徽這個天縱之才,所以他只能隱居一生

2樓:鬆易雲

不是不願意,只是他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了,他便會義無反顧的踏上政治舞臺的。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臥龍鳳雛,劉備再三邀請司馬徽,為什麼司馬徽堅決不出山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徽為名士,隱居已久,過著舒暢的田園文人生活,於亂世相比,司馬徽更喜愛這種生活。他比較謙遜,大度,極力推薦諸葛亮,既不使劉備感到失望,又使諸葛亮找到明主。兩全其美。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不想摻和亂世,看看諸葛亮和龐統吧,下場都不是很好。

第二,才幹恐怕不行,要是出山,而能力不如臥龍鳳雛,由於他的德望,那麼他的地位放那個位置都不好。

5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徽就是個算命的,算得劉備終難成大事,不如不幫,

6樓:小魚釣貓

你也不看看他的學生都誰?諸葛亮,龐統,徐庶。還有人說司馬懿是他侄子。

鬼谷子會出山嗎?

這倆人早把世事看透了,天下不過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遊戲。一把年紀了,在家抱孫子享福多好,玩什麼遊戲啊

水鏡先生為什麼不提司馬懿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為什麼水鏡先生說他:雖得其主、但是出山的時間不對?這到底怎麼解釋?

7樓:匿名使用者

孔明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難道不可惜嗎?「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

實際上,這句話是**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

為什麼孔明出山時,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

8樓:輕靈觸動

原因解釋:

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雖然得到了一個好的主公,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時機啊。

隆中對中就說明了情況,曹操已經佔領了中原大地,大半的天下呢,孫權有佔領了江東,小半的天下。一盤算,還剩下小半的天下,就是荊州和益州。

這就意味著施展的空間基本被限制住了,曹操如果有天時,孫權有地利,蜀國複雜的政權格局,劉備顯然沒有人和。

天下諸侯,不止有劉備一個梟雄。正因為有曹操和孫權這樣的人在,他們的地盤是動不得的,劉備才被限制住了。

水鏡先生舉薦諸葛亮:

劉備,是原來漢室的後裔,他先前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後來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但是此時劉備手下人才匱乏,只有武將,沒有謀士和治國人才,所以此時的劉備的力量的非常弱小的。

劉備只好屈身於劉表的麾下,尋求庇佑。但是受到蔡夫人的記恨,派蔡瑁殺備,劉備的的盧馬月檀溪之後,逃脫追殺。

而且很幸運地遇到了當時的隱居的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其實在此之前,劉備就聽徐庶說過諸葛亮這個人,只是一隻未得機會去請。

這次遇見司馬徽,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儒生俗士,怎麼看得懂天下大勢呢?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劉備問他:「那誰是俊傑呢?」司馬徽答道:

「臥龍、鳳雛也。」意思就是說是臥龍和鳳雛兩個人。

9樓:小灰灰_小鬼

將戲劇化進行到底,也許這位水鏡先生是個奇人,他推斷出了孔明為借東風,洩露天機,違背天理,必遭報應。所以孔明在出師表之後,六出祁山,每逢勝利在望之際卻因天時、地利等客觀因素導致功虧一簣。因此才會說他不得其時!

10樓:卡拉璽笛

因為劉備來的有點早,如果再晚些劉備又要打敗仗,有可能張飛和關羽會死,他們隨便死一個劉備再來就天時地利人和了,這樣就沒有大意失荊州,有荊州就能平天下。張飛死了就沒有後來的火燒連營也不會損失幾十萬人馬,也能平定天下。個人猜想,純屬虛構。

11樓:

其實身不逢時的正真理解是,劉表不死,劉備無安身之地,如果當時拿了荊州,或許早就一平天下

1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就是說,孔明想成就大業,雖得到明主,但沒有得到合適的時機時勢,終難以與姜子牙,張子房一樣留名千史。此時劉備勢力極弱,曹操與孫權卻已有有鞏固的勢力與地盤,此時劉備除了名聲一無所有,幾乎是從零開始,孔明雖有大材,卻時機不對,如果劉備此時已有三國鼎立的勢力,有孔明之助就可以如得子房一樣一統江山,如已一統江山,則可如姜子牙一般興劉八百年,但此時劉備勢力太弱,時機不良,曹操與孫權正值興起之際,縱孔明窮盡一生,仍只能達到三國鼎立的地步,沒有再多的時間可以讓孔明一統江山。事實也是如此,後來劉備率先亡故,孔明便失明主,後續命失敗,終敗給天命,無可奈何。

1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是明主,但是天下的形勢卻不是諸葛亮出山就能恢復漢室江山的。水鏡清醒的看到,曹操佔據北方之後,手頭上又有名義上的天子,戰爭的潛力十分巨大。而當時呢?

劉備就是一隻喪家之犬,流浪漢,水鏡知道憑藉諸葛亮這個哥們的才華,搶一塊地盤不難,難就難在,劉備是個死心眼,老是想著做全天下的頭,諸葛亮這輩子會弔死在劉備的戰車上。你諸葛亮才能再大,他劉備的實力在這裡,你要先幫他找個地方安置他,再幫他發展發展,等你覺得實力夠了,回過頭來看一看,人家曹操也沒有閒著,你發展,人家也發展,等你覺得好了,人家都領先你幾十年了,沒辦法,因為劉備是一切從頭再來。在這樣的前提下,諸葛亮出山是玩命的!

所以水鏡說不是時候啊。

1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說孔明雖然找到了賢主,可是時候不對,這暗示了以後孔明北伐失敗,飲恨五丈原的悲劇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那是《三國演義》上的吧!

16樓:梓彧老爸

劉備第一次訪孔明遇博陵崔道平,曾語云: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看看做是對這句話的解釋。

三國中隱藏最深的高人,諸葛亮見面都要下跪,司馬徽為什麼至死都沒出山?

17樓:明日宇宙

他不出山是因為他看的最通透的人,是諸葛亮的師傅,所以見他要下跪。

18樓:哪塊小餅乾兒

因為許多的世外高人,他們畢生不願參與俗世的爭鬥,只願在深山中自在享樂。

19樓:

司馬徽是諸葛亮的老師,所以諸葛亮見了他的面要下跪。他為什麼不出山是因為他淡泊名利。

2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他的徒弟諸葛亮已經出山了,自己沒必要和徒弟搶名聲。

為什麼結婚不願意擺酒,為什麼結婚不願意擺酒。

人生無處不風景 你很在乎擺酒嗎?結婚已經三年了,他家裡的經濟狀況你應該清楚,不擺就不擺了,下次他們要再提,你直接說,反正年年說年年不兌現,以後就別說了。把錢留下買更需要的東西,辦更重要的事情。這樣既阻止了他們老說老讓你不高興,又顯得你大度善良。理全讓你佔了。 傻傻的 結婚之後就應該主動往現實生活中努...

為什麼有些男人不願意花錢,為什麼男人不願意為你花錢?

第一 絕大部分的年輕人工資都不會很高,而且自己也不會其它轉外快的能力,經濟已經獨立,有點心的都不會去再問父母伸手要錢,不忍再將自己對享受生活的行為建立在父母的負重前行上,而更多的男生面臨著經濟獨立後為了讓自己的家變得更好,需要不停的將自己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第二 中國的社會形態決定了結婚用的房子和車...

為什麼不願意上班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不願意上班的十個理由是什麼

數學小小白痴 1.上班掙工資是傻瓜才做的事情 打工就是用時間換金錢,你不去上班就沒錢了。聰明的人建立一個能為他們隨時帶來收入的系 統,將時間做為投資。2.有限的經驗 上班工作換取經驗是一種謬誤。那隻能給你換來有限的經驗,大多數人只是在重複做相同的事 情,失去獲得更多經驗的機會。3.一輩子聽命於人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