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失敗的原因,朱允文為什麼會失敗

時間 2022-01-22 01:15:15

1樓:匿名使用者

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薰陶,缺少對現實的瞭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

中國後世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實,且不說井田制是否真正的執行過還有爭論,即使有過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況下,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銳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了多項重要政策,並以寶訓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後代子孫嚴格遵守,大臣有敢輕議者嚴懲不貸。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

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 」,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

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2樓:匿名使用者

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是他太仁慈了 沒有帝王的那股恨勁

朱允文為什麼會失敗

3樓:

建文元年七月,領兵在外的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遊說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靖難」,就是削平禍亂的意思。這是燕王方面的用詞。

對於建文帝來說,這個詞是很可笑的。燕王打著為朝廷「靖難」的幌子,卻是來跟自己作戰,這不是造反又是什麼?(須知,這時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

)有一部佚名史書,叫《奉天靖難記》,寫的就是這四年戰爭的歷史。這部書是燕王方面的人寫的,後來的《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內容就是以此書為藍本增改而成的。《太宗實錄》上接《太祖實錄》,中間沒了建文帝的實錄,建文朝在明代官方歷史中成了一個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後,宣佈革除建文年號,建文元年稱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稱作「革除年間」。

這顯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演繹邏輯了。於是,「靖難」就成了正經的官方歷史名詞。但這裡既然以建文帝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對的名詞來概括他的歷史,所以這節就叫「叔侄大戰」,實際上確實是做叔叔的奪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顯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戰爭開始之前,建文帝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士兵,又派張昺(bǐnɡ) 、謝貴到北平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只是建文帝沒有想到,朱棣有統兵作戰的經驗,臨危不亂,先後蕩平了周圍的軍隊。

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將兵13萬伐燕,兵敗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將兵50萬出征。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失敗在所難免。

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後,啟用保衛濟南的功臣盛庸為將,取得了東昌之役的勝利,但這也無法改變燕王勢力逐漸增強的事實。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為攻,率軍直趨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開啟金川門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應該說,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積極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為何以失敗而告終呢?

這與他削藩策略失誤有直接關係。他一直視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威脅,然而他並沒有果斷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當初戶部侍郎郭任認為先削五王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主張儘快用兵燕王:

「天下事,先本後末則易成。今南京朝天宮日儲糧粟、備軍實,果為何者?而北討周,南討湘,削燕之舉則經年無期,實為捨本而圖其末。

用兵貴乎神速,銳氣既竭,姑息隨之,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臣恐朝廷將坐而自困耳。」郭任這段話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但建文帝當時並沒有意識到。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明朝開過的哪些猛將們,病死的病死,被他的爺爺老朱搞死的搞死,只剩下一兩個防守的名將;

第二:認人不清,沒有對將才真正的瞭解,錯失戰爭良機;

第三:顧念親情,命令戰場上不準傷害朱棣,致使其多次躲過死亡;

第四:削藩太過於冒進,而且開始削藩後又猶豫不前等等

5樓:歷史警官

根本原因:他生於深宮,養尊處優,根本不通人情世故。

6樓:瘋vs風

太仁慈,太相信他的屬下,最重要的是他的對手,我們的永樂大帝朱棣,太強大了

7樓:愛bay冰

對待藩王問題上太急,剛剛上任,政權不穩就要削藩

明朝的朱允炆怎麼死的呢?朱棣太壞了,允炆這麼善良,氣死我了··

8樓:handsome小波

被朱棣推翻的。

朱允炆善良嗎?我看不一定,政治家不許善良。你如果是皇上,你還特別善良沒有心眼,我第一個就把你殺了,我當皇帝。

9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出家當了和尚。政治鬥爭是殘酷的,朱允炆失敗就是他太善良了。

10樓:奔跑吧兄弟

好像是最好出家當了和尚,朱棣上臺之後找了二十多年好像是最後有了資訊。朱允炆的失敗除了自己一部分原因之外還在於他爺爺朱元璋,朱元璋在臨死之前大殺功臣武將,以至於朱棣造反時候,朱允炆這邊居然連個能打仗的將才都沒,只好把無能的李景隆派出去。朱棣久守北平,多次出征蒙古,手下能臣武將相當多,還有個優秀的參謀姚和尚。

朱允炆不敗才怪。

11樓:匿名使用者

死沒死不知道一直是懸案 不過這不能說明 朱老四是壞人 本人覺得要是叫允文當皇帝 那明朝該 被滅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家就不該善良,善良就別做皇帝,樓主太單純了

關於朱允炆的死,歷史懸案,當時朱棣放火燒宮想逼他出來,結果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13樓:平王天魔大牛聖

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明殺兄弒父又善良了。善良的結果是不得龍廷坐,如果別人被殺戮後果很嚴重~還不如自己站地盤當強者。

14樓:魯學產

中國的政治道德,歷來就是優汰劣勝制

15樓:繼續跑再繼續跑

朱棣是暴君,把人家滅十族,又來什麼瓜,一個妃子死了居然把三千宮女給活剮了,殺人無數

明朝為什麼朱棣攻陷首都就是皇帝,優勢明顯的朱允炆不會跑去其他地方組織抵抗嗎

16樓:千年歷史千面遊

這麼說吧,在朱棣攻陷南京之時,雙方的的力量是差不多的。明朝建立初期,北方邊患最嚴重,所以北部力量比較大,最厲害的是朱棣和朱棡。而後來朱棡還被朱棣爭取了,可以說朱棣那時就已經獲得了可以抗衡朝廷的力量。

而朝廷的大將已經被朱元璋殺得差不多了,建文帝手下能用的有帶兵經驗的將官只有老將耿炳文,而且在輸了一陣之後就被撤換。接替的李景隆不知兵事,打起仗來和朱棣不是一個水準,造成了大量的朝廷有生力量被消耗。所以在朱棣攻陷南京之時,能阻止他的將官就剩下山東鐵鉉,奈何也是個打防守戰的牛人。

其他的地方來講,地方坐鎮的都是藩王,而靖難之役的起因就是削藩,各地藩王是否會支援建文帝可以說就一目瞭然了。

說的野史一點,這裡有一個別的說法。在朱棣攻陷南京前,南京的守備原本不至於一觸即潰。可是燕王朱棣和宮裡的太監做了權力上的交易,造成太監做了內應,幫助燕王攻陷南京。

此時的建文帝很有可能是出逃了,而且因為走得匆忙,手下人數有限。朱棣在看見建文帝所謂的屍體後,很聰明的做了一個舉動,就是以帝王之禮安葬,造成既成事實,宣佈建文駕崩。這樣一來,建文帝即使在別的地方出現,朱棣也會以「假冒皇帝」的名義進行征討。

這樣的後果就是沒有足夠力量的武裝絕對不敢擁護建文帝。

17樓:白蓋兒

個人膽識、魅力及能力問題。

當時其手下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到地方上招募兵士,他自己只呆在皇宮無作為。無作為罷了,還不會體恤下屬、識別忠奸。導致宦官叛變、大臣倒戈。

這說明他不懂得如何管理屬下,是能力及魅力的問題。當燕王兵臨城下,又驚慌失措、畏首畏尾,寄希望於割地言和。說明他毫無膽識,已成為驚弓之鳥,不敢與燕王爭鋒。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性格註定他是歷史的失敗者。

朱棣走的是直搗黃龍的險棋,卻也是他唯一能取勝一招妙棋。以燕地之小博中國之大,想步步為營幾為夢談。歷史選擇的強者,理所應當。

朱棣是個有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個人認為可進中國帝王前十,自然不是朱允炆所能比擬的。但是說誰當皇帝好,就值得斟酌。元人張養浩曾做《山坡羊·潼關懷古》,其中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可想而知,百姓不會管你誰當皇帝,誰對百姓好,誰輕徭薄賦、體恤民力,誰就是好皇帝。成祖五伐漠北、七下西洋,雖然揚我國威、振興中華,但肯定耗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

朱允炆當皇帝,崇文抑武、愛惜民力,粗看於民有福。但從長期看,其文弱的性格會不會被權臣利用,從而導致國家政治混亂、社會不安也是很難預料的。

總之,個人同情建文帝,惜其善、怒其弱;敬佩永樂大帝,贊其雄、嗤其暴。

18樓:匿名使用者

他沒那個心氣了,朱允炆本來是不會輸的 輸就輸在了李景隆這個叛徒身上了 以朱允炆的兵力 只要他別那麼心急削藩肯定是成功的 可以說朱棣的後來政治上面的功績有一部分也是朱允炆給搭的橋樑 朱棣成功奪得皇位的時候繼續執行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如果不是朱允炆前面為他搞掉不少勢力他也很難成功 想象下 哪個皇帝削藩不是先鞏固其地位在進而削藩 前人最好的例子漢武帝劉徹 朱棣狼子野心啊 他本來就不服朱元璋傳位給他的侄兒所以一直在等待機會沒想到朱允炆那麼快就送上了一個天大的機會給他 政治經歷太少是朱允炆的失敗最大原因 登基一年不到就開始削藩 不想朱元璋把他那些兒子個個弄的都是割據一方的霸主手握重兵哪有那麼容易削的 你削藩人家也要考慮人家願意不願意啊 朱允炆他太相信他那幾個手下了也太高估自己了 本來他登基已經引來他的那些叔父不滿 自己還不先鞏固下朝廷地位 先搞定內部在訓練將領最後才開始實行削藩政策 這才是明智的 一開始燕王一直勝利但是後面燕王吃了幾次敗仗已經損失很多 結果卻讓燕王來了個直搗黃龍給幹掉了 朱允炆挺冤屈的 皇帝位子被搶了他的叔叔還把關於他的記載都給毀滅了 這都是命啊 哎·····總的來說朱允炆的性格決定他被朱元璋選上也決定了他的慘淡下場

朱允文何年登基,明朝惠帝朱允炆幾歲登基做皇帝。是不是做了四年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 閏五月 明朝惠帝朱允炆幾歲登基做皇帝。是不是做了四年皇帝?22歲登基,做了四年皇帝 朱允文是那一年登基做皇帝的?為什麼人們都說朱允文剛登基就削藩是很傻 朱允文剛登基,地位還沒有穩固,這個時候削藩當然會引起各個藩王的不滿,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扳倒了朱允文,自封為永樂皇...

朱允炆削藩的時候殺了那麼多叔叔,為什麼朱棣造反時他卻下令不要殺死朱棣

9點說史 原因 第一,朱允炆心慈手軟,凡是 厚黑學 不行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得善終,簡單的說心慈手軟的人當不了皇帝。第二,朱允炆太過自信,瞭解明初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時的政治環境也包括軍事實力對造反的朱棣是很不利的,正因為朝廷在起初的實力要強於藩王朱棣,盲目的樂觀和過於自信導致朱允炆說下了 致命 的話語 ...

朱棣派胡濙和鄭和查詢朱允炆,最後得到了什麼呢?

始終查無蹤跡,一無所獲,朱允炆生死情況成了乙個謎案。最後得到了好東西,他們從各個地方找來了很多稀奇東西,獻給朱棣。明史 胡濙傳 記載,永樂二十一年 1423年 胡濙尋訪十六年後返回朝廷,朱棣得知之後,在已經就寢的情況下立即起床召見兩人私下交談深究,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而朱棣聽了胡濙的敘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