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的名字都是根據什麼來取的

時間 2022-01-14 02:05:14

1樓:匿名使用者

統治者或者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取的稱號 ……根據他們生平的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生前善惡,一般是朝廷追諡 叫「諡號」……典型的比如「哀公」,說明他早年去逝了 被刺殺之類的

2樓:一寸哥

秦孝公,秦穆公,齊威王,燕昭王這些都是諡號,是由大臣們根據他們活著時候的表現取的,比如秦孝公的孝字是因為秦孝公開創了秦國強盛的局面,因其「開基肇業」之功,所以將其諡號定為「孝」的。

3樓:冀城

這些都是諡號,也就是這些國君死了之後追封的。前面的那個字是國家,後面的那個字是諡號。這些諡號是根據這些國君的生平表現來追封的。

當然了,諡號有好有壞,不如「厲,哀,」都是不好的諡號,而你說的這幾個都是明君。「穆」的意思是:佈德執義,德政應和,也就是說這位君王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為。

「威」的意思是:強毅執政,德威可畏,是說這位君王在執政上很果敢,很有威望。「昭」的意思是:

聖聞周達,明德有功。也就是說這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4樓:存於未知時代

分得屬國名字,本身就規定好的,然後加字號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剛開始爵位很低到後來都是王了?

5樓:閒擲葡萄

開始的爵位,還是比較合乎當時規矩的,根據實力、與周王室的疏密等因素,來定。只是到了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才互相吹捧或自己吹捧,把爵位定的很高

6樓:匿名使用者

更正一下,周天子是帝,不是王,帝和王還是有區別的!

楚國在南方,中原各諸侯國看不起他,認為他是南蠻,楚莊王是他自己封的,沒有經過周天子授權,所以他被中原各諸侯國認為是非法的,楚莊王勵精圖治,雄才大略,楚國的整體實力迅速提升,成為繼晉文公後的春秋第二霸,雖然是非法的,但是你有了實力,那幫人也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而且當時周天子已經式微

一般經過周天子授權的都會被封為··公,像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等等

而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些都遠離中原,被所謂的正統諸侯鄙視為野蠻人,這些都是自封的,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死後都沒有諡號的,由此可想而之!

7樓:新聞大王

東周的時候周天子是名存實亡的 因為在西周最後一個大王 周幽王的時候 周被犬絨滅亡了 所有各大諸侯紛紛獨立 開始了春秋時期

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併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

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

鐵的使用,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

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採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回答你的疑問 東周的時候周天子是名存實亡的 因為在西周最後一個大王 周幽王的時候 周被犬絨滅亡了 所有各大諸侯紛紛獨立 開始了春秋時期 他們紛紛獨立吞併 因為周王室衰敗 所以他們每次去晉見一次周天子差不多就能給個王位 在加上並不是你所說的那樣 周朝一開始就分封了20多個王 因為那時候的制度就叫分封制和日本的戰國時期一樣

8樓:

春秋時期,周天子下面公爵是最高的爵位,楚王是僭稱。稱王的不是楚莊王而是楚武王熊通 比楚莊王要早120多年

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認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有輔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勞,只因早死而僅得到子級的爵位,遂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楚國地處南方,它的文化背景與以北方文化為中心的中原文化不同,而且楚國既不是周朝的親族諸侯,也不是周朝分封功臣所建立的國家,更不是被征服的國家,楚國的建立是周朝對邊遠部族的一種承認而已。楚國自身也認為自己應當與中原文化有所區別(史記•楚世家: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楚國與周朝以及同時存在的其他諸侯國有明顯的區別。

《左傳》本身對各國諸侯的爵位是很明確的,如晉侯、齊侯等的稱呼是很明確的。「稱某某公」,可能是周朝東遷以後,王室威信下降,而這些諸侯尤其以晉、齊為首的大國侯爵諸侯,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足夠「稱公」而僭越的。

齊桓:侯爵 宋襄:公爵 晉文:侯爵 秦穆:伯爵 楚莊:子爵

9樓:伊赫語源

楚莊王雖然封號中有「王」,但他只是封地之主,和周天子的「王」的含義是不同的,周天子是天下之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在春秋時期王權確實受到削弱,到戰國末期周王已形同虛設,王畿之地不過寸土,比最小的諸侯國的領地還小。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請勿見笑。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的話,,稱霸的 一般稱之為公,那是周室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加之春秋是的各諸侯對於尊奉周室的思想還很濃厚!!~因為他們地屬中原,所以厲害一點的都稱霸號為公,而楚國的情況特殊一點,,從史記 的楚世家的這段話,應該看得出來: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

「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可以這麼說,楚那時有點自立為王的味道!~向較之,吳越與楚地鄰近,且國力強大也就叫了王.

戰國時期的話,,周室已經很衰弱了,,已沒有號令天下的實力,諸侯尊周室不過是種禮儀 和形式而已,甚至於連形式都沒有.所以當時的稱王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試想你是戰國中的諸侯,周室的王已經不行了沒有實力了,必須要有號令和統治我領地的人但又沒有王了!

你的祖宗父輩很久遠時就是這塊領地的諸侯,並且得到周室的正規許可,那當然就只能由你來當王了!至於名分嗎?強權就是公理.

其中特殊的如田和他們幾代人篡奪了齊國實權與國政,他想成為諸侯.."太公(田和)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

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

所以戰國時周天子已經只不過是一個擺設,稱候,稱公,甚至稱王,只要你有國力就可以!

11樓:匿名使用者

在春秋時期,楚國一直是稱王的,當時楚國國君還自稱為蠻人,隨後過了一段時間才被中原化,當時其他諸侯國的都稱為公。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剛開始爵位很低到

12樓:匿名使用者

周的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春秋時的諸侯基本上都是這幾個爵位的,最高就是公。春秋開始後,王(周天子)大權旁落,各諸侯的爵位都按照高的叫了,原來是侯和伯的都敢稱公了,楚國更牛逼,要與周天子平起平坐,於是稱王了。

到了戰國,各個諸侯國都自稱王,周天子無奈也封他們為王。戰國末期,秦滅周國,被稱為西帝,齊國覺得自己也很牛逼就自稱東帝。

13樓:閒擲葡萄

開始的爵位,還是比較合乎當時規矩的,根據實力、與周王室的疏密等因素,來定。只是到了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才互相吹捧或自己吹捧,把爵位定的很高

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的開國國君?

14樓:無奈寂寥

秦:厲共公 贏利 。晉出公 姬鑿 晉定公之子 。

魏:魏文侯 魏斯 魏之開國君主 。韓:

韓武子 韓啟章 。趙:趙襄子 趙無恤 趙國的創始人。

楚:楚惠王 熊章。燕:

燕召公名奭,姬姓。齊:姜子牙

15樓:

齊:姜尚,宋:微子啟,燕:召公姬奭,魯:周公旦,晉:唐叔虞,鄭:鄭桓公,陳:媯滿,

衛:姬叔,楚:熊繹,秦:秦襄公,吳:周章,越:于越(無餘),趙:趙籍,魏:魏斯

韓:韓虔。

16樓:

齊國:齊平公

楚國:楚惠王

燕國:燕簡公

韓國:韓武子

趙國:趙襄子

魏國:魏文侯

秦國:秦悼公

魯國:魯孝公

晉國:晉文侯

這些只是最主要的幾個,如果想看全部就登入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諸侯國分別有哪些?又有那些大家族,以及這些家族的代表人物

終極木偶人 東周春秋時期,諸侯 左右了天子。據說周初分封諸侯幾百個國,到春秋時只剩下一百多個。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這此國家都想當霸主,因此連年生髮兼併和戰爭,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鬥爭過程中,諸侯國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一說是 齊桓公,晉文...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有關成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歷史典故名稱有哪些 知道的請回答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退避三舍 臥薪嚐膽 圍魏救趙 老馬識途 紙上談兵 三令五申 胡服騎射 負荊請罪 一鳴驚人 朝秦暮楚 布紙刀接招 退避三舍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臥薪嚐膽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圍魏救趙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老馬...

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的哪個諸侯國

發生在秦國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 重農桑 獎軍功 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 廢井田 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