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妃嬪的稱號有哪些 是如何劃分的

時間 2021-10-27 03:25:44

1樓:情歌志堅文靜

在清朝,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皇后一人 、皇貴妃一人 、貴妃兩人 、妃四人 、嬪六人 、貴人不限人數 、常在不限人數 、答應不限人數 。皇帝對她們的寵愛程度直接決定這些妃嬪的稱號的劃分。

在民間傳說中,談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時,經常說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或者說三千粉黛。總之,皇帝是妻妾眾多。這些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皇帝是封建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表現在各個方面,對異性隨心所欲的大量佔有,就是這種權威的一種表現。

這種多妻制也腐蝕皇帝本身。他們有的春宵苦短,懶於國政,傾復邦國;有的因縱慾過度,而傷身害命。中國皇帝長壽者少,后妃如雲,縱慾無度,淫樂自狀實為原因之一。

"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白居易對這些被壓迫少女的命運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她們或始而得幸,旋即被棄;或終生望幸,卻永宿空房,不得見皇帝一面。

小有不慎,觸怒帝尊,則刀斧加身。黃宗義曾憤怒地斥責封建皇帝,"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造成民間多怨夫,宮中多怨女。其實這還只是后妃制度罪惡之一端。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允許納妾,統治者常妻妾成群。後宮指她們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1.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天子或諸侯娶妻時才會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時有並後(同時有兩個王后)的情況。

《周禮》記載:王的后妃“編制”為:一後(嫡妻)、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見妾是八個;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則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則只許有一妻與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稱為匹夫匹婦。但《周禮》很可能是戰國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則稱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後,三國來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並稱諸侯“一娶九女”,也有稱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還比較簡單,王之妻稱後,王之主要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時出現兩個王后或諸侯夫人的情況。

2.漢朝

西漢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

皇后 昭儀;至元帝時才被創設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長使

少使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為漢武帝所增設

娙娥 容華

充依 五官

順常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等,五個位號並立為最後一級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共**;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東漢初開國時,後宮位號被大量刪減,只剩貴人、美人、宮人、采女等四等級,且人數不定。

但後來至漢桓帝、漢靈帝時,後宮女子不論后妃、女官、宮女等,總數多達二萬人。

3.魏曹操為魏王時,於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后以下定製十二等級:

1)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

2)貴嬪,位次夫人,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4)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5)昭儀,爵比縣侯;

6)昭華,爵比鄉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儀,爵比關內侯;

9)婕妤,視中二千石;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12)良人,視千石。

4.晉朝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嬪: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5.隋朝

隋朝初時,由於隋文帝之皇后—獨孤伽羅善妒,因此後宮位號非常簡單,雖有設定、但仍不正式作為皇妾;

皇后一人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員,掌女工絲枲,視正七品。

又參循漢、晉舊制,設定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職,以掌後宮典儀。

因獨孤皇后善妒,後宮位號形同虛設,在獨孤皇后崩後,隨文帝才又將之改為;

貴人,三位

嬪,增至九人

世婦,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煬帝時期,隋煬帝又參閱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實後宮;

皇后一人

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員,品正第三

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品正第四

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6.唐朝

唐朝初開國時,參考前朝舊制而設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時改製為;

皇后一人

贊德二人

宣儀四人

承閨五人

承旨五人

衛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櫛二十人

之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改宮製為;

皇后一人

惠妃、麗妃、華妃、貴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儀;波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為正二品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

7.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設四妃、九嬪、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時,把九嬪擴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級別中增一位號名宸妃。 宋朝定宮製為;

皇后一人

四妃;貴妃、惠妃、麗妃、華妃

九嬪;太儀、貴儀、妃儀、淑儀、婉儀、順儀、順容、淑容、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8.元朝

元朝時,後宮位號簡單樸素,只設有皇后、妃、嬪三等,但人數不定。

雖然位號很少,但這不代表後宮人數也簡單,元朝後宮以斡兒垛來區分后妃的地位,斡兒垛是宮帳的意思,一座宮帳裡面可能同時住著好幾位皇后和嬪妃,而在眾多宮帳中,以第一宮帳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9.明朝

明朝的後宮位號,大體上並無嚴密的等級分別,對於後宮嬪妃的等級有著很大的彈性。除以皇后為最高之外,貴妃僅次於皇后、明憲宗時又封萬貴妃加“皇”字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製。

皇妃位號除貴妃之外,亦以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等為眾妃位號。

之後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別都出現了端妃和恭妃的位號。

明世宗嘉靖十年(2023年)仿古禮冊立九嬪;

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眾皇妃之下。

但又無嚴格規定以上位號非用不可,在明朝這二百七十六年間,後宮除去上述位號外,還出現過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寧嬪等位號。

除去以上妃、嬪的等級分別之外,另外還有婕妤、昭儀、貴人、才人、美人、選侍、淑女、答應等位號雜置期間。

10.清朝

在清朝,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

皇后一人

皇貴妃一人

貴妃兩人

妃四人嬪六人貴人不限人數

常在不限人數

答應不限人數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康熙皇帝擁有後宮嬪妃等79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後二妃三人。

3樓:匿名使用者

清太祖初起時,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其妻妾為“福晉”或“格格”。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順治十五年,採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

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福晉”、“格格”名號仍存,但地位已次於后妃。

康熙定製,皇后以下,有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其餘貴人、常在、答應均無定數。貴人以上均加稱號,有賢、德、和、靜之類。如慈禧太后在清文宗咸豐帝時歷貴人、嬪、妃、貴妃四級,除了貴人時期稱號為“蘭貴人”外,稱號不變,均為“懿”。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品:皇后(1人) 二品:皇貴妃(1人) 三品:

貴妃(2人) 四品:妃(4人) 五品:嬪(6人) 六品:

貴人(無定數) 七品:答應(無定數) 八品:常在(無定數)

古代妃嬪的等級如何劃分?

5樓:為誰為誰為

隋唐:唐朝,皇后以下,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

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

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御妻。

明朝: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后,貴妃為第三。

終明一朝,共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貴人,選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級,但各時期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內治。

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為主位。貴人、常在、答應均無定額,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

6樓:野有蔓草

嬪妃(讀音:pín fēi) 帝王妻妾。古代皇宮裡的

女官。 嬪,原意為宮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從。亦可作動詞,帝王女兒出嫁之意。妃,原意為配偶,多指帝王的妻,位次於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各代制度有別,大體如下:

1、歷代后妃傳,常見有“三夫人”、“九嬪”等設定,出自周禮。從《禮記.昏義》查到以下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

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理。...”照此,古來有名號的后妃“編制”為:

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2、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

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后;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3、各朝代后妃制度:

1)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婦: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總共一百二十員,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古代皇宮如何選宮女,妃嬪,古代後宮的妃嬪是如何分配居住的?比如皇后住「宮」,妃子住「殿」,以此類推,有誰知道?

主要是根據年齡,出身,容貌等因素交由內務府採辦.看 金枝欲孽 吧!你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找個時光機,回去看下就知道了!古代後宮的妃嬪是如何分配居住的?比如皇后住 宮 妃子住 殿 以此類推,有誰知道?皇后,居中宮。承乾宮中宮 坤寧宮 皇貴妃,一名。慈寧宮西宮 貴妃,二名。妃,四名。嬪,六名。諸嬪妃各分...

“皇帝”這個稱號怎麼來的,“皇帝”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曉淡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 集權王朝,他認為 王 帝 已經不足以襯托出自己的偉績了,取傳說的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中的 皇帝 二字,因為他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叫始皇,定皇帝的自稱為 朕 手機使用者 贏政統一天下後,創立了 皇帝 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 三世,以至萬世,幻想秦王朝的統治能延...

皇帝的兄弟的稱號是什麼,皇帝稱號是怎麼來的?

爵位名。一般王字前只取一個字,比如睿親王簡稱睿王,怡親王簡稱怡王。清朝的親王與其他朝代不同,稱為和碩親王。追問 前面加的什麼字都可以嗎?回答 不是什麼字都可以,有些地方要避諱。比如皇帝是李世民,就不太可能封什麼明王之類的同音類音字。那個字應該是對那位親王生平的概括。比如說周幽王,動祭亂常稱幽。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