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傑哥解史
對現代人來說,每天回到家裡,如果覺得天氣冷了,可以直接開啟暖氣,蓋著舒服的棉被,然後在床上玩手機,這顯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古人當時禦寒條件有多差。並不是每個朝代都能夠用到棉被這樣的東西,早在宋朝以前,中華大地是沒有棉被的。那麼可能有人不禁會問,古人在寒冷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這就涉及到窮人和富人兩種群體,他們的保暖手段,還是非常讓人佩服的。有火爐、火盆等取暖工具,有錢人還會花**購買動物皮毛製作衣服用來禦寒。
古代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富人和平民之間的禦寒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不過有一點做法是相同的,無論貧窮與富貴人們冬天睡覺時都是需要蓋著被子睡覺的。區別就在製作被子的材質,有錢人打獵取獸皮保暖,窮人則用柳絮,蘆花、稻草等四處可見的東西。
古代的富人在屋子裡還會放一個火盆,它就像空調一樣,可以提升室內溫度。所以就算古代人沒有被子,他們也可以燒個火盆來取暖。還有手爐和足爐這種小東西,就像我們現在的暖手寶,當然這種東西也只有在富人家庭能看到。
除了外物,富人還能通過喝熱酒、吃禦寒食物來保暖身體。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種“以人取暖”的方法,說白了就是僱幾個人幫忙暖床。我們知道剛**進入被窩的時候很冷,但要是有人提前暖床,等待床暖了之後我們再**就不會感到寒冷了,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最滑稽的了。
窮人也有自己的專屬道具——紙衣,那就用廢紙、麻紙製作衣服,對於抵擋風寒也有很大的作用。天氣實在天寒冷時,他們會上山撿點樹枝,然後**,大家圍在一起,雙手互相摩擦。
2樓:李昆看歷史
對於古代人來說,他們可能最不願意過的就是冬天這樣的季節,畢竟夏天和冬天的差距非常大。而且那時環境還沒被破壞,冬天比現在更加寒冷!即便是這樣,古人同樣能度過每年的寒冬,他們用的辦法很多,例如火爐、火盆或者穿上用動物絨毛製作的衣服等。
畢竟當時沒有非常好的保暖措施,也沒有像我們現在有空調有地暖這麼好的物質條件。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人發現了葛、絲、麻和一些植物的纖維也能作為衣物的填充來禦寒。所以人人都用絲麻等做成衣服來抵抗寒冷,但還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貴族穿的衣服是用糕羊、狐狸裘皮等做成的高檔衣服。
用這種動物的皮毛做成的禦寒神器,甚至比我們用棉花的被子都要暖和!
窮人沒錢買不起動物皮毛怎麼辦?柳絮和蘆花就是不二之選,又便宜效果也湊合。當然,還有不少人甚至還會把乾的稻草鋪在床上,我們知道稻草有一定的保暖作用,所以窮人蓋著柳絮做的被子,躺在稻草床上,也是暖暖的。
烤火也是古代重要的取暖方式,在春秋時期便有精緻的暖爐問世,秦朝還有一米高的宮廷壁爐,遼金出現了火坑。但是炭火取暖可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就連**也要依靠國家發的“柴薪銀”取暖。
古代是沒有暖氣的,因為他們的通風系統不完善,在屋裡燒煤爐會中毒,但是他們知道燒煤能產生熱量,所以經過改造,一種被做火盆的裝置問世了。它能將燃燒的煤或者碳,集中放在一個小盆中,古人可以坐在小火盆旁邊,這樣既不會煤炭中毒,而還不會有大量的煙,對於禦寒防凍的作用還大,但是火盆取暖只是有錢人才能用得上的的方式。
3樓:少先小隊長
雖然宋朝以前沒有棉被,但古人取暖還是主要靠蓋被子,只是被子裡的東西不一樣。
最早的被子就是布和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遺址中發現了石制的紡輪。
證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經學會了紡線、織布、製衣。
那時的人類把編織物做成禦寒的衣服或者被子,用來冬天取暖,但是效果不是特別的好,只能說勉強有用。
織布技術很早就有,可以編織成被子
不過對於那些放牧的人群就好多了,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把牛、羊毛等各種動物的毛統統都塞在被子裡,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被子的保暖能力。
其實在宋朝之前很多有錢人家的被子裡,就是靠填充了各種動物的絨毛,比如駝絨、鴨絨、羊絨等來取暖的。
而那些普通人家,更多是柳絮和蘆花,乾草之類的,這樣的保暖措施有些差,總比沒有強。
遊牧民族會在被子裡放一些動物的絨毛
在宋朝之前的取暖方式,除了被子以外還有一些輔助取暖的工具,比如:炭火盆。
古時大部分人家裡都生有爐子,在天黑之前,他們會將爐子裡剩下的炭火取出來,放在一個小盆子裡,或者手爐中以供取暖,這種取暖方式既省時又省力。
而且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很熱衷用炭火盆或者手爐取暖。
手爐在宋朝之前的盛唐年間,還有一種特殊的取暖方式。
有錢人家,冬天有專門的“溫調房”,用花椒泥糊住四壁,再生起熊熊炭火。
而且溫室的設計及其講究,它由爐膛,火牆體,煙囪組成,在燒爐子時牆體就會發熱。
而且爐膛內還可以做飯,做飯和取暖一舉兩得,非常實用。
漢朝時有椒房殿,為什麼叫椒房呢?
其實房間是用花椒塗飾,那並非偶然,其實是有意為之,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得知花椒可以抗寒保暖,而椒房實際上也就是“溫調房”。
這些都是古人在冬天能夠禦寒的方式。
4樓:貓眼觀史
棉被,這個詞語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許多人在冬天回家之後,晚上必備的一個東西那就是大棉被。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特別是對於宋朝以前的中原人民來說,恐怕很多人都沒有聽過,要知道,這個東西雖然在魏朝那個時候就傳進來了,但是那個時候也只是傳在了邊疆之地,在關於記載宋朝歷史的書籍當中也並沒有任何棉的資訊。
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雖然沒有棉花來種植,但是會種植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是葛麻。這是一種纖維,經過加工之後可以用來做成衣服或者是被子。
當然,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是地勢比較偏向於南方的還好一些,但是在古代很多年的經濟中心都是在北方,所以那個冬天可不就是麻可以抵抗的了,後面人們就想到了往裡面加東西,比如說蘆葦花或者說是另外一些比較暖和的東西,可以讓自己更加的暖和。
在當時,平民們普遍使用的是蘆葦花、柳絮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東西,而有錢人們使用的就是一些比較動物的毛,比如說鴨絨,羊絨這些都是有的。話說起來的話,其實羊絨應該是要比棉花還要暖和的。所以富人們在冬天一般都不用怎麼擔心,但是平民們要是隻是靠著那些東西來禦寒實際上還是不夠的。
因此,平民們基本上就是在晚上的時候用,然後到了第二天出太陽的時候就去晒一晒,晚上再繼續睡。而在古代,其實冬天算得上是一個很難熬的季節了,古代因寒冷而死的人並不在少數。相比起其他的三個季節來說的話,古人們最不喜歡的恐怕冬天了,一般來說難民災民們在冬天也要更多一些,想要安全過冬,那是需要很多準備的。
在一些偏向於北方的村子裡面,很多人就是因為熬不過冬天而去世的。另外還有一個小物件就是火盆,在以前沒有棉被的時候就會用柴火來過冬,在家裡升起一個烤爐,但是柴火也不能一直燒,所以經常會在半夜被冷起來,不過沒有辦法,雖然這個東西不能跟棉被或者是羊絨被來比,但是也要溫暖太多了。
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能夠度過寒冬那都是靠著祖先們的聰明頭腦才能找到取暖的辦法的,不由得讓人升起一股佩服之感。
5樓:匿名使用者
棉被的製作首先離不開棉花,而棉花原產於國外,直到後來被作為貢品傳入中國,我國此有了棉花的種植歷史。雖然兩漢魏晉到隋唐時期已經有很多史書都有關於棉花的記載,但是那個時候棉花的價值僅僅是用來觀賞。一直到南宋時期,棉花才開始真正形成紡織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也就相當於在宋朝之前,我國並沒有普及棉被這種禦寒的東西,那麼在沒有普及的時代裡,人們在冬天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呢?
當然了,那些方法只不過是窮人不得已才想出的辦法,對於古代富足的人來說,他們的方法要更有用,例如:富貴人家會利用動物的絨毛來縫製保暖物品,
所以說,古代不同生活境況的人都會有他們各自取暖的辦法,一切都是人類智慧的體現。
6樓:落日夕陽老師
古代人過冬,是很有一套的,下面我們從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首先是“衣”,古代的禦寒衣服主要是袍和褲。事實上,在夏商周時期袍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禦寒衣物,士兵過冬的時候,袍子也是必穿的,比如《詩經》之中就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的袍就是禦寒的衣服。在秦朝時期,人們除了穿袍子,還會在外面穿上一層罩衣。
除了袍,褲子也是古人的必備冬裝,早期的褲子是開襠的,到了漢代,人們才開始穿合襠褲。
然後是“食”,古代人們也喜歡喝酒、吃火鍋。喝酒取暖自古以來都有這樣的習慣,一杯熱酒下肚,整個人都會暖和很多。除了喝酒,還有吃火鍋,火鍋的做法也是非常簡單的,冬天吃一鍋熱乎乎的火鍋,實在是一種享受。
再是“住”,古人們在住的方面也很有講究,古代有一種爐子叫做燎爐,主要是用來燒炭取暖的爐子,後來到了秦朝時期,皇宮之中也有了“壁爐”、“火牆”等,實際上,“火牆”就是暖氣的雛形。漢武帝時期,又出現了“椒房殿”這種高階的取暖方式。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薰爐、足爐等取暖設施,可謂是種類繁多。
最後是“行”,古人還有一種叫做手爐的取暖設施,這種手爐也被稱為“捧爐”、“袖爐”,手爐在民間是被廣泛使用的,由於手爐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中,非常方便。當人走在外面,由於有手爐,便可以不那麼寒冷。事實上,在現在的清宮劇中,也經常可以看到手爐的身影。
這種在宮廷和民間都廣泛使用的取暖設施,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了暖寶寶。
總而言之,古人的過冬手段是非常多的,根本不用我們現代人操心。
7樓:常大大璐
對於現代人來說冬天如果沒有空調暖氣是非常難熬的,但是宋朝以前沒有棉被,古人有哪些獨特的禦寒方法呢?其實在古代已經有了被子的雛形,但是不叫被子,叫做“衾”。它是填充了很多東西的被子。
根據史料記載,棉花真正傳入中國是在宋末年間,在這之前人們都是將植物的纖維和棉絮塞入被子中,人們會種植葛麻,最早使用的纖維就是葛和麻。那時的人類把它們的皮剝掉、用水漚泡後,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織物,做成禦寒的衣服或者類似“被子”的東西覆蓋身體。
還有一種用來保暖的東西,就是動物的毛髮。現在也經常能看到冬天有穿貂的,但是個人認為皮草並不好看。古代會有放牧羊群的,人們會將羊身上的羊毛剪下來,做成衣服,圍巾和被子,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了紡織技術,各種麻類作物紡織成麻布,最然這種布比較粗硬,但是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
光披麻布還不夠保暖,這時候人們就想到了往布里思東西的辦法,可以塞進去的東西有很多,包括紙、蘆葦花、木棉的棉絮等等,這些都是普通人家使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動物絨毛和絲絮,但成本太高,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夠用得起。普通人家當然也有保暖的東西,但是和一些富人相比,效果當然不是那麼好。
當然不能稱之為棉被。但是有同樣保暖的替代品。
宋朝以前沒有棉被,那麼古人冬天如何睡覺
叫張碧晨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他們的條件是完全比不上現在的,他們沒有雙層抗寒的玻璃窗,也沒有牆上的保溫層,更沒有暖氣空調,所以他們的房間肯定比我們的更加冷。最令我們難以想象的就是他們沒有棉被,人在睡覺的時候是特別怕冷的,沒有棉被他們也自然是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應對這種寒冷的天氣。他們的屋子裡很...
宋朝之前沒有棉被,那麼古人冬天睡覺用什麼來保暖
囯士瀟湘館 如今,中國是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有不少家庭使用棉花被子取暖,但事實上,棉花是在宋代才傳入中國的。棉花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宋代以前,中國甚至沒有棉花這個詞。以前,只有絲字旁的棉,但在宋的書中,木棉字開始出現。其中,我們可以看到棉花的引入。據史料記載,宋元時期棉花首先傳入中國,宋元之間...
古人是怎樣渡過冬天的,古人是怎麼度過冬天的?
我真的是柳上惠 冬天難熬主要講的是我國北方一到冬天室外溫度降到零下40多度,這時候屋裡燒著火爐子前邊熱,後背涼嗖嗖的感覺跟沒有穿衣服似的,城裡樓房的暖氣溫度計溫器顯示25 27度,有些人還冷的嗷嗷叫。冬天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季節,尤其是在古代,他們沒有完善的取暖裝置,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在挨凍中度過的,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