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峽江車上
清朝官制(總表)文京內官 武京內官 武京外官
大清朝**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正國級】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榮譽官職,相當於人大、政協之類的】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北京軍區司令】、掌鑾儀衛事大臣【**機關事物局、安全域性長】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正國級減】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榮譽官職,相當於人大、政協之類的副職】
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各部院尚書【副總理兼部長】、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書記兼最高監察長】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長】、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八旗軍大軍區司令】、都統【八旗軍首都及陪都軍區司令】、提督【綠營軍區司令】
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於總工會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內務府總管【**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警備團司令】、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儀仗隊】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
從二品:【部級】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國務委員】、翰林院掌院學士【社科院院長】
文職外官:巡撫【省委書記】、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長】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副部級】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副書記】、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訪辦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北京市長】、奉天府府尹【直轄市長】、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紀委書記】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軍級軍隊領導】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副部級減】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廳級加】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信訪辦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長】、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長】、奉天府丞【直轄市副市長】、各省守巡道員【地委專區書記】、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廳級】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黨校校長】
文職外官:知府【市委書記】、土知府【自治市市委書記】、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廳級減】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長】、太醫院院使【首長醫院院長】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副廳級加】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直轄縣書記】、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正六品:【副廳級減】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縣處級加】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縣處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首都縣副縣長】、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縣委書記】、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副處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科級】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副科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股級】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副股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員】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現代官職從股級、科級、處級、廳級、部級到國家領導人只有6個大等級12個小等級,而古代的等級從品級建立時就有9品18級(9品30階)。做級別對比時,只好以幾個區域品級對齊了。如巡撫對應省級、知府對應廳級、知縣對應處級。
古代官職級別
2樓:蕢言程夢凡
明代給每級**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誌,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
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清規定禁穿明代衣冠(漢人服飾)但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如果真的是鶴並且衣服是真的就是一品文官了……給你個官階表:
明代:一品官: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勳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從一品官: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階,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勳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清代: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3樓:
知州 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
明、清以知州為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宋朝】宋太祖為了削弱節度使的權力,防止唐五代時期武人割據的局面重演,規定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報和接受詔令,節度使不得干預除所駐州之外(所謂支郡)的政務。後來,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務,稱「權知××州州軍事」。「權」表示不是正式職務,只是**;「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軍事的州代表民政,軍代表軍政。
簡稱知州。由此,刺史非奉特別詔令不得過問所任州的州務,演化為武臣的遷轉之階,屬於橫行正使之一。
同時,節度使也很快演化成一種地位崇高的虛銜,成為武臣的最高等級,不再有實際權力與職掌。州也就由隸屬藩鎮變為隸屬以轉運使為長官的路、以及以留守、知×府事、尹為長官的府。
【元朝】元朝沿用宋朝制度,州的長官正式稱為知州,但是路、府、州均置達魯花赤,專由蒙古人、色目人充,地位在知州上。
【明清】明以知州為一州之長,轄縣;明清有直隸州、散州之別,前者直隸於省,可以轄縣,後者隸屬於府、道,不轄縣,長官均稱知州。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唐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
宋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沿明制不改。
知府又尊稱太守、府尊,亦稱黃堂。《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知縣 官名。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縣令為知縣事。
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當地駐有戍兵,併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縣令 【縣令】xiàn lìng (an official title in former times -- a county magistrate )
官名。戰國時三晉(魏、趙、韓)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並諸小鄉為縣,置令及職責。
縣令本直隸於國君,戰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於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秦、漢法令規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縣官稱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萬戶以下的稱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漢以後放寬尺寬,《晉令》雲:
「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見《北堂書鈔》七十八)所轄戶數不及漢制十分之一。南朝縣,戶數一般很少,而《宋書·州郡志》所載,大多為令。
後遂一律稱令。《隋書·百官志》只說陳五千戶以上縣令與五千戶以下縣令,不提縣長。北齊縣分九等,縣官一律稱令。
隋、唐因之,只以縣的等第,分定縣官品秩,唐縣令,京縣、畿縣正五品上有與正六品上,餘自從六品上至從七品下,宋縣令只存虛名,以京朝官任其職,稱知某縣事,因而有知縣的名稱。元為縣尹。明、清以知縣為正式官名。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稱縣知事;國民黨統治時期稱縣長,新中國成立後,縣長低於市長(地級市)而高於鄉長。縣長是一個縣的第二把手(僅次於縣委書記),一般也是該縣的縣委副書記。
詞:破家縣令 :pò jiā xiàn lìng
謂地方長官手中的權力,足以使人破家滅門。
王縣令 :wáng xiàn lìng
東漢明帝時王喬,任葉縣令,有神術,故稱。見《後漢書·方術傳上·王喬》。詩文中每以"王縣令"稱之
夢幻西遊裡官職稱謂問題,夢幻西遊官職稱謂?
官職名稱 所需貢獻 等級限制 九品將仕郎 300 40 九品文林郎 350 九品登仕郎 400 九品儒林郎 450 八品承務郎 1100 45 八品承奉郎 1400 八品徵事郎 1700 八品給事郎 2000 七品宣議郎 2350 50 七品朝散郎 2700 七品武騎尉 3050 七品宣德郎 340...
古代官職任免授給官職稱什麼。授與官職稱什麼
行樂違憂 古代授予 授給也一樣的意思 官職稱除,免去官職而任新官職稱為遷,新官職比原來的職位高稱為右遷,新官職比原來的職位低稱為左遷,左遷也叫謫。 邊城狂風之月 免除官職時稱 罷免 授予官職時稱 冊封 授予官職叫冊封如果是有官職在身的話冊封官職比自身官職高就叫晉升也可以叫升遷或者右遷反之則叫 官職的...
古代官職等級的官職簡介,古代官位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戀莫 太史令 職掌文史 星曆的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 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