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騎兵 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冑、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裡的銅鐵盔甲。 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冑,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
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臺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
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裡。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繫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裡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繫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線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
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釦環連線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冑,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線在一起。
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線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線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
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拜占庭重騎兵 拜占庭重騎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實行這樣一個突變,很明顯,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
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在拜占庭重騎之後,只有17世紀的重灌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包括以後的胸甲騎兵)。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的我認為是553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
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裝備頭盔、椴木大盾、長劍、標槍和戰斧,其中標槍和戰斧都可以用於投擲(就是《帝2》裡的擲斧兵)。法蘭克步兵有種戰法是當標槍插在敵人盾牌上時,衝上去踩這槍柄把敵人的盾牌拽下來,再把敵人解決。這些法蘭克人都是些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
拜占庭方面,有步兵、下馬重騎、重騎兵和輕騎兵(主要是匈奴騎射手)組成,指揮是納爾塞斯。交戰時,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叢集,其中後幾排為下馬重騎。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但隨著下馬重騎加入戰鬥,法蘭克人的進攻受阻。
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納爾塞斯的戰術安排:讓法蘭克人膠著於正面戰場,好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但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準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衝鋒。
但是拜占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槍衝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11世紀前,拜占庭重騎兵一直是近東最強大的軍隊,他們的防禦力可能是中世紀騎兵中最強的。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訓練,並且有其他兵種的配合。拜占庭重視騎射,除了重騎兵會騎射術外,還有不少輕裝騎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騎兵。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推出漢武帝的騎兵,起機動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
然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騎兵,數千騎兵就敢深入草原腹地和突厥決戰
然後是成吉思汗的騎兵,橫掃亞歐大陸.
然後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騎兵,起做戰能力連被後人評為中國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秦軍連要顧忌三分.
明朝朱棣的騎兵部隊,當時縱橫蒙古草原,打的元朝後裔望風而逃.
鮮卑北魏先的騎兵,就是靠著騎兵部隊,打敗當時的大夏國,似的拓拔氏的勢力進一步擴張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的騎兵,也就是虎豹騎,當時曹操北征烏丸的時候率領兩萬輕裝騎兵就把對手打的到處跑,還使得當時的先輩因此稱臣.
滿清的八旗兵,打李自成的時候幾乎把李打的到處跑,想當年李自成可是率領大軍把明朝都給滅了的.
北周武帝的騎兵.
隋文帝的騎兵.
3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實力上的上下,我就按照歷史順序排吧,還有騎兵準確應該講騎兵團,因為就算是元朝也有很水的騎兵
a首先是戰國時期的趙國的李牧手下的騎兵團,李牧那是被稱為「軍神」,帶頭吊打匈奴的英雄人物
b然後就有西漢漢武大帝時期,衛青手下的騎兵團機動性極高,討伐能力很高,霍去病迎面作戰能力更加威猛(順便一說霍去病是個殺人魔,所到之處就要屠城)
c然後就有唐朝與突厥作戰的很多騎兵團,典型的有李靖手下的騎兵團
d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手下的岳家軍
e然後就是騎兵大佬元朝了,這個不用我說,太多了,典型的也太多了
f好了,明朝了,這個時期明初和明末的騎兵團很多,而且很奇怪啊,因為討厭蒙古人,結果騎兵玩的比元朝還厲害,很多人不瞭解,但是可以去查查資料,明朝很多騎兵團是比元朝還厲害的,那真是非常給漢族長臉,首先明初的常遇春,這哥們有多厲害,厲害到你想哭
g明初徐達手下的騎兵團
h明初李文忠的騎兵團,後來加上徐達和常遇春的都被藍玉管了
i好了,到了漢人除了衛青手下的騎兵團以為最強騎兵團了,實際上某些方面比衛青的還厲害,因為他們還配帶火器,有興趣可以查一下,明朝火器在全世界是非常先進發達了,只是後面清朝不重視,這個隊伍人員全是遼人,但管理者是漢人,它是由孫承宗創立的寧關鐵騎
j好了,到了清朝的八旗了
h最後一個我是感覺沒有什麼厲害的了,姑且把後金帶進去了
4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騎兵 匈奴騎兵 鮮卑騎兵 金人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騎兵天才是那三位?
5樓:匿名使用者
1, 李牧(戰國)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中原諸侯紛亂爭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淚史。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的正歡,匈奴的騎手卻在中國北方千里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偉岸的長城在草原驕子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粗笨的擺設,莊嚴的戰車步兵方陣在胡人騎手的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與匈奴人的搏鬥彷彿是與自己影子之間無望的追逐,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軍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還好趙國擁有了李牧,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正處於童年成長時代的漢家騎兵用無數的鮮血與犧牲灌溉著戰勝遊牧騎兵的勝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個叫李牧的趙國將軍親手在雁門關外摘下那燦豔如血的果實。在這之前,他是趙國支撐國家安危的柱石,在這之前,他的趙國騎兵隊是如日中天秦國也懼怕三分的王者之師,在這之後,東西線到北線,他似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在趙國邊境每一寸戰火燃燒的土地上。北上雁門,是這位一生未嘗一敗的將軍軍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場挑戰,他將面對一個之前中原騎兵未曾戰勝過的強敵,綿延數十年的北地烽火與殺戮,註定將在他的手中完成一個凝血的終點。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原騎兵並不具備與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爭鋒的實力,主動出擊的結果勢必是一場驅羊入虎口的自殺式攻擊。於是李牧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沉默與忍耐。匈奴肆虐侵擾的時候他在忍,舉國攻擊他膽小怯懦的時候他也在忍,將士們滿懷激昂的求戰的時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將軍」的恥辱罵名彷彿是一塊沉重的石頭,一度長久壓在他堅如鋼鐵的脊樑上。
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與淋漓的鮮血,李牧正是這樣的哀痛者與幸福者,漫長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縮,卻是沉默中爆發的固有前奏。
反擊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公元244年的春天,大舉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品嚐到了漢家刀鋒掠過脖頸的痛苦滋味。誘敵深入,疲敵勞頓,重兵合圍,,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似計算精密的電腦程式一般完成了這孫子兵法式的三部曲。步兵集團居中阻擊,戰車弩兵集團的遠端射殺,騎兵軍團兩翼合圍,訓練有素的趙軍彷彿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
兩路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手彷彿兩把在青石上磨礪了太久的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驕橫的匈奴單于第一次體會到了為人魚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絕望的追殲**。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倉皇逃竄。
「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賈誼筆下統一的秦王朝傾國之力謀取的慘勝,在李牧的手中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神奇方式實現了。他也以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洗刷了公眾**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屈辱罵名,遺憾的是,他可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卻無力逃脫暗箭的打擊,秦國人的反間計讓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而在他的身後,李牧悲情的結局彷彿是一個宿命一般的劇本,輪迴似的上演在無數中華名將的人生路程裡。
2, 衛青(漢朝)
後世有許多人對衛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衛青與漢武帝之間的「裙帶」關係,以及大文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種種同情之辭。但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一種吃不到葡萄講葡萄酸的心態做祟。衛青能夠在漢武帝時代平步青雲,原因絕非僅僅是親戚關係和運氣好這樣簡單,更重要的原因是,衛青身處在一箇中**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傳統的步車作戰思想勢必將被大規模騎兵作戰思想所取代,正如今天具備現代戰爭觀念與高科技戰爭思想的青年才俊能夠取代那些觀念陳腐的老將軍一樣,衛青的成功也是同樣的道理。
衛青的功名是戰場上一刀一劍拼出來的,公元前129年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反擊戰,在三路大軍連遭敗績的情況下,惟獨衛青以莫大的膽氣橫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聖地龍城。這場僅僅殲敵八百人的勝利,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更是對漢朝軍事思想的革命。之後的河套會戰與漠南會戰,年輕的衛青將孫子兵法的誘敵方略與騎兵戰的高機動性完美結合,聲東擊西,大膽穿插,兩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騎兵軍團,公元119年的漠北大會戰,更是衛青一生用兵生涯的傑作,在右路軍未曾到達且遭匈奴單于主力軍隊合圍的不利局面下,衛青以莫大的耐心執行穩守反擊的戰略,在敵人最疲憊的時刻打出最迅猛的拳頭,最終擊潰了匈奴單于主力,這是漢匈戰爭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仗,衛青穩中求勝的作戰風格,是匈奴人胸膛裡揮不去的痛。
霍去病(漢朝)
在漢朝抗匈名將的排名裡,世人往往以衛青為翹楚,而如果單以騎兵戰的能力而論,春風得意的霍去病彷彿是一把嘯傲長空的倚天劍,兵威所至,誰與爭鋒。
如果說衛青是一個受中國傳統兵法成長起來的古典將領的話,那麼霍去病彷彿是一個天生為騎兵而生的狂人。同為貴族子弟,他沒有趙括式紙上談兵的迂腐,同為青年才俊,他少了一分少年郎的青澀與懵懂,多了一分讓後來人蕩氣迴腸的自傲與張狂。
他曾經對漢武帝說,他自己的頭腦就是一部兵書,受不得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無論為人處事還是打仗,他都彷彿是一隻草原上自由的蒼鷹,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他可以大大咧咧的和皇帝說話,肆無忌憚的頂撞領導,他可以用極端的方式殺死與自己舅舅作對的李敢,可以口無遮攔的嘲笑思想古板守舊的大臣將軍們,他甚至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之餘還不忘記享受生活,帶上自己專職的廚師和球童上前線。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讓他即使在千年之後也承受了不少詬病,但他的身上卻同樣有著中**人最古樸的品質:
忠與孝,義與勇,他對於情如生父的舅舅衛青的孝,他對於有知遇之恩的大漢帝國的忠,他力冠三分威震敵膽的勇,他在酒泉與戰士們齊享美酒,同甘共苦的俠義情懷,即使經歷千萬年的時光,依然讓人心嚮往之。歷史上真實的霍去病,以他天馬行空的人品處事,與他美如神話一般的沙場功績,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少年英雄形象,即使經過無數歲月浪花的跌蕩,卻還在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的心中,澎湃著壯闊的波瀾。
中國在什麼時期最強大,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是哪個朝代?
漢朝武力最強,降匈奴後周邊民族無一能對王朝構成實質威脅,其最終因內部矛盾 皇權與士族的權力爭奪 而腐化滅亡 隋朝時,文帝繼承北周留下的資源,統一全國後進行建設,並擊敗突厥,在隋文帝時將中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唐太宗 高宗二朝武力盛極一時,破突厥 滅高麗 敗日本,還有個外交官把印度給推了一半,至玄宗時經...
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的騎兵數量最多 最強,最有戰鬥力
藍瑾璃疕 我認為應該是南北朝時期,首先,蒙古的騎兵不應該是最多的,因為,蒙古人口並不算多,而成吉思汗是一貫的殺降原則,攻下 就屠城,所以軍隊就不太可能有更多的人員補充,所以我覺得蒙古騎兵應該是處於一個穩定的數量,但不是最多的。而南北朝時期,十幾個國家並起,當時東晉偏安於南方,所以北方成為了大混亂時代...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一定是唐朝嗎
采采柔逸 1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比較著名的盛世時期,如西漢的 文景之治 唐朝的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以及清朝的 康乾盛世 綜合起來看,唐朝可以稱為最強大的朝代。2 唐朝全盛時期在文化 政治 經濟 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那時的新羅 高句麗 百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