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怎麼來的,古代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怎麼來的?

時間 2021-08-30 10:42:40

1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寸這是小篆中“寸”的寫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橫為指事符號,指出中醫學上診脈之處,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為“寸口”,簡稱“寸”,長度單位“寸”就是古人根據這一距離來確定的。

“寸”在長度單位中是較小的長度單位,因此又引申出“極短”或“極小”的意思。如“寸步難行”的“寸”,就是比喻“極短”的意思,還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裡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尺的長度是伸開右手,張開拇指與食指後其間的距離。許慎則認為“尺”是在“寸”的長度基礎上確定的。《說文解字•尺部》:

“尺,十寸也。”一尺等於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釐米到三十幾釐米的長度。

3、尋、仞

“尋”也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說文解字•寸部》:“度人之兩倍為尋,八尺也。

”這是說“尋”相當於一個人兩臂張開所示的長度,一尋等於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兩米四五的長度。《說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尋。

”說明仞和尋的長度是一樣的。

4、丈《說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從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兩米到三米多的長度,根據古代的尺碼,一個成年的男子約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稱成年男子為“丈夫”,而稱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為“大丈夫”。

後來妻子稱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稱之意。但是實際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長到兩米,所以這是一種略為誇張的說法。

5、常常與尋有關,“尋味八尺,倍尋以常”,因此,常是尋的兩倍,大概是三米到四米多的長度。正是因為尋與常有關,後來,它們就經常被用在一起,組成“尋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寫到: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釐、跬、咫、裡等長度單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這些在使用古代長度的同時,還對它的意思進行了引申,表達了更加深遠的意思。

2樓:相思十緘

古代的長度單位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於此。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長度單位的由來

本來我國採用市制計量單位,如長度單位用丈、尺、寸,重量單位用斤、兩、錢,面積單位用畝等,這些單位在2023年已廢除。現在法定計量單位和國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是一致的,便於國際交流。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制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準.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準.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準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2023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裡,每裡為1800尺.

2023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位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2023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準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準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準確性.2023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議廢除2023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如果用它來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誤差不超過1.

3樓:踩仄頌繞

古代 的長度單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度為根據,中東如此,中國不能不如此,其實全球如此。

《孔子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一人高為一丈,故有"丈夫"之謂。

以色列"肘"就是一個身體單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種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長度單位,自肘至中指端,約長等於18至22英寸。1英寸大約2.

54釐米,換單位後"1肘"大約為46-56釐米。確實腕尺這一長度單位會在不同的地區有所變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種族和身材相對比較矮的黃種人那裡的尺度會不一樣。這或許就是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戰國)2尺= 46釐米。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和"肘"本身的不確定性,已無法獲得準確的資料了。

後面大家將會發現,古代度量衡單位之間"2進位"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有人認為"1肘"等於"52釐米"。"肘"單位是否在古代發生過大的變動還是個疑問。

《聖經》中還有一個從人身體發展出來的單位:"虎口",英語為"span"。這完全是個中國人同樣使用的古老概念:

"一扠(za)"--手掌全部開啟後拇指尖與中指尖之間的最大距離。在官方正式使用場合"虎口"是個有具體固定尺寸的度量單位:1 span = 23釐米。

中國的"1尺(戰國)"恰好是"23釐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國戰國1尺。

換句話說:以色列1肘= 2虎口=戰國2尺。 以上中國長度單位與以色列古代單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

讓我們繼續。 在古代中東地區(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個長度單位是"掌寬"(hand、hand breadth),大約7.7釐米。

中國的1(商代)尺恰好是15.8釐米,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2(以色列)掌寬= 1(商代)尺。

現在的米制來自法國,"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時間在1/299792458秒內所通過的距離",相當於定義光速為299792458米/秒。起源於法國2023年法國科學家鮑爾德等人建議"取北極到赤道通過巴黎子午線的長度的十萬分之一作為單位",之所以稱呼為"米",則是因為meter的緣故。 英國長度單位是"foot",英尺,很明顯最初這是一個自然尺度。

英寸也是一個"自然"度量單位:**於三個大麥粒的長度,約合2.54釐米。

但1英尺卻等於30.48釐米。基本上是個"整數"換算。

中國的三尺恰好等於一米。 英國還有為"碼"(yard)的長度單位,1碼= 0.914米=中國清朝"2步"。

中英兩國的長度單位會隨著歲月而改變,所以它們今天的些微差異不能作為否定它們有共同文明淵源的證據。這方面還有更多例證。 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還有:

"尋、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幾、軌、雉、裡、毫、釐"等。 雙臂伸展後的長度為"庹",傳統說法是"1庹"大約合今天的"5市尺"。 中國還有一個長度單位叫"墨"也等於5尺。

那麼看來:1墨= 1庹?這是不是古代人由於語言的不同,來到中國後對同一種長度單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複呢?

存疑。 中國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後出現,戰國比較紛繁,秦以後相對統一。 中國1尋= 8尺,與"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這看起來十分雜亂,我得到的基本資料是,1中國尋= 1米6。萬里之外的英國也有一長度單位"英尋"(fath)。1英尋= 2碼= 1.

8米。英尋與中國尋之間僅差0.2米!

他們是否在古代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約合1.8米),漢製為7尺,東漢末為5尺6寸。

上面幾個單位,又都與中國古代的一個單位"引"接近。中國1引= 1.8米,實際上,1中國引= 1英國尋!

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有定製,為古八尺。

後引申車輪過後的印痕為"軌"。這又是一個"尋"的翻版:1.

8米。 中國的"步"是動態的的距離,英國的英尺(foot)實際上為靜態一腳的長度,他們有本質上的差別。 中國1步= 1尋= 2跬。

"倍尋為常",所以:1常=2尋。 古人明顯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進位的習慣,並且偶有以"5"進位的習慣,再然後是"8進位","10進位"似乎並不多見。

這些度量衡單位上的進位習慣在以色列地區也一樣,可視為全球有文化淵源的另一個例證。之所以多采取"2進位"是因為它最簡單,選取"5進位"則是由於人手5指為最方便的計算工具。 扶:

古代有"1指為寸,1扶4寸"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四指併攏的寬度為"1扶"。既然是四指併攏的寬度即為"扶",那麼很容易回憶起來上面的一個以色列單位:"掌寬",他們是完全一樣的。

同時,我們在英語詞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寬)= 4英寸。換句話說:

不僅中國"扶"=以色列"掌寬",而且中國"指(寬)" =英國"英寸"! 1(以色列)掌寬= 7.7釐米;1(商代)尺= 15.

8釐米;1英尺= 30.5釐米,完全可以說: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寬!

長三丈、高一丈為"稚"。這真是個奇特的長度單位。 矢、筵、幾,這幾個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我沒有查到。

我想他們可能來自於生活,比如"筵"、"幾"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几旁得來的長度。古代中東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們與中國古代一樣使用筵、幾。他們的坐席筵几肯定有定製,會引申出固定的長度單位。

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舊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況。 中國傳統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尋味。中國的2華里約等於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單位中,長度單位應該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種,並且也應該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然後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碼在2023年前就應該有比較固定的長度單位了,因為那個時候不僅天文很發達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經出現,沒有精確的長度單位是難以想象的。假如讓我推測,長度單位至少應該早於2023年前出現才符合一個科學的解釋。

長度單位的字母代號是,長度單位有哪些,用字母怎麼表示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範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 米 符號 m 常用單位有毫米 mm 釐米 cm 分米 dm 千米 km 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裡 丈 尺 寸尋 仞 扶 咫 跬 步 常 矢 筵 幾 軌 雉 1 毫 釐 等分,...

描寫古代美女的詩文有哪些,描寫古代美女的古詩或詞,越多越好

西施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西邊上浣紗。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明妃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綠珠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紅拂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

古代測量長度的工具有哪些?

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有直尺 捲尺 遊標卡尺 螺旋千分尺 也叫千分尺 其他標尺,如三角尺和捲尺,也常用來測量長度。繩子 身體的一部分 步數等。1 用繩子測量長度,在測量用的繩子上打出等間隔的繩結計算長度 2 用身體的一部分來做測量工具,如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為一拃,在古代埃及,主要的長度單位是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