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飛過太平洋
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援。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
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捨得?荀息說:
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
假道伐虢
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脣齒相依,虢國一亡,脣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
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2樓:匿名使用者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前,有個鄭伯勸諫他別這麼做,不然日後戰亂起,不會有人來幫他。後來,西周就變東周了……不過不是亡國,周平王四處找人幫忙才保住周國,不過嘛,周天子名號名存實亡,可愛的春秋戰國開始了。
因為不講誠信導致企業滅亡的故事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有幾個
3樓:長纓在手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1: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據載生年不祥,卒於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年齡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遠足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
「有敢諫者,死無赦!」
大夫伍舉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
伍舉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叫,是何鳥也?」
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叫,叫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愈甚。
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
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舉、蘇從擔任要職。
這就是「一叫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2:
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裡不可。
」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
」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3:
「為君之道」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治國,魏徵也深深明白這一點。他總是適時地利用太宗的一些發問,來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不僅解決了太宗的疑難,也達到了規勸的目的。這也是魏徵的聰明之處。
貞觀元年(627),太宗剛剛即位,對於為君還充滿了疑惑。有一天他問魏徵:「愛卿,你說何為明君,何為暗君?」
魏徵聽到此問,心中一動,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話嗎。他從容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人主如果能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可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隻相信一個人的說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聵的君王了。昔日堯經常諮詢下民的意見,所以有苗的惡行他才能瞭解;而舜善於聽取四面八方的聲音,故共、鯀、歡兜這些奸臣都不能矇蔽他的視聽。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趙高,最終導致亡國;梁武帝任用朱異一人,才引發侯景之亂;隋煬帝偏聽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亂而不自知。
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應該兼聽廣納,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而不會受到一兩個大臣的矇蔽啊。」
太宗點頭稱善,說:「若不是因為有了愛卿,朕聽不到這樣的話啊!」
君主應該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也同樣是儒家治國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魏徵繼承了這種思想,並通過太宗運用到了貞觀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這個原則在貞觀前期的決策中得到了比較好的堅持,太宗遇事經常會與朝臣們廣泛地討論。
而這也是貞觀政治風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貞觀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問道:「諸位愛卿,你們說說,是創業難啊還是守成難呢?」
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回答說:「隋末天下大亂,群雄競起。陛下身經百戰,歷經重重危險,才打下今日江山,這麼說來自然是創業更難。」
魏徵回答說:「帝王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都是天下大亂。亂世方顯英雄本色,也才能獲得百姓的擁戴。
而得天下之後,漸漸有了驕逸之心,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濫用民力,最終導致國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難啊。」
太宗總結說:「玄齡當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備嘗艱苦,所以覺得創業難。魏徵與朕一起治理天下,擔心朕生出驕逸之心,把國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覺得守成更難。
現在創業時期的困難已經成為往事了,守業的艱辛,朕跟大家一起謹慎面對吧。」
群臣都賀:「陛下能這樣想,真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貞觀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難易的問題,魏徵說:「守業很難啊。」太宗反問:
「只要任用賢能之人,虛心接受進諫,不就可以了。為何說很難呢?」魏徵進一步作了發揮,說:
「看看自古而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險的時候,往往能夠任賢受諫。但到了天下安樂之時,必定會懈怠,這樣日積月累,問題漸漸出現,最終導致國家危亡。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
天下安寧還能心懷憂懼,豈不是很難嗎?」
其實,創業與守成,打天下與治天下,是歷史上經常被討論的有關君道政體的一個重要話題。辯證地看,創業與守成同樣是艱難的。創業時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等到戰勝了所有的敵手建立了新政權之後,從艱苦的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似乎還有想想都後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說,房玄齡經歷過戰爭的艱苦,九死而後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但是,在新政權建立起來之後,如果還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變得驕傲自滿,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再關心人民疾苦,就會引起新的社會矛盾,導致政權的衰亡。
魏徵認為,打天下還存在著「天授人與」的機遇,只要順應時勢人心,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而治天下就必須始終保持謹慎的頭腦,不能對個人的慾望有絲毫的放縱,這才是最難的。
其實魏徵也是經歷過隋末動亂的,只不過在太宗掌權以前,沒有跟隨他奪取皇位而已。說他不懂得創業的艱難,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養令他比房玄齡更明白這個時候應該關注的是守成、是治國。
當然也是因為魏徵沒有創業的功勞可居,沒有那方面的發言權罷了。
4樓:凰伯爵鴉
1.楚莊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據載生年不祥,卒於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年齡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遠足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
大夫伍舉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
伍舉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叫,是何鳥也?」
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叫,叫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愈甚。
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
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舉、蘇從擔任要職。
這就是「一叫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2.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
「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裡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
「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
」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5樓:我會一直在邊
不能告訴你 把你寫在日記裡
歷史上不聽忠言逆耳的人物,列舉歷史上三位諫臣 就是忠言逆耳的那種
公元前119年 元狩四年 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便是衛青 霍去病的前鋒將軍。當時李廣已經年近六旬,衛青便命李廣帶兵向東行進,可是李廣一心要與匈奴人正面對戰,他從東路出發後,一路上不聽軍隊嚮導的勸阻,執意按照自己的所想的方向前進,最終卻迷路了,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走,衛青沒能活捉...
歷史上因過渡沉浸於過去而失敗的人物
z光陰的故事 法國的貝當元帥。長於防守的將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成功守衛凡爾登要塞而成為法國英雄。後成為法軍總司令。戰後成為法軍核心領導者之一。其軍事理論強調防禦優於進攻。積極倡導修築馬其諾防線。二戰中馬奇諾防線被德軍繞過,法軍慘敗。後貝當率領法國投降。成為法蘭西的敗類。因沉溺於過去 政策 事情 ...
歷史上有哪些偉大而傑出的女性,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女人
賽爾號幫手 黃道婆紡織界祖婆 創造了紡織業 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又稱黃婆。生卒年不詳。松江府烏泥涇 今屬上海 人。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 今海南島 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 彈 紡 織工具 如攪車 椎弓 三錠腳踏紡車等 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 配色 綜線 花工藝技術,織製出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