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登哥啊啊啊啊
背景:1.歷史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統治者順應這一趨勢進行改革。
2.政治背景:班祿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奪制」,**俸祿乃從戰爭中掠奪他人財物,後來國家漸漸安定,**間貧富差距漸大,**成風。
3.社會背景: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不斷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雖已日趨緩和,但由於統治階級過度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農民起義年年爆發,
與商鞅變法對比:背景:秦國、北魏舊的生產關係、制度、文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這兩次改革實質上都是封建制改革。
對後世經濟方面的開創性措施:商鞅的重農抑商政策發展了秦國的農業,同時在今後也成為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一貫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孝文帝改革推行封建土地國有制——均田制,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隋唐時期,這種制度被廣泛實施,同時也對唐末藩鎮割據有一定影響。
共同影響: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緩解了統治危機,建立了新的生產製度和生產關係,推動了政權的封建化。
2樓:歲月不寒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經濟上:北魏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社會發展水平落後,****尖銳。
2、政治上:北魏崛起並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割據的政治局面,社會矛盾尖銳。
3、文化上:民族融合趨勢出現。
一、改革簡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二、改革內容:
遷都以前:進行政治經濟的改革。
遷都洛陽:為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中原地去的控制。
遷都以後:改用漢語;穿戴漢服 改漢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 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學習漢族的禮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
三、改革作用:
1、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促進了各族社會的進步;
3、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
4、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3樓:匿名使用者
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遷都洛陽
2、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意義:1、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手工業:
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達西方國家。
2、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
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背景是什麼
4樓:zyc墨軒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主要目的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專
戶調製,變屬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公元471年(皇興五年),拓跋巨集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後,農民起義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鬥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5樓:可靠的桃花扇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為了加強統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漢族版地主階級的權統治經驗,於484年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頒佈均田令,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為接受漢族文化,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著漢服,學說漢話,採漢姓,提倡與漢族通婚。孝文帝的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作用分別是什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怎樣
6樓:金果
一、背景: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
3、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二、內容: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5、遷都洛陽。
6、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三、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7樓:阿沾
1、改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
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局面。當時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
2、改革的內容:
(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
(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
(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3、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遠矚的改革眼光。
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
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後,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序,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樓:敲黑板劃重點
2、改革的內容:
(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
(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
(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3、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9樓:獨行沒趣
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10樓:真誠無怨無悔
穿漢服,說漢話,寫漢字,改漢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溝通。
11樓:該使用者無名字哎
改革背景
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拓跋部不斷南遷,在西晉時,部落首腦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位代王,並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
一、兼併戰爭,先後滅掉了北方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改革內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
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12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北魏統一復黃河流域後,出現了制
民族大融合的趨bai勢;北方少數du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zhi北方dao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內容或措施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555字母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 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為北方經濟的恢 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 經濟 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有什麼意義
蝴蝶格格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 經濟 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內容或措施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飄揚的海盜旗 北魏孝文帝,當然是北魏的啦,不是曹操的那個魏,是南北朝的北魏 目的為了革除鮮卑舊俗 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 鞏固北魏的統治 詳見百科 流水終似 目的 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更好地治理北方地區,鞏固北魏政權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內容或措施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使用者 1 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