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遺址反映了夏朝的文明

時間 2021-08-11 17:47:26

1樓:愛靜靜愛圖圖

二里頭遺址最早發現於2023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系統的考古發掘,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二里頭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遺存。

目前為此,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歷史遺存為:約有十座經勘探發掘為大中型夯土建築基址,集中在一個區域,可能為宮殿遺址;宮城內的宮殿有中軸線,建築左右對稱,前後幾進院落;在宮殿南,發現了一個用圍牆圍著的青銅器和綠松石等高等級器物的手工業製作作坊,可能是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圍繞中心區域的四條街道以及街道上雙輪車的碾壓痕跡,可能為九宮格的都城街道設計。以上這些代表了這座超大型的都邑遺址的規模。

在手工製作作坊發現的器物有:一個牙璋;一個青銅斝;一個青銅盉;一個青銅鼎;一個綠松石龍形器,這些組成了一個大型器物群,展現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代表了中國統一王朝的先進技術與文明。

二里頭遺址,位於洛河與伊洛河之間,據說其衛星影像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實際面積還要大於此,且空間佈局較為複雜;二里頭還發明瞭一系列政治理念,包括和等級身份相聯絡的一整套青銅容器,主要以酒器為主。青銅器的數量的等級差異的政治性發明,源頭就在二里頭。

二里頭遺址六十年進行了四十多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平均一年發掘500多平方,先後發現了大型宮殿建築基址、中小型房址、青銅冶鑄作坊,出土了有著成組的青銅器、玉器、綠松石器隨葬的貴族墓,建立了以陶器為中心的文化分期和譜系框架。

根據專家推測,二里頭時期應該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可以叫做王國文明的階段。但它究竟是夏都還是商都,抑或是前夏後商,學者們長期以來卻聚訟紛紜,爭議不休。

對此二里頭遺址超過半個世紀的國家考古發掘,如果僅是發現以上這些實物與遺存,能夠顯示證明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的夏朝國都嗎?它能代表華夏民族璀璨的文明與文化嗎?

我們知道,夏朝是因為大禹治水的功績,而得到了舜帝的賞識、獲得萬國諸侯的擁戴,而建立了夏朝。二里頭遺址坐落於兩河之間,一場大雨就可以讓這個城址遭受洪水的侵襲,輕者被淹,重者將遭受滅頂之災,這個城址可以體現夏朝大禹的治水理念嗎?

大禹為治理天下洪水,禹跡九州,大禹如何把自己的國都選在如此凶險的位置,毫無水利與水害的基本常識,又如何代表夏朝呢?

作為一個王朝的國都,護城河是任何一個城市的必備基本設施,不僅可以進行軍事防護,更重要的是在遠古年代,可以預防猛獸的襲擊,是一個城市防洪與排汙的主要渠道,二里頭遺址的護城河系統有嗎?

夏朝國都是一個王權的象徵,其宮殿建築必然以永久建築為標誌,沒有瓦礫這種耐日晒雨淋的基本材料,茅草的屋頂,超不過十年就要腐敗,更不要說一場大風可能讓它頂飛房塌。生活居所都無法保障的部落,能夠建立統一穩定的王朝?積累燦爛的夏朝文明?

2樓:冬夏

二里頭發現的比較早,那個時候斷代工程剛剛開始,所以人們認為他有可能是夏都。但是隨著考古的陸續發現,更多的人提出質疑,目前考古界沒有人認為它是夏都或者商都。

不管夏是屬於國還是朝,有一點要明確的指出,他要具有王者之都的氣勢。無論是城市佈局,還是宮殿形制都要達到這些,否則只能認為是部落,甚至連「城」都不能算。在這一點上二里頭明顯處於下風,他不僅沒有城牆,甚至宮殿的形態都不像,更像是一個大茅草棚子。

而且他的年代也對不上,夏(4100至2023年前)二里頭(3750至2023年前),只能說他是夏商時期的一處遺址而己。

王者之相,從另外兩處考古發現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來。

一個是山西陶寺(4500至2023年前),被稱為「華夏第一都」。修建於2023年前的完整城牆,佈局整齊的宮殿群,祭祀臺遺址,甚至還發現了天文臺。這裡有許許多多代表禮儀性的玉器,還有許多青銅器,無不表示著他的王者之相。

所以這裡又被稱為「堯、舜」之都。

另外一個是陝西石峁遺址(4300至2023年前),直接貫穿了大半個夏。425萬平方米的超大古城,超越了夏商時期所有的古城遺址,他的發現被人們冠以「石破天驚」來形容。

皇城臺、內城與外城、祭祀壇、大型墓地等共同組成了這座史前最偉大的古城。他的城牆形態「馬面、甕城、敵臺、角樓」等等城防措施,一直到漢代以後才出現,令人感覺非常驚訝。

這裡的統治階層及其奢侈,他們在皇城臺之上修建大型水池用來養來自於南方的「揚子鱷」,還飼養了鴕鳥,說明這裡受到了天下部落的尊崇何朝供。

這裡最著名的就是玉器,他們擁有的玉石種類從遼東半島一直到新疆,青海,甘肅,甚至到達2000km外的浙江一帶。石峁出土的玉璋器型要比別的地方大,長達50cm(其他地方是30cm),她被人們用「禹、啟」之都來形容。「玉門瑤臺」這個古書中記載的故事,在這裡也有了發現,人們在修建城牆的時候將製做好的精美玉器藏在了城牆之中。

在它的周圍又陸續發現了十幾座衛星城一起供衛著他,明顯就是一箇中心之都。

2023年,中華玉石之路研討會在榆林召開,在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裡曾經就是天下玉石之路的源頭,也是當時天下的中心!

3樓:輕候念雲

夏墟,夏朝的都城遺址,一般指洛陽二里頭遺址。

墟是有人住過而現已荒廢的地方,如殷墟,加朝代名,則指歷史上該朝代都城遺址。由於都城變化,夏墟、殷墟都有不同地點的。

中文名夏墟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

簡介夏朝的都城遺址

發掘時間

2023年

快速導航

發掘沿革

遺址價值

位置境域

洛陽市盆地的夏朝都城,發掘過的有偃師二里頭遺址夏墟。

年代分佈約為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2023年(一說前2023年~前2023年)。2023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製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

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偃師市二里頭村,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我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發掘沿革

2023年甲骨文的發現和2023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由此,二十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2023年夏,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頭遺址宮殿基址**掘現場

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穫,2023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又將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該遺址範圍為東西約2公里,南北1.5公里。

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至距今2023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此遺址的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夏文化時期,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已持續了四十多年,遺址內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蹟有宮殿建築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銅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遺址的中部發現有3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群。其中,最大的兩座已正式發掘。

巨集偉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根據出土的遺蹟現象,可以將1號宮殿建築基址的主殿復原成一個「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數百平方米的廣庭。

基址四周有迴廊。大門位於南牆的中部,其間有3條通道。這樣的宮殿建築只有掌握了大量勞動力的統治者才能建成。

由此也可證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二里頭遺址的宮殿建築,雖時代較早,但其形制和結構都已經比較完善,其建築格局被後世所沿用,開創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先河。

夏朝的文明遺址……

4樓:匿名使用者

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村位於伊、洛二水之間,距離洛陽市約18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

是夏代都城遺址。2023年這裡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銅器如刀、爵、鈴等,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青銅器。第三期文化層中發現兩處大型宮殿夯土臺基。

其中西邊一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在臺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闊8間、進深3間的宮殿基址,四周環以廊廡。在遺址東南部還發現大面積鑄銅、製陶作坊遺址。該處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的考古界出現了新的興奮點。殷墟曾震驚世界,二里頭也將引領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權以後,為便利於政治統治,將天下分為九州,洛陽就是當時的豫州。禹將都城定在陽城(今河南登封),與洛陽相距不過百里,所以洛陽也屬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的兒子)統治時期將都城遷到了洛陽。

關於這一點史書裡記載,「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尋阝,據歷史學家考證,就在今洛陽市偃師的二里頭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繼位以後,由於太康貪圖享樂,不務朝政,整日只知遊獵玩耍,導致東夷部的後異乘機反叛,並攻佔了夏的都城斟尋阝,趕走了太康,一度奪取了夏王朝的統治權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太康失國以後,與弟弟仲康一起逃往東方,不久很快死去。

仲康的兒子相依靠其它東方諸侯殘存發展,處境困難,最後在相的兒子少康時才又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在中國歷史上又稱「少**國」。少康恢復夏王朝統治以後,夏朝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活動區域以伊洛一帶的河南地為中心,東通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長灘,所有夏、夷諸部的眾多邦國均都臣服於夏的統治。

少康以後,夏朝幾世均不在洛陽建都,至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統治時期才又定都於斟尋阝。這一點(史記·吳起列傳)是這樣記載的:「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顯然就是洛陽所處的位置。

總的來看,夏朝主要活動中心在洛陽,亦即史書記載的斟尋阝。然而幾千年過去了,斟尋阝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為人們難以尋覓的歷史遺蹟,我們根據史書記載的地理方位,判斷夏代的斟尋阝就在我們洛陽。由於長期以來缺乏考古資料的證明,不少人對此表示懷疑,直到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徐旭率隊來豫西作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市偃師縣城區西南9公里處的二里頭村南高地上發現了沉睡幾千年的夏都斟尋阝,這一點才成為不爭的事實。

研究表明,洛陽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個帝王統治時期曾是都城,為夏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二里頭遺址包括偃師二里頭,圪擋頭和四角樓三個自然村,總面積400萬平方米,堆積著四期文化層。經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規模巨集大,設施完備,內容豐富。宮殿、陵寢、房屋、道路、水井多有發現,並且還發現了當時的鑄銅遺址,發現了原始的青銅工具,其中有**和酒器,說明我國青銅文化的歷史在夏代已經相當成熟,同時也說明洛陽是我國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

二里頭晚期的文化層還出土了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陶塑的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刻劃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從二里頭遺址的灰坑中發現了許多埋葬的奴隸,其形狀各異,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縛,有的身首異處。他們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隸主的酷刑而喪生,或因當時奴隸制時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當時奴隸主統治的慘忍。夏代奴隸主暴虐無道的統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廣大奴隸的拼命反抗,他們憤怒地詛咒夏朝的奴隸主統治,甘願與其同歸於盡。

在當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東部的商族興起,在其首領商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的統治,夏朝經歷了四百七十餘年曆史以後終於滅亡。

2023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從此進入學者的視線,中國考古學界由此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

此後,中國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製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刻舟求劍 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哪一因素對決策的影響

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 呂氏春秋 察今 中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 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兒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

《童年》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童年》反映了一個當時怎樣的社會

叭叭叭 關於 童年 寫作背景 童年 是高爾基自傳體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在義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 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

《憶昔垂老別》分別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怎樣的社會狀況

1 憶昔 二首作於唐代宗廣德二年 764年 春,杜甫寄居閬州。763年來,杜甫被召為京兆功曹參軍,未去赴任。唐肅宗的信任宦官李輔國和寵懼張良娣,致使綱紀壞而國政亂。2 垂老別 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年 三月,安史之亂時期人民遭受的災難與統治者的殘酷。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鄴城兵敗之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