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南昌志明
你說的這個是帝王、公侯的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 劉基,字伯溫,諡號文成
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2樓:拉塔塔拉
春秋時期各諸侯等級不同,最高階的公國如魯國、蔡國、陳國、鄭國等全是弱國。而爵位低的國家齊晉秦楚(齊侯,晉伯,楚子,秦子)全是強國,後來它們都稱公稱王。嚴格意義上,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自稱寡人,而諸侯多被呼為“君上”、“君父”、“主公”等,後來禮崩樂壞,也自稱寡人、孤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君主都自稱孤或寡人,他們的兒子被稱為公子,天子的兒子稱王子。女兒沒有特別的稱呼。
春秋時期,臣下對諸侯國君主的稱呼是什麼
4樓:奉系軍閥
大王可以參見史記中一些文章,一般都是稱呼大王
5樓:匿名使用者
一、1,天子稱謂
春秋時期天子稱王,這是沿用先代的習稱。夏、商、西周三代天子皆稱王,而不稱帝。
“天子”是尊稱,《曲禮》說:“君天下曰‘天子’。“王”是正式稱號,“天王”則是最高稱號。
王生時一律簡稱“王”,死後以諡號稱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朝有追諡的禮規,天子,國君,大夫死後根據其平生表現追封一個諡號,“文”、“武”就是死後的諡號。關於諡號的各種含義《史記》最後一冊有一附表可參看。
天子自稱“餘一人”或“予一人”。古字“餘”與“予”相通。這是天子面對臣下及諸侯國君朝拜時的自稱。
《周語》內史過在與周襄王對話中引《尚書 湯誓》說:“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論語》上也說:
“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天子在居喪期間自稱“小童”。天子蒙難之時自稱“不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周襄王遭叔帶之難遣使來告曰:
“不穀不德,得罪母弟叔帶,現避難在鄭國,特來相告。”後有評語說:“天子凶服、降名,禮也。
”這是說按禮規天子蒙難之時身著凶服,自稱也要降一等。
天子周王的兒子稱王子,孫子稱王孫。我們知道王孫滿答楚子問的故事,王孫滿就是周王的孫子,名叫滿,故稱王孫滿。周王室姓姬,王孫滿的姓姬名叫滿。
稱他為王孫滿,其實是對他出身的一種尊敬。
王的繼承人則稱太子,有時也叫世子。
2,國君稱謂
天下君主為王稱天子,那麼各諸侯國國君該怎麼稱呼呢?
諸侯國國君有兩個通稱,一個是“君”,所有諸侯國不論大下一律稱其君主為“君”,這就是“君”的最初含義,一國之長。人們可以稱齊國國君為齊君,管魯國國君叫魯君。
國君的第二個通稱叫“公”。周朝時有爵位之分,共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
各諸侯國按爵位分為五等。公爵國國君稱公,侯爵國國君稱候,以此類推。但一般情況下,不論是何等爵位國君一律尊稱“公”,只有在正式場合如朝覲天子,諸侯盟會等場合才嚴格按其爵位相稱。
如齊國是候爵國,國君稱齊侯,鄭國為伯爵國,《左傳》中常常稱其為鄭伯。
儘管生前有區別,然而死後一律稱公。故有齊桓公,鄭莊公之稱。就連子爵國邾國其國君也被稱為公,如邾文公等君。
國君自稱為“寡人”。“寡人”是一種謙稱,原意是寡德之人。
國君居喪及有難之時自稱“孤”。《左傳》莊公十一年宋遇水災,魯國派人去弔問,宋閔公自稱孤,說:“孤實不敬…..
,”又例,晉平公死,諸侯欲見新君,叔向說:“孤在衰絰中…..,”
國君在天子面前自稱某土守臣,天子稱異姓諸侯伯舅,而管同姓諸侯叫叔父。如周王稱呼晉文公為叔父,而對齊桓公則叫伯舅。晉國與周王室同姓,都姓姬,而齊國姓姜。
國君稱公,國君的兒子們則稱公子,孫子被稱為公孫。
公子有嫡出庶出兩種,國君正夫人所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兒子叫庶子。而將成為國君繼承人的那個公子則叫世子。世子有時也用於王位繼承人稱號,與太子混用。
二、晉國等中原各國官職除小部分略有不同稱謂外,秦國和楚國官職都各有特色.
晉國等國的主要官職:
司寇:刑官之名,掌刑法,防奸邪。
御史:故國時管理文書及記事的**。
內史:職掌國家租稅、錢穀與財政收支。
中尉:以選任賢能,拔舉官吏為職責。
宦者令:宮內侍者的長官,管理內廷事務。宦者令的權勢很大,常豢養門客。
田部史:趙國徵收租稅的官吏。
大將軍:武官之首,總理軍務,統兵征討或防禦
裨將:副將軍,協助將軍處置軍務。
國尉:高階武官。有功的軍士許歷升為國尉。
都尉:軍官職名。
郡守:郡的長官。郡在春秋時出現,多設於荒涼偏僻或軍事要地。董閼於曾為上地郡守。
縣令:縣的長官。處置管理一縣的軍、政、民事務。
師:教導王與太子為職。《。
左師:資格老、年紀大的君主參議人員。
博聞師:君主的學術顧問。
司過:諫議官職。
代相;代相為代地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
秦的各級官吏制度,根據
《商君書》記載,共分20級:
1、爵位:公士
2、爵位:上造
3、爵位:簪
4、爵位:不更
5、爵位:大夫
6、爵位:官大夫
7、爵位:公大夫
8、爵位:公乘
9、爵位:五大夫
10、爵位:左庶長
11、右庶長
12、爵位:左更、
13、中更
15、爵位:少上造
14、右更
16、爵位:大上造
17、爵位:駟車庶長
18、爵位:大庶長
19、爵位:關內侯
20、爵位:列侯
三、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cqzz/cqzz_ml.htm
古代有的皇帝稱自己“寡人”,有的稱“朕”,有的稱“孤”他們的差別是什麼呢?
6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都差不多的也是都是統治者對自己的稱呼,顯示地位
7樓:西瓜吸塵器
都差不多,都是不同時期帝王對自己的稱呼,是統治者對自己的一種謙稱
8樓:幹物女
其實都差不多的也是都是統治者對自己的稱呼,都是統治者對自己的一種謙稱
9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朝代皇帝對自己的稱呼,意思都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同
10樓:毛毛檸
因為每個時期的帝王都有不同的喜好,都是寓意比較好的
11樓:喵神咖哩
寡人寡人的說法,在歷史上出現得最早都差不多,都是不同時期帝王對自己的稱呼
12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考察,發現寡人的時候多是在春秋時期,比較厲害的人物都稱為不穀
13樓:鐜嬪皬濞溹竻
寡人寡人的說法,在歷史上出現得最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寡人的.
14樓:檸檬我超萌
都一樣,都是統治者對自己的一種謙稱,就是一個朝代和一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
孤人,寡人、朕的稱謂有什麼區別
15樓:御慕桖雅
一、本義不同。
1)孤的說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原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諸侯們自嘲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樣。
2)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3)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二、出現的年代不盡相同。
1)孤在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
2)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為孤。
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唐順宗為太子時自稱寡人。五代郭威未稱帝前自稱寡人。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
3)“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三、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
1)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
2)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稱“朕”。
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16樓:新史知天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我們在看不同時代電視劇的時候,皇帝的自稱都是不同是,有自稱“孤”的,有自稱“朕”的,有自稱“寡人”的,那麼這些稱呼又有什麼不同呢?
17樓:匿名使用者
孤人是東周以前王的自稱,東周後,天子腳下的那些諸侯和王自稱寡人,秦始皇統一後就自稱朕,歷代帝王自稱朕。孤、寡都可以看出“只有一個”,說明那些王的驕傲自大,認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這樣高貴。朕在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自稱,秦始皇為了突現高貴,把朕作為自己一個人的自稱,其他人不得自稱朕。
18樓:灑家乏了
孤人 寡人意思一樣,龍座上只能坐一個人,所以皇帝自稱孤寡人;
“朕”是皇帝對自己的尊稱。
19樓:匿名使用者
實質上沒區別,都是古代皇帝的自稱,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20樓:海雲秋月
一個意思 都是古代帝王的自稱 非要說不同就是寫法 讀法等不同
21樓:冰紫雪青
寡人是秦朝以前的,孤人是三國的,朕是統一天下以後
22樓:匿名使用者
用的年代不同,如: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孤人:孤依無靠的人。應該是孤家、孤,對不起,我沒見過孤人這一說法~在下學識淺~
古代君主自己謙稱為孤或寡人(‘孤家’多見於戲曲),現在用‘孤家寡人’比喻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 htytc回答專用切割線~~~~~~~~~~~~~~~
你要稱自己為皇帝~用朕比較好。
23樓:水獺乖乖
都是皇帝的自稱。在不同的朝代有比較時興的一種
24樓:匿名使用者
時代不同,場合不同
封建君主開始叫朕
25樓:匿名使用者
沒區別, 你想叫咋叫
26樓:韓笑楓
沒什麼區別,都是皇帝的自稱.
古王侯不同時期自稱有:孤、朕、寡人等,那麼光緒時期光緒的自稱是什麼?
27樓:憶前愆
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唐以後只有皇帝可以稱寡人、孤家,是一種君主的謙稱,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江山一統。
而清朝沒有皇帝稱孤道寡的記載,翻開清朝的史料,“朕”字的使用俯拾皆是,諭旨、硃批無不如此,就是記載皇帝的說話也用“朕”字。
另:還有一種說法:皇帝平時用“我”,正式場合和書面用“朕”。
著名的文史學者周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當然現代人誰也不曾聽過皇帝的說話,當時也不曾留下唱片和錄音帶,但‘朕’字只是文字上的用字,僅可用於皇帝的詔書上,皇帝平時的說話當然也應和常人一樣,也應以‘我’字為第一人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