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歌吟鈴子
夏朝:夏朝(約前2070-前2023年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距今時間
約2023年至2023年
地點夏朝是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城邦的關係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範圍來表示其影響力。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王室在血緣上有宗親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國語·周語上》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河水對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對於夏朝的行政區,世傳為“九州”:
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
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
青州,浮於汶,達於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
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
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於洛,達於河。(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陝西東南、山東西南部。)
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今四川以及陝西、甘肅南端。)
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
建立者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
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
定都都城變遷
首領 居地 今地
鯀 崇 今河南洛陽嵩縣
大禹 陽城 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
陽翟 今河南許昌禹州
平陽 今山西安邑或晉陽
啟 陽翟 今河南許昌禹州
太康、中康 斟鄩 今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相 商丘 今河南商丘睢陽區
帝丘 今河南濮陽南
羿 鉏 今河南滑縣
羿、寒浞 窮石 今河南洛陽南
少康 綸城 今河南商丘虞城縣利民鎮東南35裡
夏邑 今河南商丘夏邑縣
帝丘 今河南濮陽南
杼 原 今河南濟源西北2公里廟街原城
杼、槐、芒、洩、不降、扃:
老丘 今河南開封祥符區國都裡村
廑、孔甲、皋、發:
西河 今河南安陽東南
桀 斟鄩 今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商朝:商朝(約公元前2023年—約公元前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距今時間
約2023年至2023年
地點商朝的勢力範圍大大超過了夏朝。《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據《尚書商書》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八遷的地點,歷來說法不一。大體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範圍。
有人認為鄭州**、偃師**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於殷。“
建立者商湯(約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2023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見於記載的有:
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範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
《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作《湯誓》後自號武王,建立商朝後又在位12年。百歲而崩,廟號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定都亳(商丘)、殷(安陽)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其他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
周朝:周朝(前2023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
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一說是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距今時間
約2023年至2023年
地點當時周朝疆土北方封國燕,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
在成康之治這個時間段中,周朝進入了前期興盛的一段時期中,此時周朝的領土,東北抵遼東半島,西北到達陝西南部一帶,南直取長江,這個時候周朝的疆域最為廣大。
建立者周武王姬發(?―前2023年),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為邑姜。
約前2023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命”年號。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受命十一年(約前2023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
殷商大敗,紂王**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202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定都鎬京 雒邑
鎬京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周文王滅崇(位於陝西關中,夏禹之父鯀所封之地)後,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今西安西南),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周武王時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即《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稱豐鎬。
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巨集大,佈局整齊的城市,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佈局方整、寬暢、巨集偉的先河,建構了中國城市平面佈局的總規制,成為後來城市總體佈局的典範。豐鎬兩京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周禮的誕生地。
豐鎬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考古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千米,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
雒邑洛邑,是周朝國都洛陽的古稱,河南洛陽“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尚書》稱“土中”、“洛師” 、“洛邑” 、“新邑洛”、“東國洛”。周朝金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
洛邑瀍水東西兩岸分別為成周城和王城。
洛邑為周武王定鼎之地,周成王“宅茲中國”之處。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成周洛邑。武王伐紂成功後,就著手在國家的**建立新都,於公元前2023年建立周王朝。
兩年之後,武王疾歿,周成王繼位。接著,周公奉旨東征平叛,營建成周城。西周時期王城(洛邑)為周朝的宗廟宮殿區,成周城為殷遺民聚居區。
東周時期,周平王遷都洛邑,至周敬王時發生“王子朝之亂”,周敬王動遷避居瀍水東的成周城(位於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從此成周與王城分為兩地,但都在洛陽市附近。
到周赧王時,周王才遷回王城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