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選貞觀君臣論治翻譯

時間 2021-05-04 13:32:10

1樓:水瓶臨風

麼要躲避疾病!

」於是吞食掉蝗蟲。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為災害。

42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上言:

「往年雖出宮人,竊聞太上皇宮及掖庭宮人,無用

者尚多,豈惟虛費衣食,且陰氣鬱積,亦足致旱。

」上曰:

「婦人幽閉深宮,誠為可愍。灑掃

之餘,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儷。

」於是遣尚書左丞戴胄、給事中洹水杜正倫於掖庭

西門簡出之,前後所出三千餘人。

天干旱少雨,

中書舍人李百藥上書說:

「往年雖放出過宮女,

我私下聽說太上皇宮內與

掖庭的宮女,深鎖宮中的比較多,豈止是白白耗費衣物糧食,

而且陰氣鬱積,也足以造成幹

旱。」太宗說:

「婦人們常年鎖在深宮裡,實在值得同情,灑掃庭除之外,還有什麼用呢?應

當全部讓她們出宮,聽任她們另尋配偶。

」於是讓尚書左丞戴胄、給事中洹水人杜正倫在掖

庭西門選擇遣返宮女,前後共計三千餘人。

43上問王曰:

「近世為國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對曰:

「漢世尚儒術,宰相多用經術

士,故風俗淳厚;近世重文輕儒,參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

」上然之。

太宗問王:

「近代以來國家政治越來越趕不上古代,為什麼呢?」王回答道:

「漢代崇

尚儒術,宰相多用通經的儒士,所以風俗淳厚;近代以來重文藝而輕儒術,又輔以法律,這

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所以日益衰微的原因。

」太宗頗以為然。

44交州都督遂安公壽以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盧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徵入朝,

諭以「交趾久不得人,須卿鎮撫。

」祖尚拜謝而出,既而悔之,辭以舊疾。上遣杜如晦等諭

旨曰;「匹夫猶敦然諾,柰何既許朕而復悔之!

」祖尚固辭。戊子,上覆引見,諭之,祖尚固

執不可。上大怒曰:

「我使人不行,何以為政!

」命斬於朝堂,尋悔之。他日,與侍臣論「齊

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對曰:

「文宣狂暴,然人與之爭,事理屈則從之。有前青州長史魏愷

使於樑還,除光州長史,不肯行,楊遵彥奏之。文宣怒,召而責之。愷曰:

『臣先任大州,

使還,有勞無過,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

』文宣顧謂遵彥曰:

『其言有理,卿赦之。

』此其所長也。

」上曰:

「然。者盧祖尚雖失人臣之義,朕殺之亦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

矣!」命復其官蔭。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壽因**犯罪。太宗認為瀛州刺史盧祖尚文武全才,廉潔奉公,

便徵召他入朝,命令道:

「交趾郡很久沒有得力人選,需要你前去鎮撫。

」盧祖尚拜謝出朝,

不久又後悔,

以舊病**相辭。

太宗讓杜如晦對他傳旨道:

「一般的人尚能夠重然諾守信用,

你為什麼已答允了朕而又後悔呢!

」盧祖尚執意辭退。戊子(二十五日)

,太宗再次召見他,

曉以道理,盧祖尚仍固執己見,拒不從命。太宗大怒道:

「我不能對人發號施令,又如何治

理國家呢?」下令將盧祖尚斬於朝堂之上,不久又後悔。過了幾日,與大臣議論「齊文宣帝

是怎麼樣一個人?」

,答道:

「齊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與他爭論時,遇到理屈詞窮時能夠

聽從對方的意見。當時前青州長史魏愷出使樑朝還朝,拜為光州長史,

不肯赴任,

丞相楊遵

彥奏與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宮中大加責備。魏愷說:

『我先前任大州的長史,出使歸

來,有功勞沒有過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長史,所以我不願意成行。

』齊文宣帝回頭對楊遵彥

說:『他講得有道理,你就寬赦他吧。

』這是齊文宣帝的長處。

」太宗說:

「有道理。先前盧祖

尚雖然缺少做大臣的道義,朕殺了他也過於粗暴,如此說來,還不如齊文宣帝!

」下令恢復

盧祖尚子孫的門蔭。

45徵狀貌不逾中人,

而有膽略,

善回人主意,

每犯顏苦諫;

或逢上怒甚,

徵神色不移,

上亦為霽威。嘗謁告上冢,還,言於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竟不行,

何也?」上笑曰:

「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

」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

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膽略,善於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顏直諫。有時碰上太宗

非常惱怒的時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為之收斂。他曾經告假去祭掃祖墓,回來後,

對太宗說:

「人們都說陛下要臨幸南山,外面都已嚴陣以待、整裝完畢,而您最後又沒去,

不知為什麼?」太宗笑著說:

「起初確實有這個打算,害怕你又來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

」太宗曾得到一隻好鷂鷹,

將它置於臂膀上,遠遠望見魏徵走過來,

便藏在懷裡;魏徵站在那

裡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來,鷂鷹最後竟死在太宗的懷裡。

46上曰:

「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於屏風,坐臥觀之,得其在官

善惡之跡,皆注於名下,以備黜陟。縣令尤為親民,不可不擇。

」乃命內外五品已上,各舉

堪為縣令者,以名聞。

太宗說:

「為朕養護百姓的,唯有都督、刺史,朕常常將他們的名字書寫在屏風上,坐

臥都留心**,

得知在任內的善惡事蹟,

均注於他們的名下,

以備升遷和降職時參考。

縣令尤其與百姓親近,不可不慎加選擇。

」於是下令朝廷內外五品以上**,各薦舉能勝任縣令

職位的人,呈報他們的姓名。

47沙門法雅坐妖言誅。

司空裴寂嘗聞其言,

辛未,寂坐免官,

遣還鄉里。

寂請留京師,

上數之曰:

「計公勳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澤為群臣第一。武德之際,貨賂公行,紀綱紊亂,

皆公之由也,但以故舊不忍盡法。得歸守墳墓,幸已多矣!

」寂遂歸蒲州。未幾,又坐狂人

信行言寂有天命,寂不以聞,當死;流靜州。會山羌作亂,或言劫寂為主。上曰:

「寂當死,

我生之,必不然也。

」俄聞寂率家僮破賊。上思其佐命之功,徵入朝,會卒。

和尚法雅以妖言惑眾被處死。司空裴寂曾聽過他的言論,

辛未(二十九日)

,裴寂也因

此事被免職,勒令遣送回老家。裴寂請求留在長安,太宗數落他說:

「你的功勞平庸,怎麼

能達到今天這個地步,

還不是因高祖皇帝恩澤才使你列居群臣第一。

武德年間,

****風

氣盛行,

朝廷政綱混亂,

均與你有關,

只是因為你是開國老臣,

所以不忍心完全依法令處置。

能夠回家守著墳墓,已經是夠幸運的人。

」裴寂於是回到老家蒲州。不久,有一個狂人信行

稱裴寂面有天相。裴寂並沒上報朝廷,依法令當處死;太宗將其流放到靜州。正趕上當地的

山羌族叛亂,有人說叛軍劫持裴寂為其首領。太宗說:

「裴寂依罪當處死,我留給他生路,

他肯定不會走這條路。

」不久聽說裴寂率領僮僕家丁打敗叛軍。太宗考慮他有佐命之功,徵

召他入進朝,裴寂恰好死去。

48二月,戊寅,以房玄齡為左僕射,杜如晦為右僕射,以尚書右丞魏徵守祕書監,參

預朝政。

二月,戊寅(初六)

,任命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右僕射,尚書右丞魏徵為祕

書監,參預朝政。

49上謂房玄齡、杜如晦曰:

「公為僕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比

聞聽受辭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乎!

」因敕「尚書細務屬左右丞,唯大事應奏者,乃

關僕射。

」丁巳(十六日)

,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

「你們身為僕射,應當廣求天下賢才,因

才授官,這是宰相的職責。近來聽說你們受理辭訟案情,

日不暇接,怎麼能幫助朕求得賢才

呢?」因此下令

「尚書省瑣細事務歸尚書左右丞掌管,只有應當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僕射

處理。」

50玄齡明達政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

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與杜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至於臺閣規模,皆二

人所定。

上每與玄齡謀事,

必曰:「非如晦不能決。

」及如晦至,

卒用玄齡之策。

蓋元齡善謀,

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玄齡雖蒙寵待,或以

事被譴,輒累日詣朝堂,稽顙請罪,恐懼若無所容。

房玄齡通曉政務,又有文才,晝夜操勞,惟恐偶有差池;運用法令寬和平正,聽到別

人的長處,

便如同自己所有,

待人不求全責備,

不以己之所長要求別人,

與杜如晦提拔後進,

不遺餘力。

至於尚書省的制度程式,

均系二人所定。

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謀劃政事,

一定要說:

「非杜如晦不能敲定。

」等到杜如晦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建議。這是因為房玄齡善於

謀略,杜如晦長於決斷。二人深相投合,同心為國出力。所以唐朝稱為賢相者,首推房、杜

二人。房玄齡雖然多蒙太宗寵愛,有時因某事受譴責,總是一連數日到朝堂內,磕頭請罪,

恐懼得好象無地自容。

51夏,四月,乙亥,上皇徙居弘義宮,更名大安宮。上始御太極殿,謂群臣曰:

「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

則誰不可為,何必擇才也!

」房玄齡等皆頓首謝。

夏季,四月,乙亥(初四)

,太上皇李淵遷居弘義宮。改弘義宮為大安宮。太宗開始到

太極殿聽政,對群臣說:

「中書、門下省,都是機要的部門,詔敕文書有不當之處,均應議

論提出意見。近來唯見順從旨意,聽不見相反意見。如果只是過往文書,那麼誰不能幹呢,

何必又要慎擇人才呢?」房玄齡等人均磕頭謝罪。

52故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

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按以前的慣例,詔書凡涉及軍國大事,則讓中書舍人執所見,大家分別署名,稱之為

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加以稽核,給事中、黃門侍郎予以駁正。太宗開始申明舊的規

制,於是很少有錯誤。

53是歲,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後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這一年,戶部上奏稱:大唐人從塞外歸來以及四方夷族前後歸順唐朝的計有男女一百

二十餘萬人。

54蔡成公杜如晦疾篤,上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輒思如

晦,遣使賜其家。久之,語及如晦,必流涕,謂房玄齡曰:

「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

不見如晦矣!

」蔡成公杜如晦病重,太宗先派太子前去詢問病情,後又親去探視。甲申(十九日)

,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物品,都要想起如晦,派人將物品賜給他家裡。時間長了,提到

如晦,定要流下眼淚,對房玄齡說:

「你與杜如晦一同輔佐朕,現在只見到你,見不到如晦了!」

55上皇聞擒頡利,嘆曰:

「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

復何憂哉!

」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凌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

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

太上皇李淵聽說擒住了頡利可汗,

感嘆道:

「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城,

不能報仇;現在我的兒子能一舉剿滅突厥,證明我託付的人是對的,我還有什麼憂慮呢!

」太上皇召集太宗皇帝與十幾位顯貴大臣,以及諸王、王妃、公主等,在凌煙閣擺下酒宴,酒喝

到興處,太上皇自己彈奏琵琶,太宗翩翩起舞,公卿大臣紛紛起身祝壽,一直到深夜。

56乙卯,發卒修洛陽宮以備巡幸,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諫,以為:

「洛陽未有巡幸之期

而預修宮室,非今日之急務。昔漢高祖納婁敬之說,自洛陽遷長安,豈非洛陽之地不及關中

之形勝邪!

景帝用晁錯之言而七國構禍,

陛下今處突厥於中國,突厥之親,

何如七國?豈得

不先為憂,而宮室可遽興,乘輿可輕動哉!臣見隋氏初營宮室,近山無大木,皆致之遠方,

二千人曳一柱,以木為輪,則戛摩火出,乃鑄鐵為轂,行一二里,鐵轂輒破,別使數百人齎

鐵轂隨而易之,盡日不過行二三十里,計一柱之費,已用數十萬功,則其餘可知矣。陛下初

平洛陽,凡隋氏宮室之巨集侈者皆令毀之,曾未十年,復加營繕,何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也!

且以今日財力,

何如隋世?陛下役瘡痍之人,

襲亡隋之弊,恐又甚於煬帝矣!

」上謂玄素曰:

「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

「若此役不息,亦同歸於亂耳!

」上嘆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於是!

」顧謂房玄齡曰:

「朕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今

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

」仍賜玄素彩二百匹。

中國歷史十大明君,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小蟲子太慌張 關於中國歷史明君,有很多說法,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很多,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說法,下面介紹兩種說法。千古一帝 秦始皇 布衣皇上 劉 邦 開疆擴土 劉徹 盛世明君 李世民 風流女皇 武則天 士兵皇帝 趙匡胤 大明太祖 朱元璋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開創盛世 康 熙 風流倜儻 乾 隆 中國十大明...

中國歷史上的千古明君有哪些,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請你給個標準,什麼樣的算明君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善良的金色秋水 歷代皇帝,按照能力來說,分為明君和庸君 明君中按照能力和品德,又分為,英主,雄主,聖君,暴君。庸君中普遍能力中等,如果品德很差,那就是昏君。先秦之前的歷代君主,大禹,商湯,周文周武周公,此六人最賢 帝制時代開啟之後,細數歷代影響力非...

中國歷史朝代表,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

有郵箱不?發個表給你 你到 現代漢語詞典 後面看就有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 夏 商 西周 東周 秦 西漢 東漢 三國 曹魏 蜀漢 東吳 西晉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南朝 劉宋 蕭齊 蕭樑 南陳 北朝 北魏 東魏 北齊 西魏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遼 金 元 明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