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睢寧一指禪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不是對聯,是洋務派的指導思想,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張之洞為了調和統治階級頑固派和改良派之間的矛盾,系統地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把前輩的思想歸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個口號,成為洋務派的思想**。張之洞的《勸學篇》全面闡發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中體」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西學」為「中體」服務。
張之洞在洋務派那時說的四字對聯
2樓:睢寧一指禪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不是對聯,是洋務派的口號。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張之洞為了調和統治階級頑固派和改良派之間的矛盾,系統地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把前輩的思想歸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個口號,成為洋務派的指導思想。
張之洞的《勸學篇》全面闡發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體」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西學」為「中體」服務。
您好,看到您回答一位網友的提問,是張之洞所撰蘇軾故居的對聯 請問您知道這幅對聯背後的故事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張之洞所撰蘇軾故居的對聯
五年間謫官棲遲,較量惠州麥飯,譫耳蠻花,哪得此清幽山水。
三蘇中天才獨絕,若論東坡八詩,赤壁兩賦,還是公遊戲文章。
張之洞在洋務派那時說的四字對聯
4樓:睢寧一指禪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不是對聯,是洋務派的指導思想,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張之洞為了調和統治階級頑固派和改良派之間的矛盾,系統地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把前輩的思想歸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個口號,成為洋務派的思想**。張之洞的《勸學篇》全面闡發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中體」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西學」為「中體」服務。
5樓:樑景紅色彩與設計
上聯:中學為體
下聯:西學為用
張之洞出一對聯為難此人,卻被他當場答出下聯,一看
6樓:匿名使用者
提起這個張之洞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畢竟高中的歷史課文上就有他的大名。此人是晚清洋務派的主要代表,更是大清王朝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上,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等多座學堂,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實業,因此後世將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合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一般來說,能取得不同尋常政績的人往往個性非同一般,這個張之洞也不例外。據說當時他名氣很大,傲氣更大,也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不想說張之洞的政績,只想給大家說說他的幾個趣事。
清朝末年,外憂內患,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梁啟超想要力挽狂瀾,扭轉大清王朝的頹勢,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希望,於是特地風塵僕僕地來到廣州,想要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
可是,張之洞這人才氣大,名氣也大,傲氣更大,一般人根本看不上眼。他沒有直接接見梁啟超,而是出了副對聯,派人送於梁啟超,想讓他知難而退。
聯文是這樣的:「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這上聯狂傲無禮,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
梁啟超也是個聰明人,一看上聯便知其心意,笑了笑,毫不猶豫地對出了下聯,請來人回送給張之洞。
張之洞拿到梁啟超的下聯後,開啟一看,見上面寫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
梁啟超的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氣勢懾人。
張之洞看完後,欽佩不已,馬上出衙將他迎了進來,一聊之後,發現此人不僅憂國憂民,而且滿腹才華,兩人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傲氣更盛。有一次,梁啟超又去拜訪他,張之洞又當面出了一對子,想要難住梁啟超。
上聯是這樣的:「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這上聯中說的四水是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在四水之中,長江排首位,又說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而夏是排第二位。最後提出「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一個難以作答的問題。
梁啟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便又答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梁啟超所對的下聯其實是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開,在古代儒、佛、道三教之中,以儒為首,而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人居末位。最後梁啟超提出「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的難題,含意深遠,既挫了對方的傲氣,又不失賓主之禮。
張之洞輕輕地吟讀了一遍,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禁感嘆道:「此書生真乃是天下奇才也!」
張之洞八國聯軍的對聯
7樓:一顆大楊樹
當時有這麼一件事:八國聯軍(美、英、法、德、意、日、俄、奧)攻陷天津和北京後,非常驕橫傲慢,在一次歌舞宴會上,有一個所謂中國通搖頭晃腦,口噴酒氣,手指樂隊,面對滿臉諛笑的清廷**說:我出一聯,看看諸位誰對得出?
我的上聯是:「琴瑟琵琶,八大王單戈對伐;」當時清廷的眾多**,瞠目結舌,面面相覷。正在全場悶聲窒氣、尷尬不堪之時,清廷要員中一個下屬,忍無可忍,氣憤萬分,直挺挺地站起來說:
我對得出,我的下聯是:「魑魅魍魎,四小鬼合手擒拿。」這一對答,使帝國主義分子們大出意外,啼笑皆非,十分狼狽,只好以他們「花天酒地」來圓場。
這是一副字形巧對。說它巧,在於:出句「琴瑟琵琶」,每字頭有二玉,計有八王,恰與八國聯軍相合,此為拆字法;單人之戈,左右結合為「伐」,此為合字法。
對句「魑魅魍魎」,每字各有一鬼,也是用拆字法,把帝國主義分子鄙稱為「四小鬼」。這八國聯軍,有來自北美的,有來自東亞的,有來自西歐的,有來自南歐的,東南西北四方都有,豈不是來自四方之鬼?不過,在人民眼中,只是「小鬼」而已;「合」與「手」結合則為「拿」,這又是合字法。
此聯另一種說法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從內在字形結構看,似乎對得更工整,但在意義上,此聯的上聯則增添了帝國主義的氣焰,而下聯減弱了中國人民憤懣情緒和反抗侵略的堅強決心,似不可取。
還有一種說法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但,這不為八國聯軍侵華時對聯,據說是明代狀元唐皋出使某國時,答對某國君的出聯而成的,從對聯的對法上看,大同小異。
但含義各有側重。有興趣者,可一併存留,比照鑑賞。
張之洞手題對聯被誤寫一字 意義大為不同
8樓:匿名使用者
廣雅書院清佳堂,原有張之洞手題門聯一副:
故作軒窗挹蒼翠,
要將弦誦答潺湲。
聯語集自朱熹詩句。原詩見於朱子文集中《次韻四十叔父白鹿之作》:朱茅結屋想前賢,千載遺蹤尚宛然。
故作軒窗挹蒼翠,要將弦誦答潺湲。諸郎有志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多少箇中明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
但筆者發現,廣雅中學校刊述及該聯時,上聯卻作「故作軒窗掩蒼翠」,將原句「挹蒼翠」改為「掩蒼翠」,並且解釋道:「上聯以軒窗『掩蒼翠』為喻,勸誡學子們心不要為外物所移,專心致志,刻苦攻讀。」某報在「張之洞與廣雅書院』』的專題報道中,據《廣雅通訊》亦作「掩蒼翠」和同樣的解釋。
究竟是「挹蒼翠」還是「掩蒼翠」?很有考究的必要。
對照朱子原句,「掩」字分明弄錯了,而且據錯誤的文字作了錯誤的解釋。雖有人指出,似未引起注意。幾年前,校方重刻書院楹聯,此聯仍作「掩蒼翠」,繼續訛傳。
將「挹蒼翠」改為「掩蒼翠」,未知有何依據。多年前,筆者在蘿崗玉喦書院看到此上聯,亦作「挹蒼翠」。怎麼冒出個「掩蒼翠」來呢?
會不會是張之洞故意改的?因原跡已佚,無從查證;按理推斷當不會,因為既是集朱子句,當尊重前賢原句;而更重要的是,「掩蒼翠」有悖張之洞的思想風格。
按字義,挹,汲取、引進也。蒼翠,深綠色,清新悅目,是美好的事物。對外界的好東西,為什麼不汲取而要遮掩、拒納呢?
對汙染、霧霾之類有害的東西才要「掩」。「挹」,就要開放,而「掩」卻要封閉,二者大相徑庭。以「掩」易「挹」,一字之差,旨趣迥異。
「挹蒼翠」的境界,要比「掩蒼翠」高遠得多。
與「掩蒼翠」相反,「挹蒼翠」寓意,是勉勵學子放開視野,廣博地吸取知識。「故作軒窗」,為的就是要「挹蒼翠」,要吸新鮮空氣,看新生事物,收新資訊。試想朱老夫子結茅為屋,如不作軒窗,豈不悶和慌?
既作軒窗,卻常關掩著,又何必作軒窗?為掩蒼翠而故作軒窗?理由很牽強,命題難以成立。
「掩蒼翠」有鼓勵、引導閉門讀書之嫌。古人為了考科舉取功名,有閉門讀書致「三年不窺園」者,尚可理解;但時代進步了,閉門讀書早已不合時宜了。張之洞是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用西學,就是「挹」),他不會鼓勵學子閉門讀書、拒納外來有用的新事物,故不會以「掩蒼翠」題聯。
「掩蒼翠」歪曲了朱熹的原句,也非張之洞原聯,背離張之洞的治國理念和教育思想,因此應復原為「挹蒼翠」。
讀張之洞的《行書七言對聯》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李世賢 其實是洋務大臣訪問歐美時候看到當地私人經濟發展很好,就片面的認為這是都沒國富民強之道,他們看問題很表象的 也有另外一個原因,操辦洋務,造船 開兵工廠需要錢,而清朝當時所謂的戶部根本就沒什麼錢,沒辦法,自力更生唄 啤蛋 賺取利潤,增強經濟實力 心被囚禁的孤島 挽救封建統治社會,增強國力,學習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