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進行了哪些工程建設,隋煬帝建立了什麼水利工程

時間 2021-05-06 00:15:47

1樓:漫閱科技

大規模地修築長城,開鑿永濟渠。早在開皇六年和七年,文帝曾兩次修建長城,一次徵發丁男十一萬(一作十五萬),另一次徵發十萬餘,都是按制度"二旬而罷"。大業三年煬帝到榆林,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雖仍按制度"二旬而罷",但死者過半。

次年正月,徵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丁男不足,以婦人供役。

隋煬帝建立了什麼水利工程

2樓:匿名使用者

隋煬帝建立的水利工程舉世聞名,這就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

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今淮安市)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港)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

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9] 揚州是裡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1)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

(2)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

(3)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

(4)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

隋煬帝的形象工程給我們提供哪些教訓

隋煬帝的形象工程給我們哪些教訓

3樓:匿名使用者

據記載,隋《開皇律》是唐朝初年制定法典時直接參照的文字上的藍本,因此,唐初的法律不論在法典體例結構、篇目、篇數、「十惡」等重要制度還是刑罰體系方面,都完全脫胎於隋《開皇律》。同比較完備的隋朝法律並未能阻止和挽救隋朝的迅速滅亡。可以說,隋律在立法指導思想的確立和法律的貫徹實施方面,對唐朝法制的影響也同樣格外深刻,對後世封建王朝的立法也產生深遠影響,甚至對今天的法制建設也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對此,清末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曾做過精闢概括:「觀(隋)煬帝之先輕刑而後淫刑,與文帝如出一轍。文淫刑而身被弒,煬淫刑而國遂亡。

蓋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虛器而已。」

為總結隋朝法制的歷史教訓,學者們進行了認真的**。早在2023年,韓國磐就曾撰文《略論隋朝的法律》,在闡明隋律的進步性的同時,指出了「當時的律文與執**況,還有頗大距離」。2023年,王天木、楊永華在《略論開皇律的地位和教訓》一文中,在充分肯定隋《開皇律》歷史地位的同時,進一步從法律執**況的角度對隋朝法制的教訓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作者指出,開皇中期,為了維護封建**,隋文帝即開始背離自己制定的法律,尤其是晚年,不僅自己帶頭破壞法制,「喜怒不恆」,「用法益峻」,而且公開提倡法外用刑,使《開皇律》實際上成為一紙空文,損害了這部良法的進步意義。隋煬帝是個有作為的暴君,他所修訂的《大業律》不僅大大減輕了刑罰,甚至作出了刪除「十惡」重罪的大膽舉動,但他實際上置《大業律》於不顧,繼續在法外濫施刑威,造成隋朝的迅速滅亡。

隋煬帝在位時期做了哪兩件大事

4樓:繼潤

隋煬帝在位時期做了修建隋朝大運河,三徵高句麗兩件事。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線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線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成上半段。

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三徵高句麗,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三次對高麗進行的戰爭。 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

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5樓:匿名使用者

他做過很多,主要是完善科舉和修大運河

1、開進士。

開進士是科舉制度畫龍點睛之筆,其制度的先進性、平衡性、效率性勝過九品中正制很多。後面的巨臂鴻儒韓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蘇軾等等都是通過科舉上來的。

2、倡文化。

隋煬帝從做揚州總管開始便著手編訂書籍,三十年不間斷,成書三十一部,包括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新書,無不精洽。

3、興教育。

登基之始,就下詔說"君民建國,教學為先。不論在家、在學,只要"學行優敏,堪膺時務"者,皆以任用。數年間,"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

4、平江南。

南陳滅亡後,江南地區仍然散落著很多地方勢力,隋朝著名人物楊素採取的是攻戰,楊廣採取的是攻心,南北數百年的民族隔閡、政權分治的局面很快得以改變。

5、略四方。

征伐高麗只是隋煬帝經略四方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他對林邑、突厥、契丹和吐谷渾很多民族或者政權都有過經略,出彩的地方也很多。隋煬帝曾派出一個叫韋雲起的人去突厥借了兩萬兵,大破契丹十多萬。親征青海吐谷渾,取其地置西海等四郡,西域高昌等近三十個國家皆至河西朝覲。

尤其是納整個青海為中原版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對於再造中華文明有一定的作用。大業五六年間,煬帝在東都舉行盛大的表演大會,,「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周邊民族、藩國多遣使前來**,

「所至之處,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之國。」

6、鑿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不較多。

7、建東都。

隋朝承西魏、北周舊制,都於長安,但關中 經濟難以**,遇荒年君臣即須到洛陽「就食」。故煬帝建東都,除因

洛陽居天下之中、便於控制全國外,也有解決經濟消費的意義。

8、大文豪。

隋煬帝是南朝蕭樑、蕭齊文學到初唐、盛唐文學之間的傑出代表,可謂領袖江南。現存詩歌43首,有述志的,有寫景的,有寫人的,其風格清奇澄淨,灑脫俊爽,充分體現了南北詩風融合的趨勢,將北方的慷慨激昂和南方的柔情似水結合在一起,顯得自然、開闊、有意境。

隋煬帝做出了什麼貢獻

6樓:匿名使用者

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城,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7樓:匿名使用者

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8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精簡機構,改革吏治,建立科舉制。隋煬帝即位後,曾在官制上作了大膽改革。"其一,廢除三師、特進官。

其二,廢除都督以上至上柱國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號將軍。其三,改三衛為三侍,廢除直閣將軍。其四,尚書省六曹,原各設侍郎六,計三十六侍郎,改為每曹各設侍郎一"。

這些改革,一方面裁減了冗員,精簡了**機構;另一方面,又抑制和削弱了周、齊顯貴的勢力,是切中時弊的。煬帝對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是廢州置郡。"郡設太守,直接轄縣。

過去軍事重鎮、軍事政治統由州刺史統管,廢州改郡後,於郡別設正副都尉,主管軍事,郡太守不得與聞"。

隋煬帝功績較大的是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主要是進士科的建立,這為選拔下層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也改變了以往門閥士族把持選舉的現象,重才學而輕門第,從而擴大了招攬人才的門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參加統治政權,適應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權,它有利於選拔封建統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適應了大一統帝國的政治需要。另外,隋煬帝還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將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錯誤,法律的嚴酷就是其中之一。

隋煬帝將一些殘酷的法律條文取消,或者是減輕處罰程度。但這也僅是表面文章,像是沽名釣譽。在隋煬帝統治晚期,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殘忍了許多,不再按法律做事,專斷性很強。

二、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發展交通和運輸。隋煬帝為什麼要營建東都洛陽?歷史上不少人認為他主要是為了遊賞玩樂,這種看法,值得推敲。

隋煬帝的《營建東都詔》講了營建東都的理由。洛陽地形險要,「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位置適中,便於向山東及江左、淮海一帶安施兵力機動。隋開皇十年,平定不久的陳國故境,多處發生叛亂,攻陷州縣,殺死隋官。

仁壽四年,隋文帝剛剛病故,漢王楊諒又在幷州起兵造反,在平叛過程中,由於「南服遐遠,東夏殷大」,使煬帝深感「關河懸遠,兵不赴急」,加上楊諒謀反被誅後,「幷州移戶覆在河南」,急需加強控制。因此,隋煬帝認為,必須「因機順動」,營建東都洛陽。公元605年,即隋煬帝即位第一年,他讓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

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里長。

裡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在往裡,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里。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從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傳達。

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要費時費力,白白浪費。到了洛陽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糧食,也相應的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另一個工程就是大運河的開鑿,開鑿通濟渠與營建東都洛陽是同時進行的。煬帝開鑿通濟渠、永濟渠等,首先是為了溝通漕運,達到「水路通,貢賦等」的目的,以保障東都和京師的**,特別是統治集團日益增長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的**。其次,也是為了從水路把江都和洛陽聯絡起來,加強對江左,淮海的統治,併為用兵高麗做準備。

同時,不管煬帝的主觀動機如何,開鑿運河在客觀上也適應了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需要。南北割據,曾經影響了商業的發展。隋王朝統一全國以後,為手工業發展、交換範圍的擴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隋文帝時,即為擴大商品流通作了一些工作,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治道路,設定驛站等,但靠陸路交通、人背肩挑、畜力運輸,遠不能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這樣,疏浚河道,開鑿運河就成了適應歷史發展要求的進步舉動。

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裡,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的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大運河還對以後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後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從經濟上來看,不能不說和大運河對物質**的有力保證有很大的關係。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時間,其他方面不談,單就大運河一項,我們應該從事實出發,充分肯定隋煬帝的歷史功績。如果我們大膽的設想一下,沒有大運河,或許唐太宗李世民也會去開鑿的。所以,貞觀之治的功績裡面,是不是有一點大運河的因素呢?

三、文化方面的貢獻。隋煬帝愛好圖書字畫,「初西京(長安)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帝(隋煬帝)命祕書監柳顧言等詮次,除其復重猥雜,得正御本三萬七千餘卷,納與東都(洛陽)修文殿,又寫五十副本,簡為三品,分置西京(長安)東都宮省官府,其正御書皆裝翦華淨,寶軸錦裱,於觀文殿(洛陽)前為書室十四間,窗戶妝褥廚幔,鹹極珍麗。每三間開方戶,垂錦鏝,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施機發,帝幸書室,有宮人執香爐,前行踐機,則飛仙下收幔而上,戶扉及廚扉皆自啟。

帝出,則垂閉復故」《隋書

琵琶行中白居易用哪兩句進行了送別環境的交代和感傷氛圍的營造

白居易琵琶行中從彈奏指法和彈奏內容兩方面來描寫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藝的句子是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 霓裳 後 六么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用 轉軸撥絃三兩聲 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讚歎 未成曲調先有情 突出了一個 情 字.一位優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經把自己的情感融入 的氛圍之中,於是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