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穆子澈想我
由內到外:地核-外核-地幔-地殼。
1、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質量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 5%,體積佔整個地球體積的16. 2%。根據**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核心之別。內、外核的分介面,大約在5155千米處。
2、外核
外核(outer nuclear)是地球在固體的核心之上並在地幔之下,由液體的鐵和鎳構成,厚度大約2200千米(1367英里)。
3、地幔
地幔(mantle)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為4.59/cm3,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 地幔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
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
4、地殼
地殼(qiào),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介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波。
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介面,介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
據此,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為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中間一層稱為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2樓:
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主要依據**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生活在岩石圈表面, 岩石圈至少應包括地殼和地幔上層。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主要依據**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參考資料: http://baike.
地球的構造是什麼?
4樓:石油工業出版社
地球是一個近似橢圓的球形體,半徑約為6370千米。它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圖4.1)。
圖4.1 地球剖面圖
● 地殼
地殼是固體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矽和鋁的矽酸鹽岩石所組成的硬殼。地殼厚度變化較大:大洋地殼較薄,平均厚6千米,最薄處不到5千米;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35千米,最厚處可達70千米(我國青藏高原)。
整個地殼平均厚33千米。地殼具有雙層結構:上層叫矽鋁層,主要化學成分為矽、鋁,密度為2.
7~2.8克/釐米3;下層叫矽鎂層,主要化學成分為矽、鎂、鐵和鋁,密度為2.9~3.
0克/釐米3。大陸地殼矽鋁、矽鎂層都有,而大洋地殼缺失矽鋁層,只有矽鎂層。
● 地幔
地幔厚2900千米。以1000千米深度為界,地幔可分為上、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含鐵、鎂多的矽酸鹽物質組成,平均密度為3.
5克/釐米3。由於隨深度增加溫度升高,大約在離地表100~150千米範圍內溫度高,近於岩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於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圈」。**波通過軟流圈時,波速隨深度增加而降低,故該圈又稱「低速帶」。
它是岩漿活動的發源地。下地幔成分比較均一,與上地幔相似,但隨深度增加,鐵的含量增加,平均密度為5.1克/釐米3。
● 地核
地核厚3473千米。據推測地核物質由鐵、鎳組成,溫度和壓力非常高,密度大,可達9.98~13克/釐米3。
5樓:科學放映室
地球的內部構造是什麼樣的?
地球的結構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的結構是指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內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殼。由外向內:地殼-地幔-外核(地核)-核心。
2023年,德國**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下2900公里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介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 圈層。
地球的半徑約6378公里,最上層平均18公里厚度範圍為地殼。其中海洋地殼平均厚度為7公里,陸地地殼平均厚度為33公里。地殼下部為地幔,厚度在3000公里左右,其中在地幔的上層有一個軟流層,位置在地表下60-150公里處,主要成分為超基性岩,對建築裝飾石材的形成,甚至地球板塊的運動、火山噴發、**等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地幔的下部為地核。
7樓: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太陽相距149.6百萬千米。它的直徑為12,756公里;密度為5.52克/立方厘米。地球只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
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橢球體,赤道處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0多千米。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低下去24.
3米,形狀像一隻倒放著的大鴨梨。其實,地球的這些不規則部分對地球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從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來看,它更像是一個標準的圓球。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它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
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
------------------------
地球結構可分三層:地球最外層是地殼(地面下35千米以上),中層是地幔(地下35~2900千米),內層是地核(地下2900千米至地心)。人們可以形象地把地球這種圈層結構比作一個熟雞蛋,地殼相當於蛋殼,地幔相當於蛋清,地核相當於蛋黃。
「雞蛋」裡的溫度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在距地表400千米深處,溫度為1500~1800c;在2900千米深處,溫度為3500~3700c;在6371千米深處的地心,溫度高達4500~5000t。從這種意義上講,地球是個大火爐,在它內部貯藏著巨大的能量,可供人們開發利用。
8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是由一個物質分佈不均勻的同心球層構成,它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約17公里。上層為花崗岩層,下層為玄武岩層。
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加深而增加。經檢測,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多億年,而地球生成到現在大約已有46億年了,這說明構成地殼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殼層,是地殼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形成的。
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欖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體物質。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千米,外核是液態的,可流動;核心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中心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溫度最高可達5000℃左右,壓力最大可達370萬個大氣壓。
地球還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這三個圈層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在太陽和人類生活的參與下,使整個地球生機盎然。
9樓:
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能上「九天攬月」,卻仍然「入地無門」。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深度只有12千米,連地殼都沒有穿透。科學家只能通過研究**波、地磁波和火山爆發來間接地揭示地球內部的奧祕。
一般認為地球是由一個物質分佈不均勻的同心球層構成,它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殼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約17千米。上層為花崗岩層,下層為玄武岩層。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加深而增加。
經檢測,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多億年,而地球生成到現在大約已有46億年了,這說明構成地殼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殼層,是地殼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形成的。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欖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體物質。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千米,外核是液態的,可流動,核心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
中心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溫度最高可達5000℃左右,壓力最大可達370萬個大氣壓。
地球還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這三個圈層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在太陽和人類生活的參與下,使整個地球生機盎然。
右圖 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
左圖 地球的內部結構
10樓:看**惑百科
地球的結構是什麼樣子呢?
11樓:神祕科普冷知識
英語小科普地球的結構
12樓:竇濡厲凝丹
地球有地殼,地幔,地核三部份組成,溫度有內向外(地核,地幔,地殼)遞減
地殼與地幔之間一個軟流層,是火山爆發的一個層,
13樓:
這裡有一個繁體**,詳細地介紹了地球的構造,值得一看
地球的結構是怎樣的?
1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特別的晚,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簡單的概括,地球就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構成的。
地球不是均勻的,地殼的厚度不相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核心和地殼是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的面構成。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
人們居住的環境只是整個地球的一小部分。主要由一下的幾種成分構成(下列數值×10^24千克):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核心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資料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大氣=0.0000051、海洋=0.0014、地殼=0.
026、地幔=4.043、外地核=1.835、內地核=0.
09675。
地核雖然可能會有一些較輕的物質,但可能大多是由鐵構成的,地核的溫度是地球上溫度最高的地方。
地幔分為上下地幔,上地幔多是由鐵/鎂矽酸鹽構成,下地幔則可能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地殼則主要是由石英和類長石構成。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成為:
34.6%鐵、29.5%氧、15.
2%矽、12.7%鎂、2.4%鎳、1.
9%硫、0.05%鈦。
地球上的六大板塊
地球與其他的類地行星最大的區別就是地球的地殼是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的,這幾樣板塊在理論上被稱為板塊學說。
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洋板塊——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除了這些般、板塊之外,地球上還分佈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板塊。
關於地球的內部結構,地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12345a幫助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 波 p和s 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 3的地面。時,震源輻射出兩種 波,縱波p和橫波s。它們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圍傳播 經過不同的時間到達地面上不同的地點。若在地面上記錄到p和...
地球圈層結構的成因,如何理解地球圈層構造和各圈層的形成原因?
地球結構分地球內部結構和地球外部結構。固體地球結構成因 地球是由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和少量塑性物質 固態物質 氣體和液體開始的。在距今46億 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和少量塑性物質 固態物質 氣體和液體,在地核外形成高溫熔融物質巨厚層。地核與高溫熔融物質間形成內過渡層。地球外表溫度降低,熔...
地球表面的結構的基本形態有哪些,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
你所問的應該是地形。地形 指的是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指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化,即地表的形態。陸地地形分為5種 高原 山地 平原 丘陵 盆地五大基本地形。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 高大山系 大裂谷等的分佈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