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輻射由低緯向兩極遞減,主要是因為地球是一個球體,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各不相同,赤道附近光線直射的時間長,所以太陽輻射最強,越向兩極靠近,光線越傾斜,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太陽輻射越少,所以呈現向兩極遞減的趨勢。
太陽輻射簡介:
太陽一刻也不停地向茫茫宇宙空間輻射著大量的電磁波。其中射向地球的那一部分,向地球輸送了大量的光和熱。據粗略估計,太陽每分鐘向地球輸送的熱能大約是250億億卡,相當於燃燒4億噸煙煤所產生的能量,這是非常可觀的。
地球在一年中從太陽獲得的能量,相當於人類現有各種能源在同期內所提供的能量的上萬倍。地球上的一些天然能源(如煤、石油等)可能有枯竭的那一天,而太陽能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是人類可以無限使用下去的一種巨大的天然能源。
一 太陽輻射分佈的不均勻狀況
赤道附近大氣上界太陽輻射的年變化平緩(圖3),兩至日較低,兩分日最高(350w/m2)。
在極圈內一年中有一段時間太陽輻射為零(圖4),但6月北極太陽輻射甚至高於赤道(圖4a)。這是因為夏季北極整日暴露在陽光下,而40°n和赤道的日照時間分別是15和12小時。但是由於極地正午太陽高度較低,所以儘管極地日照時數是赤道的兩倍,但兩者的輻射差值僅為100w/m2。
南極12月份的輻射(>550w/m2)高於北極(圖4b),這是因為日地距離較近(1月3日為近日點)的緣故。就日地距離而言,近日點時的太陽輻射比遠日點時約多7%。
極圈與迴歸線之間呈單峰式的連續變化(圖5)。北半球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南半球相反,冬至日最高,夏至日最低。這主要是受太陽高度和日照時間的影響。
綜上所述,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取決於太陽高度、日地距離和日照時間。其中以太陽高度的影響最為重要。
二 地球輻射平衡和能量運動
由於地球距離太陽非常遙遠,太陽釋放的能量只有極微小的部分(20億分之一)到達地球,以太陽常數計為1372w/m2。地球每分鐘接受的太陽輻射相當於燃燒4億噸煙煤產生的熱量,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陽常數的微小變化(0.
5%或1%)都會引起地球能量系統包括氣候的巨大變化。
太陽輻射到達地表以前,要經過大氣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最後被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約佔47%。天氣和氣候就決定於接受的太陽輻射和散失熱量(反射、散射和輻射)之間的平衡。從2023年開始,美國太空總署先後利用五顆衛星來監測地氣能量平衡,衛星遙感器獲取入射的短波輻射(光)和射出的長波輻射(熱),就得到地氣系統的淨輻射(圖6)。
由圖可知,低緯淨輻射為正值,高緯為負值。在中高緯度大約南北緯36°為平衡點。赤道附近熱帶海洋上空淨輻射最大(約80w/m2),南極最低。
有趣的是北非撒哈拉地區的能量虧空(-20w/m2)。這裡受副高控制,萬里晴空,雲量少,有利長波輻射散失,而且地表色淺,反射率高,因此淨輻射較低。
由於地球系統的能量分佈不均勻,使得大氣和海洋成為巨大的熱機。通過能量傳遞(如行星風系、洋流、天氣系統),極地的能量虧空由熱帶的能量盈餘來彌補(圖7)。
就大氣熱力狀況而言,一天內地表輻射和太陽輻射的平衡造成了氣溫的日變化(圖8)。當地面熱量由盈轉虧時,氣溫達到最高(午後2時)。當地面熱量由虧轉盈時,氣溫達到最低(日出前後)。
2樓:匿名使用者
是因為緯度越低的地方太陽升起的高度越低陽光斜射吸收的光少,輻射自然也少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單位面積上照射的強度低了
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佈規律為什麼只能表述為「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而不說成「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樓:來自大縱湖佔盡風流的褐耳鷹
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的,其實地理只要你有一個模型概念就可以了,沒必要這樣咬文嚼字!
可能是因為:
如果你說:「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話,那麼這只有在夏至日(6月22日)和冬至日(12月22日)才是完全正確的,不然其他的時刻就不是這個規律了,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想之間來回移動,而太陽輻射量不一定是從赤道開始想兩極遞減。而「由低緯向高緯」真是正確的,儘管在部分地區不是的,比如當太陽直射在北緯20°時,此時在北半球的0°~20°地區,太陽輻射是由高緯向低緯遞減的。
但總體來講,這個選項更合乎情理!因為大部分地區是遵循這個規律的。
(可能出題人也考慮得不是很周到吧!)
5樓:王日堯水
這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在春分、秋分的時候,兩個都是對的,因為太陽直射赤道,兩極是極限;冬至時,南極不是太陽輻射最低點,北極圈內的極夜區域的太陽輻射都是一樣的,都不能說遞減;夏至時,剛好相反。你比較一下就能明白哪句話更合適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準確地說,是從直射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7樓:
太陽輻射隨季節變化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稱為太陽高度角,它有日變化和年變化。太陽高度角大,被大氣削弱的越少,則太陽輻射強。 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所以太陽輻射最大值也隨著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只有當在二分日時才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由於其他時候直射點在赤道及迴歸線之間移動,所以太陽輻射是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的。所以我們一般概稱為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即全年以赤道獲得的輻射最多,極地最少。
8樓:侯夢絲
在春分、秋分的時候,兩個都是對的,因為太陽直射赤道。
但是在其他時間,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非垂直,太陽直射點在熱帶(南北緯23°27'之間),太陽直射點的太陽輻射最高,不能確定是赤道,但能確定在低緯度(南北緯30°之間)。同樣,太陽輻射最低的地區,對於南北極中處於極夜的一個來說,極夜地區的太陽輻射都一樣——沒有太陽輻射;對於處於極晝的一個來說,太陽輻射也沒有多大區別,因為緯度高的地區太陽最高高度較低,但是整天的太陽高度差不多;緯度較低的地區太陽最高高度較高,但是整天的太陽高度差別大。因此也不能確定兩極就是太陽輻射最低,只能確定在高緯度(南北緯60°~90°)
9樓:
有區別,如果不刻意去考慮,這兩種說法都對,但是答案裡這兩個選項都有,那就要多想想了。
因為地軸是傾斜的,不同的時間太陽直射地表的位置不同,造成同樣面積地表上熱量不同,所以地球上有了四季之分。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天裡,太陽直射赤道,這兩種說法都對。一年之中只有這兩天特殊。
夏至(北半球)時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佈規律就應該為「由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而冬至時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佈規律就應該為「由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你想想是嗎?
10樓:曹小虎
由低緯向高緯表述更準確。而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表示的是,赤道最大,兩極最小,這樣描述欠佳,因為南北半球的海陸分佈不同,接收太陽輻射的分佈也不同,低緯向高緯這樣就限定了南北半球,更準確。
在地球大氣上界,北半球夏至時,日輻射總量最大,從極地到赤道分佈比較均勻;冬至時,北半球日輻射總最小,極圈內為零,南北差異最大。南半球情況相反。春分和秋分時,日輻射總量的分佈與緯度的餘弦成正比。
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內日輻射總量有兩次最大,年變化小。緯度愈高,日輻射總量變化愈大。
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而氣溫低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少?難道不是因為青藏高
沃文玉哀溪 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但實際解釋是這樣的 青藏高原高,因而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就強,但由於地面輻射被雲層吸收的少,雲層向地面回饋的熱量就少,即大氣逆輻射弱,地面就存不了溫,因而氣溫低 逢恆陸煙 主要是海拔高氣溫低。空氣稀薄雲層少所以輻射強烈。但是近地面由於海拔的原因地面輻射不夠強烈存不住溫度...
為什麼緯度越高,獲得太陽輻射就越少
由於黃赤交角的關係,太陽最多隻能直射到南北迴歸線,太陽高度角越小,其獲得的太陽輻射越少,緯度越高,在同一時刻,太陽高度角越小 一是太陽斜射,單位面積受到的輻射少 二是能量多數被反 三是光在從真空射來時 斜射 由於大氣層的影響發生了折射,而減少了接受輻射的量。所以高緯度地區獲得的輻射少。 暢聊歷史上的...
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佈規律為什麼只能表述為「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而不說成「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來自大縱湖佔盡風流的褐耳鷹 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的,其實地理只要你有一個模型概念就可以了,沒必要這樣咬文嚼字!可能是因為 如果你說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的話,那麼這只有在夏至日 6月22日 和冬至日 12月22日 才是完全正確的,不然其他的時刻就不是這個規律了,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想之間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