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首先弄清楚一點,佛學是哲學範疇裡的一部分,所以佛學大於哲學犯了個邏輯錯誤,這裡就不做重點論述。
關鍵是哲學與科學,想要搞懂他們的關係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下:
1.研究的物件不同;哲學是研究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是研究整個世界的。具體科學以某一領域作為自己的物件。
2.方式不同:具體科學以實證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哲學則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再思考的方式進行;關於什麼是哲學,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哲學是世界觀和方**的統一這一點。
這部分近些年沒有出過題,但不要忽略,因為首先必須把握什麼是哲學,這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首要應把握的內容。這部分出大題的可能性較小,經常出選擇題。但要注意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
3.一般與個別的區別,哲學是一般的方**,具有普遍意義,而具體科學則是個別的特殊的方法。
哲學與具體科學又密切聯絡。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具體素材,哲學依靠具體科學提供的各種知識,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哲學只有經常關注具體科學的新成果,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才能保持活力。
反過來,哲學理論對於具體科學研究又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係。要注意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認為哲學無用、可以不要哲學的"取消論";一種是認為哲學可以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
非要劃分大小的話,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哲學屬於科學範疇,(畢竟上述的講的是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佛學《哲學《科學
2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你這個》號是什麼意思,是大於號的意思麼?
我不贊同是大於號,只是說人類知識的三個方面!而佛學改為神學,還有其它宗教。
羅素在對哲學下定義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
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它又象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
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於科學;
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
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
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
科學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所能夠知道的事物,但我們所能夠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們如果竟忘記了我們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末我們就會對許多極重要的事物變成麻木不仁了。
另一方面,神學帶來了一種武斷的信念,說我們對於事實上我們是無知的事物具有知識,這樣一來就對於宇宙產生了一種狂妄的傲慢。在鮮明的希望與恐懼之前而不能確定,是會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沒有令人慰藉的神話故事的支援下,我們仍希望活下去的話,那末我們就必須忍受這種不確定。無論是想把哲學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忘卻,還是自稱我們已經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確鑿無疑的答案,都是無益的事。
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也
許這就是哲學在我們的時代仍然能為學哲學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3樓:
佛學就是佛學。一稱「佛學」,已然是名相,而又更增「哲學」、「科學」之名,只有更增糾結。如此不是學佛之途。
末學合十。
4樓:侯徹
不認同……哲學大於科學是沒有錯的,可是佛學根本來說不過是一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根本就是哲學下屬分類的下屬分類,沒準還不如科學呢
5樓:劉爭輝
本來無一物,何處生塵埃
緣起性空!!
6樓:匿名使用者
數學差的人 別做學問
哲學和佛學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7樓:維維豆奶
有區別的。
1、宗教的實踐
佛教與哲學都是對於自然、宇宙、人生種種問題的思惟探求,唯哲學缺乏宗教的實踐。因此,佛教與哲學雖存在著相容性,但對人生的**不同。
2、根本問題
哲學所要**的根本問題,即是宇宙人生的本原。在西方傳統哲學裡,認為「存在」的本原,往上可追溯到唯一的真實存在,即是上帝,此上帝創造並主宰整個世界。
然而佛教並不承認有一個主宰者存在,萬物也不是真實的存在,萬物非由上帝所主宰,而是「法爾如是」的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無我,是因緣和合的暫時性存在,非絕對獨一的存在論。
3、本質
佛教早期的瑜伽行派及後期的唯識宗都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是由人的「心識」所變現出來的,這是佛教對本質與現象的認識論。西方哲學則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的,本質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質;現象則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
4、思想
哲學的目的不僅限於理論的辯說,而且要能力行實踐。佛教以宗教的立場而言,具有賦予生命終極關懷的意義,以人生的離苦為目標。因此,佛教哲學的人生目的即是涅槃。
而西方哲學對宇宙人生的**,偏重於真理知識的追求,未能提供實質的修行法門,所以在目標上與佛教不同。
8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和佛學的區別:
哲學屬於社會科學
的一部分;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哲學屬於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哲學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
佛學屬於唯心主義哲學的一支.簡單地說就是依次包含的關係.宗教是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認知並且通過形式(儀式,教義,建築,繪畫,歌頌)來表達有強烈的撫慰作用.
哲學籠統地說世界觀和方法理論。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
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
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佛學:對釋迦牟尼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
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通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考證,梳理式研究。一種是實證佛學所蘊含的深刻義理的領悟式研究。
9樓:百度使用者
孫中山 先生銘言: 佛教 為 救世之仁 ,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學佛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但我們學佛學什麼?什麼是佛?向佛學習什麼?
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覺者 ,《華嚴經》 雲: 【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
】 這就是佛。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要了解自己,瞭解一切。
行止圓滿無缺。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這個,學做一個明白人,不作糊塗人。
自覺覺他首先是要自覺,瞭解自心。我們會有人說:難道我還不知道自己嗎?
事實上正是這樣。我們大部分的人並不瞭解自己,不熟悉自己。為什麼這樣講呢?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何運轉,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死。這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清楚的。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邏輯是怎麼產生的。
不瞭解為什麼有的事情想記記不起來,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該如何做、如何行,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是很多哲學家熱衷於**的問題。
甚至於有人為此而發瘋。是任何心理學家也不能徹底搞明白的問題。他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一部分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為什麼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會有夢、有幻。有自我,有恐懼,有愛情。這一切的問題無人能夠回答。除了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並不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幫助我們瞭解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能夠用語言傳達的。
《佔察善惡業報經》 中講唯心識觀。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什麼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對自己的行動、語言、思維切實詳細地觀察。
隨時隨地、沒有間斷地觀察。經典中講「 隨身語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如何產生。我們要自覺,就要深刻、沒有遺漏地瞭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徹底問題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癒、才能幸福。
這樣的瞭解最初可以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實也是前面所提問題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這一切無不是源於自己的心。
這個心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產生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僅是我們痛苦的源頭,更是我們脫離痛苦、成就幸福,得到無上快樂、清靜、喜樂的鑰匙。
……摘自地藏論壇《唯心識觀(五)-知唯是心》
10樓:匿名使用者
道學以易學為本,人由無極之心而生出周全的行動之理,無論什麼處境都有應對之道,無極之心與外在行動內外相輔,並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撥亂反正的靈活性,容易貼近現實解決問題並與時俱進。
佛學求內心純厚也有無所謂生死色空的無極之心,但缺乏行動之理。雖不失本心真如卻沒有濟世救人的行動之理,要麼呆在廟裡,要麼空喊行善積德,卻難以分辨善惡(善惡在人心,一切唯心,我看誰善誰就善,我看誰惡誰就惡。),不執著的思想又讓想行動的人難以樹立堅定的行動決心,最後只好用「放下執著」來作為逃避行善佈施的理由。
所以佛學很難給人堅強的行動力。雖然對人有安慰作用卻難有激勵作用。用道學來解釋可以說佛學是還沒有生出太極的無極,沒有遇到水土的種子。
11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抽象、深奧的,正常人很難理解的學問。但一旦掌握了其中一門,就會跳出正常人的行列。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現在思維還比較混亂。多讀兩相關書,就會了解。
13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有時要用虛幻來輔導人們思想!
哲學用簡單明瞭的事實來折射事實!
14樓:匿名使用者
須彌山佛國網
諦深大師開示:佛法不是哲學
坐下**,諸多邪道以辯證或中道為佛法說,實則,誤導大眾,於人道落入歧途,令隨緣墮落耳。
譬如:有人以見不見、思不思,其都在那裡為得,其為自己不能被救之凡夫說。是等說者,於世間法合,不能出世間,如是破滅佛法。
善知識,佛說無者,乃破空之說,譬如:行車過於大橋,爾說大橋者,雖佛說無者乃修行要關,實則非目的地也。
善知識,所謂智慧、相似智、空智、實智、波若智等等乃至無礙辨智皆非佛法之要。
若如是等等以為佛法,落魔道耳。
是故,入佛門修行,當以佛、以戒為師,莫以師為師方能有成。諦深2014,12,18日。
有多少人讀基礎學科只為轉專業?
調查顯示 每8個新生就有一個想轉專業。對於大學新生,轉專業的門檻有多高?如何提高轉專業成功率?轉專業成功之後會面臨哪些挑戰?也有部分高校則表示只有達到規定成績以上的學生,才有資格轉專業。據了解,暨南大學原則上規定績點在同屆同專業的學生中排在前10 可跨校區或在本校區內申請轉專業 而如果排名在10 3...
全國各地叫逯宇軒這個名字有多少人?這個名字多少分?謝謝
迮懷籍代藍 公司起名字,現在越來越需要結合域名註冊了。80後老闆開公司必須選個性化域名。看好新頂級域名,就關注一下.online。 善如意起名 善如意起名專家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公司起名,寶寶起名公司,獨創完善的起名體系,依託中國周易風水與姓名研究會專家成員不斷深入研究取名技巧,在公司命名,個人取名改名...
醜人多做怪,這句話有多少人贊同,從科學的角度看,醜人多作怪這句話有道理嗎
我不贊同,做怪的不一定是醜人,看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有些人在外表的裝飾下做出很多與外表不相符的怪事。我覺得多做怪給人的美醜無關,主要要看心靈,心靈美才是真的美,有些人長的醜在外觀上給人的感覺雖不太好,只要他心靈是美的,三觀是正確的,他們比起只是外表美而心靈不美的人來講要好的多。兩者相比,在社會上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