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你為什麼這麼小?地球等於你,你就等於地球。也就是說,地球在宇宙中是一個原子,再小一點就是夸克了
2樓:大力出奇跡
與我們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而言,地球是挺大的。但其實在宇宙中,地球是不算大的,地球其實也很渺小,在浩瀚宇宙中只能算是一粒塵埃,讓人有“滄海一慄”之感。全太陽系行星中地球是倒數第四大(計上冥王星),這又怎算大?
3樓:噴火骷髏
the beauty of nature far exceed that of man
自然界的美麗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4樓:丁丁
對於宇宙來說我們是渺小的,但是對於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地球是巨大的,關鍵你如何認為和理解了。
再次太陽系比地球還要大,而銀河系是太陽系的無數倍,銀河系內或許存在許多個太陽系,而宇宙內部又存在許多個銀河系或許。
還可以這樣理解,地球已經足夠大了,大到我們無法理解,大到我們用我們人的一生都無法瞭解完整個地球,而相反如果我們處在太陽系的話我們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罷了,而處在銀河系我們地球或許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顆塵埃,而對於宇宙來說,地球或許根本就不值得一談,因為根本談論地球或許根本沒有意義。理解了嗎。
為什麼這麼不像地球?
5樓:石油工業出版社
金星上的沼澤和火星上的溝渠是科幻作品的不朽主題,這源自太空探索時代的無心之過。流行文化一直把有關金星和火星的許多美好夢想與好萊塢鼎盛時期的電影聯絡在一起,當時的電影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的低成本黑白科幻電影。
與此同時,一個新的概念——“生物圈”開始進入天文學領域。生物圈指的是一個特定區域,它環繞在太陽或其他恆星內,與地球相類的行星在這個區域的表面溫度可以維持在水的冰點與沸點之間。一言以蔽之,一顆恆星的宜居帶就是在這顆恆星附近,生命既不會被凍死也不會被烤死的地方。
大約在2023年左右,生物圈這個概念被首次使用。在太陽系它的範圍就是從金星軌道內側到火星軌道外側,地球正好在中間區域繞太陽執行。就是說,在太陽系有三顆行星位於條件適宜的生物圈內,所以科學家推測每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可能都有幾顆行星位於其生物圈內。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生物圈的概念在天文學教科書中被廣泛傳播,這導致整整一代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深信:廣袤宇宙中普遍存在擁有生命的行星。特別是火星和金星,它們看起來可以為某種生命形式提供非常舒適的生存條件。
同一時間,廣受尊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有關地外文明射電探測方法的**,但這個**只是基於地心說的天真想法。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即使一顆行星原本與地球相差無幾,處於金星位置會發生什麼。它並不會變成一個熱帶地球,而是化為令人窒息的酷熱煉獄。
到底地球能夠多靠近太陽,而且又能避免溫室效應的泛濫?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距離本身與溫室效應並無多大聯絡。行星的質量、火山活動歷史、自轉軸的傾斜角度、大質量衛星對自轉軸的穩定的影響等因素,都對在行星演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以火星為例,它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一半,但質量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事實上,質量比地球小的行星很難束縛住大氣,因為這樣的行星自身引力過小,氣體的原子和分子容易逃逸到太空中去。太陽輻射加速了小質量行星的氣體逃逸。
最重要的證據是從近二十年的觀測資料中發現的:太陽的亮度隨時間變化,行星大氣也隨著時間變化。
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全球氣候受到各自火山噴發氣體的影響,也與數不清的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充滿聯絡,然而太陽亮度一直都對行星的整體氣候有著更大的影響。
46億年前,太陽剛剛誕生時,它是一顆燃燒氫原料的主序恆星。那時,太陽輻射出的光約是現在的65%。從那以後,太陽輻射出的光緩慢且穩定地增強,直到達到今天我們所感受的太陽光強度。
一顆剛開始時與母恆星距離合適且擁有最佳條件的行星,可能變成一片不毛之地,因為幾十億年間恆星輻射會越來越強。相反,如果一顆行星起初籠罩在冰雪之下,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演化,很有可能變得溫暖如春。根據化石記錄,在地球誕生的46億年間,太陽輻射水平大約從現在的2/3變為現在的程度,地球上至少有36億年的時間是一片充滿生命的樂園。
地球與太陽間的平均距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因為地球的軌道極其穩定。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行星可以躲過全球冰川紀浩劫呢?
答案似乎還要從行星和大氣的演化中尋找。至今已有數十個空間探測器在金星和火星上著陸,科學家獲得了足夠的有關這兩個行星表麵條件的細節資訊,他們已能夠拼出行星演化的圖景,進而解釋了為什麼金星、地球和火星變得如此不同。
首先,我們必須放棄太陽周圍存在一個持續存在的生物圈或者宜居帶的想法,原因有兩個:一是太陽的光度隨時間變化,二是行星自身存在演化——特別是大氣的絕緣性質會隨大氣成分的變化而變化。行星大氣會隨著自身的火山活動、太陽光對各種大氣分子的分解,以及某種氣體掙脫行星引力的束縛而發生改變。
此外,行星的氣體與其表面的岩石和液體也會發生混合。事實上,行星演化的圖景非常複雜,這是生物圈理論的支持者們所沒想象到的。
和自動清潔爐的內部一樣,金星的表面十分灼熱。但是,在太陽系形成早期——那時的太陽比現在暗淡,金星的表面溫度可能比現在低很多,足以讓水以河流的形式流動並匯聚成海洋。2023年美國的先驅者號金星飛船將幾個探測器投入金星大氣,它們收集的資料支援了科學家關於金星表面曾經有流動水的猜測。
對探測器測量資料的分析顯示,對金星大氣中的殘留成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在金星形成後的幾億年間,其表面曾有全球性的海洋存在。由於那時太陽輻射的強度只有現在的2/3,金星上的自然條件可能與今天的地球類似。
我們不知道那時的金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但是隨著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到今天的強度,金星上的海洋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消失殆盡——海洋不斷地蒸發,大氣中充滿了水蒸氣。對內行星原始大氣成分的理論分析表明,在金星、地球和火星大氣中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自這些內行星誕生早期開始,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緩慢下降(今天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氣中的含量僅為千分之一),但在金星上,二氧化碳的含量並沒有降低——金星上原始海洋活躍的蒸發為金星大氣增加了大量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
僅是二氧化碳這一種成分就給金星披上了一件“大氣皮襖”。它和溫室中的屋頂和牆壁起到的作用一樣,就是使得紅外輻射只能進不能出。因此,水蒸氣更加劇了溫室效應的產生速度,進一步加熱了行星。
在金星溫度飆升的同時,逐步增強的太陽輻射等於是新增了燃料的熊熊大火,使得金星表面的溫度高得能夠熔化某些岩石,這些熔化的岩石又向大氣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繼續推動金星溫度升高。火山爆發也將金星內部的其他氣體與二氧化碳一起噴入大氣中,於是整個行星上溫室效應迴圈加劇。直到今天,金星的溫度超過460℃,足以使鉛熔化。
現在,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約是地球的三百萬倍。
20世紀90年代,麥哲倫號探測器環繞金星執行,通過研究其所獲得的結果,以及此前十年的先驅者號金星軌道探測器得到的資料,科學家更加肯定了上述的金星溫室現象。
麥哲倫號探測器的雷達地圖顯示,8億年前,金星是一個險惡世界,表面鋪滿了厚達1000米的火山熔岩。在這段火山活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大量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硫氣體噴入金星大氣,這兩種氣體都是溫室氣體。接下來的8億年間,在一段長達幾千萬年的時間段內,金星的表面溫度要比今天還高100℃。
現在,金星上的火山活動依舊頻繁。
與地球雲層反射太陽光的能力相比,金星上層大氣的陰霾和雲層的反射能力更強。因此在多雲的日子,能夠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多於到達金星表面的。假若可以保持金星雲層的反射,同時消除溫室效應,那麼金星就能比地球還涼快。
但是,這僅僅是滿懷希望的想象而已,金星已深陷高溫無法自拔。太陽持續不斷地加熱著金星,又沒有水迴圈可以讓金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回到碳質岩石中封存起來,所以那裡成為了一個令人窒息的地獄。
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地球,原始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剛好足以讓地球避免成為一個永遠冰封的世界。地球上能夠孕育生命的祕密就是:地表溫度從來沒有高到使水足以沸騰。
海洋的含碳量要比大氣的含碳量多50倍,這些碳大多數溶解在碳酸氫鹽中。如果海洋一旦開始沸騰,水中的氧就會與碳結合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氫則被釋放到太空中——這一景象像極了金星上曾發生的故事。
海洋除了有支援生命誕生的關鍵作用,還有通過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以碳酸鹽和海底沉積物的形式淨化二氧化碳,從而達到阻止二氧化碳聚集的作用。雨水溶解了大氣中一部分二氧化碳,是海洋淨化二氧化碳這個迴圈中的一個環節。碳元素一旦進入海洋的有機生命體內,就被固定住了。
當這些有機生物死亡時,它們的貝殼就沉到海底成為石灰岩。火山爆發時就會發生相反的過程,之前被固定在岩石中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回到大氣中。如果火山位于海洋中間的洋脊,那麼釋放的二氧化碳就會進入海洋。
這是個能夠自我調節的過程。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熱,從海洋蒸發出去的水也越來越多,帶來更多降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當綠色植物開始出現,海洋和大氣中消耗掉更多的二氧化碳,反饋回來的則是氧氣。
再沒有像二氧化碳那樣有效的絕緣氣體。地球氣候史中存在的冷熱環流可能與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有直接關係,這些情況也可以反過來從板塊構造學(大陸漂移)的角度進行追蹤:當板塊運動最為激烈時,更多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於是氣溫升高,引發全球氣候變化。
比如,大約1億年前的那段地球高溫時期是恐龍時代的巔峰時期,大多數植物都經歷了熱帶生長環境。
地球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生物?
6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5.3億年前,由於溫度的升高,氧氣含量的增加,火山活動增加了海洋裡的養分,古老的海洋裡許許多多奇特的生物一下子湧現出來,這就是地質學上所說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各種各樣的生命突然呈現爆發式增長,地球上很快就熱鬧了起來。
生命大爆發持續了1000萬到2000萬年,包含了200多個物種,絕大多數是無脊椎動物。其中一種有代表性意義的生物就是三葉蟲,這是一群武裝著堅甲利刺的奇怪蟲子,外形近似三片縱向分佈的樹葉,它有著類似螃蟹、蜜蜂和蜻蜓的“眼睛”,三葉蟲靠著全身堅硬的外殼抵禦外敵,一時間遍佈全球。由於當時海洋裡最多的動物是三葉蟲,寒武紀也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
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標誌著地球生物演化史掀開新的一幕。
為什麼德國還是這麼強大,為什麼德國這麼強大
德國鋼鐵還是那麼強大 德國曾經那麼強大,為何還是在二戰中敗了?這一點非常關鍵 因為德國的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國最大經濟中心,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富超市和德國最有錢城市,法蘭克福是德國首都和德國最大城市。為什麼德國這麼強大?歐洲第一大國德國,瞭解一下吧!1.兩次世界大戰,科技成果轉化最...
為什麼國家這麼重視每年的高考,世界這麼大,為什麼只有中國這麼注重高考
夏平生 1 高考的權威性決定了它的重要性。高考是全國認可度最高的考試,也是參與人數最多,及普通人一生中最公平的一場考試。國家對於高考的重視越來越突出,甚至於國外的大學也開始承認中國的高考成績。對於中國社會來講,大多數崗位都有學歷要求,這使得全民關注高考,同時高考也成為了大眾的一次公平的晉升機會。2 ...
格陵蘭島這麼大,為什麼不是國家,格陵蘭島這麼大,為什麼不是一個國家?
1000多年前,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人就遷至格陵蘭定居,他們世世代代以捕魚狩獵為生。公元982年,移居冰島挪威人發現了格陵蘭,於是在1261年成為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丹麥與挪威聯盟,格陵蘭轉由丹麥 挪威共同管轄。1841年丹麥 挪威分治後,成為丹麥的殖民地。後挪威與丹麥為該島歸屬問題發生爭執,19...